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所谓亲切感就是要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并产生想要探索传统文化的欲望。在低年级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产生亲切感,促使学生主动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似曾相识”,潜移默化
要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就要促使学生形成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产生了这种感情之后,学生就会更容易心意相通,产生自然的亲切感和融洽感,学生就会觉得,所学习的内容并不陌生,这样学生就会更主动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消除畏难情绪,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时,为了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几首不同版本的《摇篮曲》,“风儿静,月儿明……”这样朗朗上口的曲调让学生进入到了意境中。此后我又鼓励学生诵读课文,学生发现,这首作品具有和儿歌童谣同样的特点,它们都用押韵的方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此时我便给学生介绍:“这是一首古代的诗歌,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首诗歌展现的是怎样一种场景呢?”学生指出:“在一个无人的夜晚,月光倾洒下来,有一个人正在抬头看月亮。”我又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夜晚不是适合睡觉吗?为何他会睡不着呢?”学生认为:“因为他正在思念自己的故乡。”渐渐地,学生体会到了这首诗歌中隐藏的思乡之情,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
在教学中我利用小学生对儿歌的喜爱之情,将古诗词作品和儿歌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进行诵读活动。学生发现,古诗词作品和儿歌一样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而且比儿歌更具有意境和韵律感。这样学生就会对传统诗词作品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以后也会主动接受古诗词作品,并进行诵读和感悟。
二、“妙趣横生”,迁移应用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因此会对各种有趣的游戏充满乐趣。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尝试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组织学生将有趣的游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到一起,促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妙趣横生的特点。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会尝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就起到了迁移内化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猜字谜》后,我便组织学生参与到自编字谜的活动中。我鼓励学生从自己学过的汉字中挑选几个,然后尝试将其编写成字谜,给同伴猜,看看谁的字谜能难倒更多的同学。我在学生编写字谜前首先给学生介绍了几种编字谜的方法。拆字法就是将汉字拆成若干部分,然后分别用一句话来解释一个部分;拼接法就是将某一个字去掉一部分,然后添加上另外的汉字的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汉字;解释法就是将汉字的意思编写成一首小诗,展现出来。我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这几种简单的方法进行字谜编写活动。学生各显其能,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编写了不少精彩的字谜。有学生提出:“晴天突然下起雨,水满草绿透透亮。”这个字谜将几种方法融合在了一起,谜底是“清”,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我组织学生参与到对对联、猜字谜等活动中,这样学生就体会到对偶、汉字字理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他们会发现,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一点都不枯燥乏味,反而是十分有趣的。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揣摩和其有关的内容。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并创设富有文化内涵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接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着好奇心想要揭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面纱”。
三、“至美至善”,接受熏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更展现了伦理和道德,体现了“善”。我尝试鼓励学生探究这方面的内容,通过展现国画、倾听京韵京腔、赏读古诗古文等方法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美至善”的内容。如统编本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唯美的诗歌。为了让学生产生诵读兴趣,感受到其中的情怀,我给学生展现了符合诗歌意境的图画,让学生看到了荷花唯美的姿态,促使学生感受到诗歌之美。我鼓励学生思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从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为何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将这幅画中的画面完美地展现出来呢?”学生用心分析了“无穷、别样”,感受到了作者的用词艺术。此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在送别的时候专门提到了荷花呢?”学生回答:“是不是因為荷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呢?”这样学生就在作品中感受到了真、善、美,得到了熏陶。
除此以外,我还会给学生讲述一些古人的故事,并鼓励他们从中探究古人的思想品德。学生会发现,古代虽然劳动力发展不足,但是古人却是充满智慧的,他们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到了原本很难做到的事情。这样就促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主动去探究古人之善、古人之美。
在教学中,我尝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得亲切起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这样就能让学生产生想要主动去探究的想法,并在积极探索中不断靠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的文化根基变得更为扎实。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一、“似曾相识”,潜移默化
要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就要促使学生形成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产生了这种感情之后,学生就会更容易心意相通,产生自然的亲切感和融洽感,学生就会觉得,所学习的内容并不陌生,这样学生就会更主动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消除畏难情绪,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时,为了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几首不同版本的《摇篮曲》,“风儿静,月儿明……”这样朗朗上口的曲调让学生进入到了意境中。此后我又鼓励学生诵读课文,学生发现,这首作品具有和儿歌童谣同样的特点,它们都用押韵的方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此时我便给学生介绍:“这是一首古代的诗歌,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首诗歌展现的是怎样一种场景呢?”学生指出:“在一个无人的夜晚,月光倾洒下来,有一个人正在抬头看月亮。”我又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夜晚不是适合睡觉吗?为何他会睡不着呢?”学生认为:“因为他正在思念自己的故乡。”渐渐地,学生体会到了这首诗歌中隐藏的思乡之情,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
在教学中我利用小学生对儿歌的喜爱之情,将古诗词作品和儿歌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进行诵读活动。学生发现,古诗词作品和儿歌一样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而且比儿歌更具有意境和韵律感。这样学生就会对传统诗词作品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以后也会主动接受古诗词作品,并进行诵读和感悟。
二、“妙趣横生”,迁移应用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因此会对各种有趣的游戏充满乐趣。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尝试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组织学生将有趣的游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到一起,促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妙趣横生的特点。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会尝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就起到了迁移内化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猜字谜》后,我便组织学生参与到自编字谜的活动中。我鼓励学生从自己学过的汉字中挑选几个,然后尝试将其编写成字谜,给同伴猜,看看谁的字谜能难倒更多的同学。我在学生编写字谜前首先给学生介绍了几种编字谜的方法。拆字法就是将汉字拆成若干部分,然后分别用一句话来解释一个部分;拼接法就是将某一个字去掉一部分,然后添加上另外的汉字的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汉字;解释法就是将汉字的意思编写成一首小诗,展现出来。我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这几种简单的方法进行字谜编写活动。学生各显其能,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编写了不少精彩的字谜。有学生提出:“晴天突然下起雨,水满草绿透透亮。”这个字谜将几种方法融合在了一起,谜底是“清”,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我组织学生参与到对对联、猜字谜等活动中,这样学生就体会到对偶、汉字字理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他们会发现,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一点都不枯燥乏味,反而是十分有趣的。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揣摩和其有关的内容。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并创设富有文化内涵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接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着好奇心想要揭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面纱”。
三、“至美至善”,接受熏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更展现了伦理和道德,体现了“善”。我尝试鼓励学生探究这方面的内容,通过展现国画、倾听京韵京腔、赏读古诗古文等方法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美至善”的内容。如统编本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唯美的诗歌。为了让学生产生诵读兴趣,感受到其中的情怀,我给学生展现了符合诗歌意境的图画,让学生看到了荷花唯美的姿态,促使学生感受到诗歌之美。我鼓励学生思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从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为何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将这幅画中的画面完美地展现出来呢?”学生用心分析了“无穷、别样”,感受到了作者的用词艺术。此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在送别的时候专门提到了荷花呢?”学生回答:“是不是因為荷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呢?”这样学生就在作品中感受到了真、善、美,得到了熏陶。
除此以外,我还会给学生讲述一些古人的故事,并鼓励他们从中探究古人的思想品德。学生会发现,古代虽然劳动力发展不足,但是古人却是充满智慧的,他们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到了原本很难做到的事情。这样就促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主动去探究古人之善、古人之美。
在教学中,我尝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得亲切起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这样就能让学生产生想要主动去探究的想法,并在积极探索中不断靠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的文化根基变得更为扎实。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