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闪小高手(大班)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爬行已有一定经验,如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运用悬空爬的方法学习躲闪动作,可有效提升幼儿的身体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灵敏性、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游戏分三个层次,首先,幼儿各自爬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躲避他人;其次,幼儿分成两队相向爬行,有意识地避让对向爬行过来的同伴;最后,幼儿与教師相向爬行,不断改变躲闪策略。在这一系列任务中,人数由单人到多人,性质由无对抗性到有对抗性,方向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对幼儿的身体控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活动中,教师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及时对幼儿动作完成的质量、所采用的策略等进行具体评价,借此提升幼儿的经验水平,逐步提高幼儿躲闪时的注意分配能力和动作协调性、平衡性等。
  本活动的运动量较大,所以采用两两分组、集体分组的形式,以实现动静交替,也便于幼儿互相观察学习。本活动适合赤足进行,可同时锻炼幼儿的足底反射敏感性,提高幼儿足底肌肉和韧带的力量。
  目标:
  1.运用悬空爬的方法学习躲闪动作,提高身体控制能力。
  2.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
  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红色、绿色臂章,颜色各半,活动前给幼儿戴在手臂上。
  2.便于幼儿赤足运动的整洁宽敞的室内场地。
  3.用大约20条专用绳子(也可根据场地大小确定所需绳子的数量)拼接成一个绳圈。
  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听教师指令做相应动作。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看看谁的反应快。大家先站在绳圈外,跟着老师一起走。听到老师口令后,停下来做动作。
  (1)教师带领幼儿绕圈走,边走边发出指令,让幼儿做单脚站立、蹲下、蹲着走、小跑步等动作。
  (2)教师站到一旁发指令,幼儿继续做上述动作。
  2.幼儿听教师指令各自绕圈爬行。
  (1)教师发出指令:两手在圈内,两脚在圈外,绕圈横向爬行。
  (2)教师发出指令:一手一脚在圈内,一手一脚在圈外,绕圈爬行。
  观察与指导要点:幼儿在绕圈爬行时,教师可强调“两手在圈内,两脚在圈外”和“一手一脚在圈内(外)”的不同;如果幼儿爬行动作不规范,教师可加以纠正,动作要领是:手掌脚掌要着地,把身体撑起来,膝盖不要碰到地面。
  (分析:教师组织这个环节的热身小游戏,一是为了让幼儿了解爬行的基本要求,二是为了集中幼儿的注意,为下一个活动环节做好准备。)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各自在绳圈内爬行。
  (1)尝试在绳圈内爬行。
  师:现在请大家全部站到圈内,让手掌和脚掌着地,把身体撑起来,在圈内自由爬行,注意不要碰到其他小朋友。
  观察与指导要点:如果有幼儿膝盖总是碰到地面,教师可告诉他要注意保护膝盖,膝盖若长时间在地面摩擦容易受伤。如果有幼儿总是与同伴碰撞,教师可引导他仔细观察同伴爬行的方向,找空隙处爬行。
  (2)简单交流爬行经验。
  师:你们用哪些方法避开了小朋友?(从同伴身边的空隙处爬过去;在原地等同伴爬过去后再爬;抓住时机以最快速度爬行通过,等等。)
  师(小结):爬行时要注意仔细观察,有时可以抓住时机从同伴身边的空隙处快速通过,有时可以靠控制自己的身体姿势来躲避从不同方向来的同伴。
  (3)再次在绳圈内爬行,巩固游戏经验。
  师:我们知道了那么多的爬行和躲闪方法,现在再来爬一次吧,看看谁的本领大。
  观察与指导要点:如果幼儿运用了不一样的爬行方式,比如双手单脚爬行、仰爬、倒爬等,教师可在肯定的同时引导幼儿充分考虑安全因素,明确哪些身体姿势不适合运用在这个游戏中。教师也可通过与幼儿一起玩的方法,为幼儿示范正确的爬行动作。
  2.幼儿分成小组开展躲闪和抓捕游戏。
  (1)教师讲解两人组的玩法。
  师:现在你们根据臂章颜色分成红、绿两队,到场地两边盘腿坐下。
  师:现在我们从红队中选两人,从绿队中选两人,一组进攻,一组防守。进攻组要用前面我们学习过的爬行方法(悬空爬)爬到防守组的区域内(教师事先用彩色贴条贴出防守组的区域和进攻组的起始线),防守组同样用爬行的方式去抓进攻组的人。
  (2)红组和绿组的幼儿尝试游戏一次。
  (3)教师作为进攻者,与防守组的两个幼儿相向爬行,在爬行过程中自然地示范通过改变速度和方向的方法躲避幼儿。
  观察与指导要点:教师要注意捕捉游戏过程中的契机示范讲解相关动作,以帮助幼儿了解游戏方法,例如,提醒防守组幼儿注意观察对方的爬行方向。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在一旁观看的幼儿仔细观察教师和同伴的游戏过程,了解如何在爬行过程中躲闪和抓捕。
  (4)幼儿两两游戏。
  师:红队、绿队每次上场两位小朋友。进攻组幼儿要设法进入防守组的区域,防守组幼儿则要设法阻止进攻组幼儿进入自己的区域。
  师:进攻组和防守组互换角色,再玩一次。
  观察与指导要点: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幼儿都会有游戏的机会。教师可根据每组幼儿比赛的情况,适当加以引导。如,有的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使用了跪着爬行、站起来跑动逃避等方法,教师可让在一旁观察的幼儿说一说看到了什么问题,该怎么游戏,以进一步明确游戏规则;当在一旁观察的幼儿注意力有所分散时,教师可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同伴躲闪的好方法,以便运用到自己的比赛中。由于该活动的运动量比较大,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幼儿,提醒有需要的幼儿自行拿毛巾擦汗。
  (5)幼儿分享交流经验。
  师:现在请大家说说可以用哪些好方法来玩这个躲闪和抓捕游戏。   师(小结):防守组可以两位幼儿一起抓捕对方一位幼儿,也可以一对一抓捕。进攻组可以先观察对方的爬行方向,再计划往哪里躲闪爬行;可以考虑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躲閃,如果前面的路被堵住了,可以暂时先往后退,再寻找机会前进。
  3.幼儿集体游戏。
  (1)教师担任进攻者与绿队比赛。
  师:现在我一个人和你们一组人比赛。我先做进攻者,你们做防守者。规则和前面一样,我要是成功爬到你们区域,算我胜利。你们要是成功抓住了我,算你们胜利。
  (2)互换角色,教师担任防守者与绿队比赛。
  (3)教师担任进攻者与红队比赛。
  (4)互换角色,教师担任防守者与红队比赛。
  (5)引导幼儿说说:为什么你们是小孩,我是大人,但我还是输给了你们呢?
  (6)教师小结:防守组幼儿可以根据进攻者的爬行路线去抓捕,也可以几个幼儿一起包围进攻者,堵住进攻者的逃跑路线;进攻组幼儿可以根据防守组的爬行路线,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爬行路线,找空隙快速爬过去。
  观察与指导要点:当观察到防守组个别幼儿只是在自己的安全区域内等待进攻者时,教师就要再次强调规则:所有进攻和防守的人都必须爬行,不能只待在安全区域内;当发现幼儿忘记将膝盖悬空时,教师可提醒幼儿注意保护自己的膝盖,规范游戏动作;在游戏进行到最后阶段时,教师可有意让幼儿抓住,这样既便于幼儿体验到成功感,又便于引导幼儿思考原因,从中体会到人多力量大,团结就能获胜等道理。
  (分析:悬空爬行中的躲闪和抓捕游戏对幼儿身体控制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以上三个游戏的安排是层层递进,从易到难的。教师先让幼儿自由爬行和学习躲闪,再分组爬行和学习躲闪,最后集体爬行和学习躲闪。教师通过适时的动作示范,积极的师幼互动,帮助幼儿获得了相关的运动经验,提升了动作技能水平。由于爬行的运动量比较大,教师采用了分组游戏的方法,让幼儿在动静交替的活动中得到及时的休息。)
  三、结束部分
  1.放松身心。
  (1)教师小结:游戏结束了,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都学会了躲闪与抓捕。下面,我们来进行放松活动。
  (2)幼儿面对教师盘腿而坐,教师先引导幼儿用鼻子慢慢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吐气。接着,教师播放音乐,带领幼儿在双手打开、手掌向上慢慢举起时吸气,在双手慢慢放下时吐气。然后,慢慢站起来呈半蹲姿势,分别在弯左手向右弯腰和弯右手向左弯腰时吸气,身体回正时吐气。最后站直,捏捏小腿。
  观察与指导要点:教师要引导幼儿控制呼吸的节奏,用正确的呼吸方式调整运动后的状态。
  2.整理物品。
  (分析:本活动四肢运动量较大,所以本环节主要以调整气息和放松四肢为主。)
其他文献
在“分不开的‘闺蜜’”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核心困惑是,当两个小闺蜜的友谊很稳固,导致她们朋友圈过于狭窄甚至发展成了容不下他人的“小团体”,且彼此模仿对方的不良行为时,教师是否需要干预以及如何干预的问题。也许在回答教师该如何做之前,应该回归到儿童人际交往发展的原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闺蜜”现象,“闺蜜”、容不下他人的“小团体”、攻击行为等在儿童的人际交往中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  关于儿童的人际交往,早
期刊
美国HIPPY、PAT、NFP家访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及其家庭的发展状况.借鉴美国学前儿童家访项目的经验,我们应转变家访人员的服务理念,建立专业的家访人员队伍,完
【摘要】对瑞典和日本保教一体化的实施策略进行梳理发现,两国保教一体化的实施策略有共同特点,即都重视立法保障和财政投入,注重统一规划和管理,强调统整保教课程标准,大力促进保教师资整合。借鉴瑞典和日本保教一体化的经验,我们应树立保教一体化理念,制定和完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建立多方协作的行政管理体制,设置一体化的保教课程标准,建设专业的保教师资队伍。  【关键词】瑞典;日本;保教一体化;实施策略;启示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确立什么样的质量观,如何评价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实现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国内外
期刊
幼儿园里总有一些“默默无闻”的教师,他们在集体活动时一般不主动发言,在日常工作中也不主动找管理者交流,有可以亮相、展示自己的活动也从来不主动参加,总是离大家尤其是管理者“远远的”。这样的教师很容易被园管理层“遗忘”。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每个教师在群体中都是渴望被关注、被认同的。因此,对于团队中那些“默默无闻”型教师,管理者更需要主动出击,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成长需求,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期刊
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ABC理论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的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期刊
最近有机会到不同地方、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参访,所到之处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户外的油桶、梯子,室内的环境布置、区域创设……当下,幼儿园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相互交流成了简单的相互模仿就值得深思了。  这些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实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推出的相关政策,各级各类幼儿园制定的种种管理措施,都体现了提高幼儿教育
期刊
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是个体维持身体姿势、运动的基本前提。在环境和运动任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变换身体姿势,更好地控制身体、保持平衡,是个体运动、生活能力的重要体现。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认识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判断儿童的发展状况,从而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和引导策略。  一、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序列,会受到环境、任务和个体
期刊
设计意图:  跳跃是指两脚用力离开原地向上向下或向前后左右跳。跳跃中需要身体腾空、落地保持平衡,这是学前儿童发展身体控制能力的重要内容。大班幼儿已积累较丰富的跳跃经验,如原地向上跳、立定跳远、双脚连续向前跳、双脚向下跳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跳山羊”,进一步提高弹跳力、灵敏性,培养勇敢、果断等品质,增强身体控制和动态平衡能力。  笆斗是农民用来装粮食的器具,其特点是口大底小,轻重适宜,
期刊
设计意图:  平衡能力分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能力。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动态平衡练习较多,也较容易设计,如走独木桥、爬梯子等,而静态平衡练习幼儿接触比较少。  大班幼儿已具有丰富的动态平衡经验,也喜欢模仿各种动作。因此,我设计了“超级变变变”这一活动,借鉴体操、舞蹈等一些基础动作,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鼓励与指导幼儿在垫子上摆出单个造型或合作造型,如“海狮”“花篮”“飞机”“高楼”等,练习静态平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