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c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教师的时间长了,刚踏上讲台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对桃李满天下的希冀不再热情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也变得令人生厌;甚至有了放弃这一职业的消极想法。实际上,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即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这一现象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找出引起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寻求对策,成为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对高职院校和教师的要求和社会地位的不等。
  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同度不高、相关政策不够配套、资金投入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往往靠自己“找米下锅”,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高水平师资缺乏,加大了社会对高职教师的低水平的认同度和不公平的评价。而另一方面,国家又希望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各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术人才,所以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办学既要体现职教特色,又要适应高校科研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还要拥有较强的实践和操作能力,使得教师既要“双师型”,又要“科研型”。但是,面大压力大、要求高的情况,高职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却得不到相应的提高,相当多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二)工作量过重与待遇低的矛盾。
  一方面,随着近些年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人数迅速膨胀,而为了节约成本,高职院校教师增加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扩大的速度,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教师往往要同时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备课量巨大,日授课课时量也递增,许多教师每周课时量达到二十多节课,这些必然导致教师疲惫不堪、情绪耗竭。另外,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还要搞科研,要忙于继续教育或学历教育,并努力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还要带学生进行实训、实习等等,教师的工作负担日益加重。这种超負荷的工作耗费了教师巨大的身心资源,常会使他们疲惫不堪、情感耗竭。而另一方面,相对于负担过重的工作量而言,高职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却普遍过低,工作量与待遇之间不成正比。这些容易导致教师心理失衡,教师对职业的满意度和成就感就越低,职业倦怠的发生频率也就越高。
  (三)高职教师教学对象的复杂性。
  随着当前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门槛不断降低,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厌学情绪普遍较重,学生中的旷课、作弊、打架等违纪行为增多,心里空虚无聊,男女学生恋爱成风。社会上的许多不良风气和思想渗入校园,这都加大了教师教育与管理的难度,教师在工作中不仅要考虑如何给学生传授知识的问题,更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违规行为及其突发事件。对于广大高职教师而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其他工作更易让他们感觉到疲倦不堪,做学生思想工作的难度确实令不少教师感到较大的压力和负担。
  (四)高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职业倦怠源可以是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因素,其中教师个人“免疾”力差也是造成一些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因素。从个人因素方面来看,有部分高职教师并不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工作环境,体验不到教学的乐趣,导致他们不会将高职教育作为自己热爱和追求的事业,在压力与困难面前也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也会产生职业倦怠。另外,教师的人生价值观和个人心理的承受能力、对抗挫折能力的不同也会影响职业倦怠的产生。
  二、缓解或消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职业倦怠影响着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高职院校以及教师个人三方面的内外合力帮助和配合来实现。
  (一)高职教育社会环境的改善。
  相关政府部门应认真分析造成教师心理负担过重的原因,为教师搭建一个交流、沟通、成长的平台。相关部门要做好政策的制定和传播工作,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尽可能为教师提优越的工作环境,支持和配合他们的工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强高职教师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高职院校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
  高职院校应转变管理理念,实行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为教师营造民主、宽松和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教师轻松愉快的完成工作任务。学校应该采取措施帮助教师更新观念,丰富经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应尽可能多地给教师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在职进修;在科研条件的改善和科研资金的支持方面,给予尽可能完备的支撑,让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体会成就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工会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教师个人的自我调适。
  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个人的自身调节尤为重要。高职教师应调整心态,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问题,同时自身也应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缓解和解决心理的压力。
  总之,缓解或消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全社会给予理解和支持,同时更需要高职院校努力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更需要教师个人的积极应对。
其他文献
数学是美丽的,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做过这样的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的一切,给人快乐。”让孩子们领略数学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快乐,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根植在孩子的血液中,并伴随他们终身,是我们教学者的追求目标。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在课堂教学中,采撷数学的美育因素、妙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色
期刊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研究“教育与发展”这一课题时,曾说过:“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作为众多学科的基础学科,旨在提高人的推理、想象、创造能力,是培养与锻造学生思维绝佳途径。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对于学生初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思维构建中,存在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差、惰性思维严重、解决问题过程中缺乏创新思
期刊
在过去,人们常说“学海无涯,苦做舟”,认为学习是苦的。新闻上也曾报道:高三的学生高考完后开篝火派对,烧的不是柴而是书。这反映了学生对学习是多么的痛恨!近几年,随着教育不断的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学乐精神”。通俗的说就是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新的教育观念也伴随着新的问题。我们如何能够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学习不在枯燥,随时会有新鲜元素;2.所学知识很容易掌握,
期刊
根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化学作业设计应着重体现以下原则:  一、联系生活情境,让作业具有趣味性  趣味性设计原则是指:作业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作业设计要求生动、有趣,能使学生在作业时,自始至终保持高兴趣。学生做作业如同吃饭,“家常菜”千篇一律做多了会腻,不妨翻翻花样,加入一些富有创意、趣味性的元素,情境尽量创新,联系生产生活,用好丰富多彩的素材,形式新颖
期刊
中职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运用的能力,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呢?  一、消除学生的自卑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绝大多数都存在着学习障碍,许多人仇视学习,生活中有的人缺乏自信、畏惧退缩,有的人态度冷漠不愿交往。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消除他
期刊
摘要: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已有的旧知识中发现问题,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在强化實验探究的同时,不应偏废理论探究,这样才能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期刊
一、创设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这就意味着创新不是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创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语言、录像、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运用游戏、讨论、操作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激活创造思维,展示创造才干。如教“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考老师”,电脑屏幕上顺序出现一串滚动的彩色削球,
期刊
《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应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试验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究教学称为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却不是太佳。为此,笔者撰写此文,与大家共同探讨探究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探究教学的内涵  探究教学是通过丰富学生的体验活动,在老师的积极指导下有学生共同积极参与的,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
期刊
那么如何让孩子养成自学习惯呢?我采取师生合作,以一曲“双人舞”来做到有效自学!  一、师舞,指导学生自学  我们知道自学一般定义为在没有接受指导和教育的情况下掌握某种技能。而小学生的特殊性又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对他们的自学放之任之,而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以下便结合我的语文教学,谈谈教师如何帮助孩子自学。  (一)先查后学,指导孩子有效预习。  在指导学生自学之初我主要采取了“先查后学”的自学方法,即
期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为了适应各地区自身的经济特点,近年,逐渐升级或新建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旨在为祖国培养大批的地方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一些新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中,开设像金融数学专业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加上有关金融数学专业的教学模式相当不成熟,甚至完全空白,因此,对地方本科院校的金融数学专业学科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十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