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言文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比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仍存在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文言文无用论”的错误理念依旧根深蒂固 ;教师缺乏一定的“古代汉语专业知识”;忽略“吟诵”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三个方面,文本将从学生、教师、教法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促进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9-064-02
文言文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比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中节选的文言文具有经典性,有很强的育人功能。王力也曾提到学习古文是为了读懂古诗,借鉴古文当中的精华。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初中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方向。为了正确把握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当下关于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理念
(一)让“字、词、句”等古今差异不再成为学生理解文本的障碍
受时代更迭影响,许多汉字的字、词、句意思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产生相应变化。这种因历史原因造成的古今异意字词句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导致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之时虽能识其字,却不能辨其意。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根据不同文言文篇章制定出学生应掌握的实词、虚词、句式及古今异义词。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采用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等多种评价方式确保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力求“一字不落、一词不落、一句不落”。
(二)让“古代汉语专业知识”成为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助推器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有利于理论成果的完善。掌握相应的“古代汉语专业知识”是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助推器。对教师而言,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的文言文知识之外,还应具备深入浅出将专业的古代汉语知识把文言文“细化”、“简化”的技能。将看似复杂的文言文“拆解”成学生能够掌握的“古代课文”。对学生而言,教师应培养学生积累古文字、词、句的习惯。让学生在积累中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实践。
(三)让将古人的经典言行折射于今日
受时代与环境差异的影响,当下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和认同古人某些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如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执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志向;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追求……这些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怀如果教师没有适当引导,学生可能就处于被被动吸收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用现代的观点来审视古代的观点。将古人的言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引导学生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指导的优秀青年。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虽然新课标倡导的文言文教学理念已落实到各个地方,但在现实教学当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文言文无用论”观念依旧盛行;教师缺乏一定的“古代汉语专业知识”;忽视“吟诵”的重要性三个方面。
(一)學生“文言文无用论”观念依旧盛行
“文言文无用论”的观念产生于学生不能恰当理解古人一些与当下时代看似无接轨的思想、情感、行为。他们认为文言文除了枯燥、难理解之外还不能将其言行践行于生活当中。针对“文言文无用论”的观点,我们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解决。
第一,教师应在文言文教学前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即将文言文的重要性根深于每个学生心中。首先,学习文言文能提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陋室铭》《孙权劝学》等多篇文章在结构上十分巧妙,教师可将这些写作技巧介绍给学生,以便于他们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其次,学习文言文能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带有寓言性质的《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和带有哲理性质的《陈太丘与友期行》等文章在无形当中教育着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带有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的《岳阳楼记》能潜移默化的培养着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内在强化物,它能有效维持学生对文言文长期稳定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当中应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如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文言文课文相关的动画片和主人公的生活事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心里留下对“文言文”的好印象。从而让教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古代汉语专业知识”亟需提升
知识分“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普通知识”即为我们平时所知的“通识知识”,譬如“太阳一定是东方升起的,西方落下”这种常识性知识。而专业知识则是专门的学问,专业知识对于解决技术性问题和学习理论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的“古代汉语专业知识”,从而造成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的问题,进而导致学生因不能理解文章而出现学习积极向不断下降的现象。
针对此问题教师要从自身出发,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阅读古代汉语专业书目,做好学习笔记,对古代汉语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学习名家注解,可以上一些公开网站学习古代汉语的网课。在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学习如何把枯燥无味的古汉语知识注入到课堂的文言文教学中。比如如何有趣味地点出“通假”和“假借”,这些看似难懂但是一点即通的“古代汉语专业知识”。
(三)教法上忽视“吟诵”的重要性
经统计发现,教授法即教师带领学生对文言文直译的方法在文言文教法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文言文作为记载古人言行、思想、价值观的文章,通过直译的方式很难将其精髓传达给学生。而学生自己通过吟诵既能通过熟读了解文章大意,又能提升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但当前教师在教法上还存在对“吟诵”的重视不够的问题。究其根源,乃是对文言文的“吟诵”理解不到位,误将“吟诵”为读书,从而在课堂出现只读不诵的现象。基于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吟诵”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吟诵”出真情实感。
首先,吟诵来源于我国古代读书的基本形式。先前分为吟和诵两种类型,现在合称吟诵。古人吟诵的内容有诗词、散文、曲赋等。有时候,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古装剧中读书人在读书时摇头晃脑,这给许多教师和学生留下来吟诵就是“摇头晃脑”的印象。但就吟诵的含义而言,作为一个偏正词语,它是偏向于“吟”的。这就给教师在实施吟诵教学法时提供了方向。
第一,教师在教导学生吟诵时文言文要注意关于字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且有音乐性的特点,读法承载着意义。其次,掌握吟诵的规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吟诵的规则由汉语的内涵和特点决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吟诵的方法和文言文所要表达的内涵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相得映彰的效果。
第二,根据不同文本体裁选择恰当的吟诵方式。古代的文言文有格律的就是近体文,没格律的就是古体文。针对近体文,在吟诵其文本时就应按照诵读近体诗的方法吟诵;针对古体诗,则要选择诵读古体诗的方法吟诵。因为不同文本体裁亦决定了其不同的吟诵特点。所以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文言文文本特征,做到依文而诵,依情而发。
第三,在诵读过程中把握好“气”的作用。文言文之“气”就是我们称之的“文气”。“气”的作用决定了文言文的节奏规律。如高后一定会低,快后一定会慢。这样才能使文本材料读有来朗朗上口,高低起伏之感。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吟诵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吟诵”出文言文的文气来,走出将文言文当白话翻译的牢笼。
三、结语
虽然文言文选文的比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比重逐渐加重,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日益得到重视。但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仅选择三个方面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但文言文教学想要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进一步努力。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9-064-02
文言文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比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中节选的文言文具有经典性,有很强的育人功能。王力也曾提到学习古文是为了读懂古诗,借鉴古文当中的精华。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初中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方向。为了正确把握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当下关于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理念
(一)让“字、词、句”等古今差异不再成为学生理解文本的障碍
受时代更迭影响,许多汉字的字、词、句意思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产生相应变化。这种因历史原因造成的古今异意字词句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导致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之时虽能识其字,却不能辨其意。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根据不同文言文篇章制定出学生应掌握的实词、虚词、句式及古今异义词。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采用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等多种评价方式确保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力求“一字不落、一词不落、一句不落”。
(二)让“古代汉语专业知识”成为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助推器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有利于理论成果的完善。掌握相应的“古代汉语专业知识”是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助推器。对教师而言,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的文言文知识之外,还应具备深入浅出将专业的古代汉语知识把文言文“细化”、“简化”的技能。将看似复杂的文言文“拆解”成学生能够掌握的“古代课文”。对学生而言,教师应培养学生积累古文字、词、句的习惯。让学生在积累中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实践。
(三)让将古人的经典言行折射于今日
受时代与环境差异的影响,当下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和认同古人某些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如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执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志向;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追求……这些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怀如果教师没有适当引导,学生可能就处于被被动吸收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用现代的观点来审视古代的观点。将古人的言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引导学生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指导的优秀青年。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虽然新课标倡导的文言文教学理念已落实到各个地方,但在现实教学当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文言文无用论”观念依旧盛行;教师缺乏一定的“古代汉语专业知识”;忽视“吟诵”的重要性三个方面。
(一)學生“文言文无用论”观念依旧盛行
“文言文无用论”的观念产生于学生不能恰当理解古人一些与当下时代看似无接轨的思想、情感、行为。他们认为文言文除了枯燥、难理解之外还不能将其言行践行于生活当中。针对“文言文无用论”的观点,我们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解决。
第一,教师应在文言文教学前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即将文言文的重要性根深于每个学生心中。首先,学习文言文能提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陋室铭》《孙权劝学》等多篇文章在结构上十分巧妙,教师可将这些写作技巧介绍给学生,以便于他们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其次,学习文言文能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带有寓言性质的《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和带有哲理性质的《陈太丘与友期行》等文章在无形当中教育着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带有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的《岳阳楼记》能潜移默化的培养着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内在强化物,它能有效维持学生对文言文长期稳定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当中应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如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文言文课文相关的动画片和主人公的生活事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心里留下对“文言文”的好印象。从而让教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古代汉语专业知识”亟需提升
知识分“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普通知识”即为我们平时所知的“通识知识”,譬如“太阳一定是东方升起的,西方落下”这种常识性知识。而专业知识则是专门的学问,专业知识对于解决技术性问题和学习理论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的“古代汉语专业知识”,从而造成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的问题,进而导致学生因不能理解文章而出现学习积极向不断下降的现象。
针对此问题教师要从自身出发,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阅读古代汉语专业书目,做好学习笔记,对古代汉语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学习名家注解,可以上一些公开网站学习古代汉语的网课。在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学习如何把枯燥无味的古汉语知识注入到课堂的文言文教学中。比如如何有趣味地点出“通假”和“假借”,这些看似难懂但是一点即通的“古代汉语专业知识”。
(三)教法上忽视“吟诵”的重要性
经统计发现,教授法即教师带领学生对文言文直译的方法在文言文教法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文言文作为记载古人言行、思想、价值观的文章,通过直译的方式很难将其精髓传达给学生。而学生自己通过吟诵既能通过熟读了解文章大意,又能提升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但当前教师在教法上还存在对“吟诵”的重视不够的问题。究其根源,乃是对文言文的“吟诵”理解不到位,误将“吟诵”为读书,从而在课堂出现只读不诵的现象。基于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吟诵”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吟诵”出真情实感。
首先,吟诵来源于我国古代读书的基本形式。先前分为吟和诵两种类型,现在合称吟诵。古人吟诵的内容有诗词、散文、曲赋等。有时候,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古装剧中读书人在读书时摇头晃脑,这给许多教师和学生留下来吟诵就是“摇头晃脑”的印象。但就吟诵的含义而言,作为一个偏正词语,它是偏向于“吟”的。这就给教师在实施吟诵教学法时提供了方向。
第一,教师在教导学生吟诵时文言文要注意关于字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且有音乐性的特点,读法承载着意义。其次,掌握吟诵的规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吟诵的规则由汉语的内涵和特点决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吟诵的方法和文言文所要表达的内涵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相得映彰的效果。
第二,根据不同文本体裁选择恰当的吟诵方式。古代的文言文有格律的就是近体文,没格律的就是古体文。针对近体文,在吟诵其文本时就应按照诵读近体诗的方法吟诵;针对古体诗,则要选择诵读古体诗的方法吟诵。因为不同文本体裁亦决定了其不同的吟诵特点。所以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文言文文本特征,做到依文而诵,依情而发。
第三,在诵读过程中把握好“气”的作用。文言文之“气”就是我们称之的“文气”。“气”的作用决定了文言文的节奏规律。如高后一定会低,快后一定会慢。这样才能使文本材料读有来朗朗上口,高低起伏之感。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吟诵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吟诵”出文言文的文气来,走出将文言文当白话翻译的牢笼。
三、结语
虽然文言文选文的比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比重逐渐加重,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日益得到重视。但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仅选择三个方面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但文言文教学想要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