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什么是不可磨灭的,或许精神可以;没有什么是永世长存的,或许英雄可以。然世事变迁、天地焕然,英雄已至末路,精神又能长存何处,唯有一舞,浸着绝望的精神,为生命染上悲凉的底色。《英雄的舞蹈》讲述了一个在新旧交替时代固守着心中的英雄主义而负隅顽抗的说书人张小赖的抗争悲剧。
题目为“英雄的舞蹈”,读罢全文,英雄有三重含义。首先是张小赖几十年如一日在舞台上扮演的各种英雄人物,吕布、关公、曹操等都是张小赖眼里无比崇高的英雄。其次是崇拜英雄的文化氛围,文中小镇的居民“是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厉害的激动着”。再次,说书艺人张小赖本身就是一个英雄,英雄的舞蹈即是他倾尽生命的一舞。
作者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了张小赖这个末路英雄的形象“他是衰老、病弱、仅剩下一副干瘪而可怕的躯体了”。如同他所代表的旧时代,张小赖的躯体已经显出风烛残年的颓势。他的住处也是破败而凄凉的,阳光通过窗户照着他的凌乱的、污黑的床板,在那上面,缩着他的衰竭了的、干瘦的肢体。几十年如一日的扮演英雄已经使这个老人身体精力透支。
张小赖是一个封建卫道者和旧时代的英雄主义者。在他眼里今天是“奇怪的,不可解的”斜对面的茶馆里的“毛毛雨”和“何日君再来”被他认为是“这种,伤风败俗的东西啊”。他不接受新事物并且对其进行猛烈的抨击和尖锐的讽刺,顽固保守如旧时代所有的封建卫道者一样,“街边上,因为要实行‘新生活’,种了一棵可怜的小树,他要热烈的批评一下;挖开了一块石板,他也要热烈的批评一下。”张小赖不接受新生活、新事物、坚决的站在一切“新”的对立面,这像极了契诃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主角别里科夫,连最后的死亡都是惊人的相似,一个是“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了”另一个被女友推了一下而丧命,都是轻易又突然的死亡。可见,但凡时代变迁下的守旧者都有其相似命运。而张小赖守旧中有着一种旧时代的英雄主义,在他眼里他的表演并非是纯粹娱乐的、悦众的,他扮演着各种英雄,他在小镇营造出了一种英雄的氛围。在他眼中,他和他的英雄都带有一种醒世的意味“他要唤回那些古代的英雄们来,以与现在的生命、丑恶、失望抗衡”张小赖希望崇高的英雄们能使台下简单的年轻人、简单的人们醒悟,希望古代的英雄主义能使民众奋起抗日杀敌。然而理想终究是理想,张小赖只是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主义者,小镇作为中国的缩影也证明英雄主义唤不醒麻木的人民,更救不了中国。张小赖的痛苦是秩序颠覆的痛苦也是理想失落的痛苦。
张小赖还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他在台上扮演了太久的英雄,久到记不得从何时起,但是“一个说书人,他的精力和血液要为各种各样的装疯作怪,各样的恶魔和幽灵所蹂躏。”在台上张小赖已经不是他自己,他只是一个承载了各种英雄的躯壳,或许最初是有趣的、享受的,而最終变成假装着笑,被逼迫着哭,“所有的人都把他推到这个台子上来,使他发疯一般地做着怪相”所有人包括他扮演的英雄、小镇居民等,他们都是张小赖命运的推手,而张小赖已然被给他带来荣耀和掌声的英雄异化。可是一个人心底总会有些柔软的东西的,张小赖也有,只不过是扮演英雄的使命使他用尽力气把心底的柔软深藏、封印。他所厌恶的讥讽的“尖厉的、淫荡的歌声”开启了这封印,唤回了他心底的柔软,使他想起妻子、女儿,想起这个世界上他所渴望的那个温柔的灵魂,可是他太久没有见过内心深处的渴望了,这使他惶恐、惊惧,落荒而逃,逃回英雄的庇护之下。封建时代扼杀了真正的张小赖,造就了如今的张小赖。
在新与旧之间挣扎撕扯着灵魂的张小赖意识到他已经不能回头,他从始至终就没有选择的权利,他已到末路,只能喊着替天行道的口号向新时代发起最后最悲壮的抨击。在最后同斜对面的新事物的对决中,他不顾一切的大叫、发狂,在高台上呐喊、跳跃,然后唱起来、打起拳。路翎的叙述语言透着一股焦灼感和荒芜感,明明是末路英雄的悲剧却偏偏在悲剧中腾跃着一种征服的激情与豪迈。张小赖已经陷入一种精神的迷狂之中,疯癫的扮演着英雄,表演着自己,他征服了对面胡琴甜甜的声音,他胜利了可是并不满足,他还要继续起舞。他是向死而舞的,他要用自己生命同失望做殊死的搏斗,这一舞,是张小赖用生命为旧时代画上的一个句号。
值得注意的是张小赖这个人物形象具有浓浓的象征意味。首先,他是旧时代千千万万个守旧者的缩影,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演绎者各自的悲欢,或许有反抗,但终究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其次,张小赖象征着旧中国,新兴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何况旧事物已经千疮百孔、颓败腐朽。文中几十年不曾生病的张小赖在新事物的冲击下发烧了,非常的不适,最后至于死亡。可见旧时代也必定被新时代所取代。作者在张小赖形象上使用象征手法,使文章更含蓄深广,体现出丰富的层次感,赋予张小赖这一形象更加深广的内涵。
文章结尾“但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意义。”恰恰是全文最富有深意的一句,让人思考在时代变迁中个人命运与时代的联系。
题目为“英雄的舞蹈”,读罢全文,英雄有三重含义。首先是张小赖几十年如一日在舞台上扮演的各种英雄人物,吕布、关公、曹操等都是张小赖眼里无比崇高的英雄。其次是崇拜英雄的文化氛围,文中小镇的居民“是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厉害的激动着”。再次,说书艺人张小赖本身就是一个英雄,英雄的舞蹈即是他倾尽生命的一舞。
作者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了张小赖这个末路英雄的形象“他是衰老、病弱、仅剩下一副干瘪而可怕的躯体了”。如同他所代表的旧时代,张小赖的躯体已经显出风烛残年的颓势。他的住处也是破败而凄凉的,阳光通过窗户照着他的凌乱的、污黑的床板,在那上面,缩着他的衰竭了的、干瘦的肢体。几十年如一日的扮演英雄已经使这个老人身体精力透支。
张小赖是一个封建卫道者和旧时代的英雄主义者。在他眼里今天是“奇怪的,不可解的”斜对面的茶馆里的“毛毛雨”和“何日君再来”被他认为是“这种,伤风败俗的东西啊”。他不接受新事物并且对其进行猛烈的抨击和尖锐的讽刺,顽固保守如旧时代所有的封建卫道者一样,“街边上,因为要实行‘新生活’,种了一棵可怜的小树,他要热烈的批评一下;挖开了一块石板,他也要热烈的批评一下。”张小赖不接受新生活、新事物、坚决的站在一切“新”的对立面,这像极了契诃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主角别里科夫,连最后的死亡都是惊人的相似,一个是“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了”另一个被女友推了一下而丧命,都是轻易又突然的死亡。可见,但凡时代变迁下的守旧者都有其相似命运。而张小赖守旧中有着一种旧时代的英雄主义,在他眼里他的表演并非是纯粹娱乐的、悦众的,他扮演着各种英雄,他在小镇营造出了一种英雄的氛围。在他眼中,他和他的英雄都带有一种醒世的意味“他要唤回那些古代的英雄们来,以与现在的生命、丑恶、失望抗衡”张小赖希望崇高的英雄们能使台下简单的年轻人、简单的人们醒悟,希望古代的英雄主义能使民众奋起抗日杀敌。然而理想终究是理想,张小赖只是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主义者,小镇作为中国的缩影也证明英雄主义唤不醒麻木的人民,更救不了中国。张小赖的痛苦是秩序颠覆的痛苦也是理想失落的痛苦。
张小赖还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他在台上扮演了太久的英雄,久到记不得从何时起,但是“一个说书人,他的精力和血液要为各种各样的装疯作怪,各样的恶魔和幽灵所蹂躏。”在台上张小赖已经不是他自己,他只是一个承载了各种英雄的躯壳,或许最初是有趣的、享受的,而最終变成假装着笑,被逼迫着哭,“所有的人都把他推到这个台子上来,使他发疯一般地做着怪相”所有人包括他扮演的英雄、小镇居民等,他们都是张小赖命运的推手,而张小赖已然被给他带来荣耀和掌声的英雄异化。可是一个人心底总会有些柔软的东西的,张小赖也有,只不过是扮演英雄的使命使他用尽力气把心底的柔软深藏、封印。他所厌恶的讥讽的“尖厉的、淫荡的歌声”开启了这封印,唤回了他心底的柔软,使他想起妻子、女儿,想起这个世界上他所渴望的那个温柔的灵魂,可是他太久没有见过内心深处的渴望了,这使他惶恐、惊惧,落荒而逃,逃回英雄的庇护之下。封建时代扼杀了真正的张小赖,造就了如今的张小赖。
在新与旧之间挣扎撕扯着灵魂的张小赖意识到他已经不能回头,他从始至终就没有选择的权利,他已到末路,只能喊着替天行道的口号向新时代发起最后最悲壮的抨击。在最后同斜对面的新事物的对决中,他不顾一切的大叫、发狂,在高台上呐喊、跳跃,然后唱起来、打起拳。路翎的叙述语言透着一股焦灼感和荒芜感,明明是末路英雄的悲剧却偏偏在悲剧中腾跃着一种征服的激情与豪迈。张小赖已经陷入一种精神的迷狂之中,疯癫的扮演着英雄,表演着自己,他征服了对面胡琴甜甜的声音,他胜利了可是并不满足,他还要继续起舞。他是向死而舞的,他要用自己生命同失望做殊死的搏斗,这一舞,是张小赖用生命为旧时代画上的一个句号。
值得注意的是张小赖这个人物形象具有浓浓的象征意味。首先,他是旧时代千千万万个守旧者的缩影,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演绎者各自的悲欢,或许有反抗,但终究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其次,张小赖象征着旧中国,新兴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何况旧事物已经千疮百孔、颓败腐朽。文中几十年不曾生病的张小赖在新事物的冲击下发烧了,非常的不适,最后至于死亡。可见旧时代也必定被新时代所取代。作者在张小赖形象上使用象征手法,使文章更含蓄深广,体现出丰富的层次感,赋予张小赖这一形象更加深广的内涵。
文章结尾“但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意义。”恰恰是全文最富有深意的一句,让人思考在时代变迁中个人命运与时代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