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课堂上进行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某一问题、某一知识点进行交流、交换思想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生长的过程,是在互动中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产生火花,生成新的想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原有的、可能是比较原始的、可能是比较模糊的直接经验呈现出来,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性的探究,使得模糊经验不断得到清晰化、完善化,上升为抽象的、完整的经验,从而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使其成为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可以说,生成是生长的起点,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完善延伸的基石。课堂上,生成资源的有效性及对资源的敏锐感知、合理把握与利用,是实现课堂有效、高效的保证,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基石。因此,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标预设,问题呈现,落实教学指向
预设是教学实施的基本线索,也是生成的前提。课前精心预设能够为学生有效地找准起点,搭建平台及脚手架,把握教学目标,并细化教学目标,从而为有效教学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教学目标是课前预设的起点,是教学过程的方向,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并实现教学目标。预设中,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转变为几个具有逐步递进关系的问题,形成问题链,由问题来支撑课堂教学。师生在互动中,就问题的解决开展交流、讨论,开展探究活动,在一个问题解决的时候,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也逐渐清晰,问题链中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也就形成完整、完善的认识,建构起知识体系。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把教学目标细化为几个问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2)测量的方法有误差,有什么误差较小或无误差的证明办法吗?(3)直角三角形给了你什么启发,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来进一步证明吗?这几个问题层层推进,把研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活动不断引向更高,由存在误差的证明,逐步引到误差较小的证明,探究过程逻辑性强,严密、严谨。三个大问题指向了探究的方向,当三大问题迎刃而解时,三角形内角和是180O这个结论也在学生心中相应得以建构。而且学生在其中经历了一次深刻、有效的探索之旅。
二、动态生成,科学应对,落实学习质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复杂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过程一定会有一些预设内的资源生成,也一定会有许多预设外的事情发生,包括学生思维的亮点、困惑点,往往一部分生成的资源是学生思维往前推进的垫脚石。教学中生成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善于发现的心灵,及时捕捉生成的资源,科学分析,一分为二,合理利用。有的生成的资源是学生思维过程中闪过的亮点,有的是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是思考中获得的新发现。这类生成是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资源,对于这类生成,需要教师及时调整原有预设,尊重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由此展开探究思考,习得新知。但也会出现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如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点,这需要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合理有效的引导,使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如教学除数是小数除法时,学生计算2.55÷0.51时,把0.51转化为51,就开始计算,结果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为什么算出的结果与别人不一样,问题出现在哪里。于是学生发现,0.51转化为51,2.55不变,算出来的商就比原商缩小了,而计算时,最简便科学的办法,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算。学生反馈的错误资源被教师巧妙地运用,在纠错过程中,点出了常现错误的地方,也让学生对计算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对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预设生成相辅相成,合力演绎课堂灵动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但两者不是相脱离的,各自独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前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全部预知生成及整堂课的全部细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追求按原来的预设进行教学,势必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积极性,课堂因此变得机械与呆板,阻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课前预设,一味追求课堂上的即时生成,也将使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调整与引导,学生在课堂的所有生成都会影响学习的进程与有效性,学生或者会因此走更多的弯路,无法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对本课的过程、方法、教材、学生的已有经验等进行精心的预设,也需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生成进行合理利用,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灵动。
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创造,两者缺一不可。课堂教学就是在预设、生成,再预设、再生成的不断修订、调整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要培养学生成才,教师必须要重视预设、生成。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小学)
一、目标预设,问题呈现,落实教学指向
预设是教学实施的基本线索,也是生成的前提。课前精心预设能够为学生有效地找准起点,搭建平台及脚手架,把握教学目标,并细化教学目标,从而为有效教学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教学目标是课前预设的起点,是教学过程的方向,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并实现教学目标。预设中,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转变为几个具有逐步递进关系的问题,形成问题链,由问题来支撑课堂教学。师生在互动中,就问题的解决开展交流、讨论,开展探究活动,在一个问题解决的时候,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也逐渐清晰,问题链中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也就形成完整、完善的认识,建构起知识体系。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把教学目标细化为几个问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2)测量的方法有误差,有什么误差较小或无误差的证明办法吗?(3)直角三角形给了你什么启发,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来进一步证明吗?这几个问题层层推进,把研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活动不断引向更高,由存在误差的证明,逐步引到误差较小的证明,探究过程逻辑性强,严密、严谨。三个大问题指向了探究的方向,当三大问题迎刃而解时,三角形内角和是180O这个结论也在学生心中相应得以建构。而且学生在其中经历了一次深刻、有效的探索之旅。
二、动态生成,科学应对,落实学习质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复杂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过程一定会有一些预设内的资源生成,也一定会有许多预设外的事情发生,包括学生思维的亮点、困惑点,往往一部分生成的资源是学生思维往前推进的垫脚石。教学中生成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善于发现的心灵,及时捕捉生成的资源,科学分析,一分为二,合理利用。有的生成的资源是学生思维过程中闪过的亮点,有的是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是思考中获得的新发现。这类生成是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资源,对于这类生成,需要教师及时调整原有预设,尊重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由此展开探究思考,习得新知。但也会出现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如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点,这需要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合理有效的引导,使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如教学除数是小数除法时,学生计算2.55÷0.51时,把0.51转化为51,就开始计算,结果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为什么算出的结果与别人不一样,问题出现在哪里。于是学生发现,0.51转化为51,2.55不变,算出来的商就比原商缩小了,而计算时,最简便科学的办法,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算。学生反馈的错误资源被教师巧妙地运用,在纠错过程中,点出了常现错误的地方,也让学生对计算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对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预设生成相辅相成,合力演绎课堂灵动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但两者不是相脱离的,各自独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前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全部预知生成及整堂课的全部细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追求按原来的预设进行教学,势必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积极性,课堂因此变得机械与呆板,阻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课前预设,一味追求课堂上的即时生成,也将使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调整与引导,学生在课堂的所有生成都会影响学习的进程与有效性,学生或者会因此走更多的弯路,无法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对本课的过程、方法、教材、学生的已有经验等进行精心的预设,也需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生成进行合理利用,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灵动。
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创造,两者缺一不可。课堂教学就是在预设、生成,再预设、再生成的不断修订、调整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要培养学生成才,教师必须要重视预设、生成。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