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通过连续的教师培训学习活动,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得以提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个体的实际我尝试运用讲授法、问答法、示范教学法、游戏体验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视听教学法、个案分析法、自主学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课堂教学法来实现师生间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交流与沟通,力争实现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务驱动法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实施该方法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一些实施策略。
任务驱动法的理论基础源自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认知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及发展。实施任务驱动法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明确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任务驱动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任务驱动法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本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效果评价。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独立存在于某个教学环节,任务驱动法既是一种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教学理念。其方法和思想务必惯贯穿到“课前分析问题,设计任务——课堂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课后能力提高,迎接新任务”的始终。引导学生拓宽发现问题的途径,丰富分析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具体而言,任务驱动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需要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一、关注课外,为设计问题和布置任务充分准备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只有在课程实施前做好教材、学情分析,预设课堂环节和教学情境,预判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情景,预想课堂应变机制等,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对于单元学习,教师应对本节课的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达成的目标,上一节课已经完成的任务和掌握的知识,下一节课还要进行的新的学习要求做到成竹在胸。同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个体分析学生整体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研判个体知识结构的“早期优势”及“当前不足”。从思想和材料上做好课前准备,编写好条理清晰、任务明确的教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有的放矢了。
二、强调“双主”,分层置景,落实阶段性任务,解决针对性问题
任务驱动法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中既要吸取传统教学法中讲练结合、示范纠错、评价总结等简洁有效的方式方法,也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角色。任务的提出,情景的创设都要服务于实现教学目标,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始终是教师来主导进程和节奏,学生全员参与每个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总结过程。教师为主导保障了课堂学习的顺序性,学生为主体保障了教学指导的全面性。二是情景创设要有趣味、有层次、有时效,要以完成阶段性任务来解决针对性问题。数学被誉为思维体操,其学科逻辑性强,数学教学势必严谨又不失趣味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大致可以分成五个步骤进行,即教师引导——学生操作——交流讨论——巩固提高——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快速引起学生注意;学生操作应在明确的活动要求和顺序的任务驱动下进行。交流讨论既有小组内的思维碰撞,也有师生间的答疑解惑,通过多方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巩固提高是学以致用的大环节。通过对不同难度的习题挑战,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加强巡视指导,让学生熟悉、掌握新方法,落实阶段性任务,解决针对性问题;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同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不同,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和知识点疏漏。这就要求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要及时总结拓展,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完成学习任务,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增强挑战新任务的信心。
三、注重體验,多元评价,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切实提高学习能力
任务驱动法倡导以有计划的学习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完成不同阶段、不同要求的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使学生愿学、会学、学会。同时,尊重个体差异性,注重个体学习体验,强调多元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和学习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操作——交流讨论——巩固提高——总结拓展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也经历了不会——会——熟练——巩固——提高的过程。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进度控制上遵循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学习有张有弛,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识规律。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快,学得牢,其教学容量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既实现了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贯彻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围绕递进式的任务主线,任务驱动法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合作学习等良好思维品质,在完成阶段任务的同时树立学习信心,切实提高学习能力。
四、循序渐进,教学相长,教师角色转换,全面整体进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既要考虑大纲的教学要求,也要关注学生的班级特征和个体差异。设计问题——组织活动——完成任务——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触类旁通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师生共同进步的人文交流过程。因此,实施任务驱动法还要注意几点:1.任务设计是关键。“任务”设计要目标明确,在学习总目标框架内将总目标分作一个个的小目标,通过这些小的“任务”循序渐进地实现总的学习目标。2.“任务”设计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3.“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4.教师角色转换。一是从线性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转变为教师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的一言堂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教师与学生全面整体进步,实现教学双赢。
任务驱动法的理论基础源自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认知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及发展。实施任务驱动法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明确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任务驱动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任务驱动法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本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效果评价。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独立存在于某个教学环节,任务驱动法既是一种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教学理念。其方法和思想务必惯贯穿到“课前分析问题,设计任务——课堂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课后能力提高,迎接新任务”的始终。引导学生拓宽发现问题的途径,丰富分析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具体而言,任务驱动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需要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一、关注课外,为设计问题和布置任务充分准备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只有在课程实施前做好教材、学情分析,预设课堂环节和教学情境,预判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情景,预想课堂应变机制等,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对于单元学习,教师应对本节课的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达成的目标,上一节课已经完成的任务和掌握的知识,下一节课还要进行的新的学习要求做到成竹在胸。同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个体分析学生整体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研判个体知识结构的“早期优势”及“当前不足”。从思想和材料上做好课前准备,编写好条理清晰、任务明确的教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有的放矢了。
二、强调“双主”,分层置景,落实阶段性任务,解决针对性问题
任务驱动法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中既要吸取传统教学法中讲练结合、示范纠错、评价总结等简洁有效的方式方法,也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角色。任务的提出,情景的创设都要服务于实现教学目标,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始终是教师来主导进程和节奏,学生全员参与每个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总结过程。教师为主导保障了课堂学习的顺序性,学生为主体保障了教学指导的全面性。二是情景创设要有趣味、有层次、有时效,要以完成阶段性任务来解决针对性问题。数学被誉为思维体操,其学科逻辑性强,数学教学势必严谨又不失趣味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大致可以分成五个步骤进行,即教师引导——学生操作——交流讨论——巩固提高——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快速引起学生注意;学生操作应在明确的活动要求和顺序的任务驱动下进行。交流讨论既有小组内的思维碰撞,也有师生间的答疑解惑,通过多方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巩固提高是学以致用的大环节。通过对不同难度的习题挑战,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加强巡视指导,让学生熟悉、掌握新方法,落实阶段性任务,解决针对性问题;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同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不同,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和知识点疏漏。这就要求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要及时总结拓展,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完成学习任务,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增强挑战新任务的信心。
三、注重體验,多元评价,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切实提高学习能力
任务驱动法倡导以有计划的学习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完成不同阶段、不同要求的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使学生愿学、会学、学会。同时,尊重个体差异性,注重个体学习体验,强调多元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和学习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操作——交流讨论——巩固提高——总结拓展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也经历了不会——会——熟练——巩固——提高的过程。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进度控制上遵循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学习有张有弛,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识规律。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快,学得牢,其教学容量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既实现了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贯彻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围绕递进式的任务主线,任务驱动法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合作学习等良好思维品质,在完成阶段任务的同时树立学习信心,切实提高学习能力。
四、循序渐进,教学相长,教师角色转换,全面整体进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既要考虑大纲的教学要求,也要关注学生的班级特征和个体差异。设计问题——组织活动——完成任务——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触类旁通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师生共同进步的人文交流过程。因此,实施任务驱动法还要注意几点:1.任务设计是关键。“任务”设计要目标明确,在学习总目标框架内将总目标分作一个个的小目标,通过这些小的“任务”循序渐进地实现总的学习目标。2.“任务”设计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3.“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4.教师角色转换。一是从线性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转变为教师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的一言堂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教师与学生全面整体进步,实现教学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