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学习观倡导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课堂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占主体地位。
下面我们先欣赏一下某堂数学课的教学场景:满身粉尘的老师,一边滔滔不绝,一边奋笔疾书。学生们有的自我欣赏,有的埋头苦读,有的飞鸽传书,有的谈古论今。教师怨学生太调皮,学生评价老师太乏味,教学效果怎样大家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改变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如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如何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亮点?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人的成长很重要,但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凸显出来,变成教师的自觉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亲身体验的学习,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有许多关键知识、核心概念和规律、原理,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探究、交流合作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
一、创建新型的教学环境是自主、合作、探究成长的土壤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忽视了发现与探究。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培养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班集体能够集思广益,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补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合作和探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二、培养新课程的学习观,使自主、合作、探究日渐成长,日臻完善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少讲乃至不讲,把“话筒”交给学生,教师必须克服“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附属”的思想,而真正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合作者,在课堂上要留出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在教学初一数学(上)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进去。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作他们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并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对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要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学生自主探索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数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生动地导演,让学生亲手操作,大胆地猜想和论证,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大有裨益。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4根木条,分别是6cm、8cm、10cm、14cm。上课时,让他们自由摆弄这些木条,成功拼出3种组合:A:6cm、8cm、10cm,B:8cm、10cm、14cm,C:10cm、14cm、6cm,从而轻松地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学生舒心愉快创新地学习,极大地鼓励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四)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苏格拉底说得好:“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积极的肯定和赞扬会使人兴奋,产生一种热烈的情感,增强自信心,激发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意识。没有人认为自己不行、愿意落后,人人都想当个成功者,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用表扬的语气词“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关注和赞许。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抓住这一点,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到进步,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并将此转化为新的学习动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
学生正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他们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是成为主体了。教学领域现在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移”:即由“教”向“学”转移;由“被动”向“主动”转移;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移。只有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是21世纪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是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深入发展的新亮点。
下面我们先欣赏一下某堂数学课的教学场景:满身粉尘的老师,一边滔滔不绝,一边奋笔疾书。学生们有的自我欣赏,有的埋头苦读,有的飞鸽传书,有的谈古论今。教师怨学生太调皮,学生评价老师太乏味,教学效果怎样大家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改变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如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如何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亮点?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人的成长很重要,但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凸显出来,变成教师的自觉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亲身体验的学习,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有许多关键知识、核心概念和规律、原理,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探究、交流合作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
一、创建新型的教学环境是自主、合作、探究成长的土壤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忽视了发现与探究。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培养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班集体能够集思广益,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补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合作和探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二、培养新课程的学习观,使自主、合作、探究日渐成长,日臻完善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少讲乃至不讲,把“话筒”交给学生,教师必须克服“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附属”的思想,而真正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合作者,在课堂上要留出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在教学初一数学(上)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进去。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作他们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并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对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要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学生自主探索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数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生动地导演,让学生亲手操作,大胆地猜想和论证,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大有裨益。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4根木条,分别是6cm、8cm、10cm、14cm。上课时,让他们自由摆弄这些木条,成功拼出3种组合:A:6cm、8cm、10cm,B:8cm、10cm、14cm,C:10cm、14cm、6cm,从而轻松地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学生舒心愉快创新地学习,极大地鼓励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四)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苏格拉底说得好:“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积极的肯定和赞扬会使人兴奋,产生一种热烈的情感,增强自信心,激发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意识。没有人认为自己不行、愿意落后,人人都想当个成功者,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用表扬的语气词“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关注和赞许。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抓住这一点,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到进步,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并将此转化为新的学习动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
学生正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他们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是成为主体了。教学领域现在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移”:即由“教”向“学”转移;由“被动”向“主动”转移;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移。只有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是21世纪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是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深入发展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