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众路线作为一种认识论、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与工作方法,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前媒体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在新闻实践中要认真贯彻和践行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深化“走转改”活动,才可能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只有坚持了群众的立场,坚持和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媒体才可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拥护,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坚持新闻报道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
在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中,党性和人民性分属不同层次,但在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又是基本一致的。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新闻业的性质,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和群众的关系是相互支持、帮助的关系,是新闻业为群众服务的关系。
党的新闻事业要当好党的喉舌,并不是意味着各家新闻媒体只能照抄照搬中央已说过的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面要我宣传什么,我就宣传什么”,“上面给观点,我们找例子来证明”。党的新闻事业要名副其实地成为党的喉舌,就必须在合乎中央的路线和政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与人民性进行紧密结合。而党的新闻事业的根本工作就在聆听群众心声、反映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困难,因此能否做到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并到群众中去就成为检验党的新闻工作的内容、方法与成果的根本标准。具体来说,就是新闻事业在具体的报道中必须摆脱空谈空想,更多地关注实际工作;党必须走到群众中间,考察群众状况,接触群众具体生活;新闻事业在报道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时刻关心群众的需要和情绪;此外,新闻事业在报道中应该选择灵活多样的采访与编排模式,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
二、坚持满足群众需求与引导群众需求相结合
满足受众需求,既是我们新闻业的目的,又是完成党赋予新闻媒体宣传任务的必经途径。党的新闻媒体要教育群众、指导群众,引导群众跟党走,就要满足群众需求。一切不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所进行的新闻工作都是徒劳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写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
当然,我们的新闻业既要满足群众需求,又要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尤其是近几年来,有少数新闻媒体为扩大发行量和提高收视率、收听率,大搞煽情、虚假新闻,以“性、腥、星”来刺激受众,还美名其曰“满足受众需求”。其实,满足受众需求与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是两回事,这种煽情新闻,名为“满足受众需求”,实为毒害受众,是新闻媒体的“三聚氰胺”,尤其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而2013年国庆《新闻联播》“爱国让你想起什么”系列报道是满足群众需求与引导群众需求相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以平实视角切入宏大主题,以真实镜头记录百姓心声,以朴实语言表达爱国情感,不仅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
三、坚持正确导向与提高报道艺术相结合
受众不但是推动新闻业发展改革的直接动力之一,而且是新闻业任何改革成功与否的最后鉴定者。因此,好的新闻报道必须最终得到受众认可,才能体现其新闻价值。笔者认为,“爱国”话题的采访和报道方式,不仅坚持了正确的导向,也体现了新闻报道的艺术,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电视新闻舆情调查报道理念的民主与进步。记者不加修饰地提问,编导原汁原味地无剪辑式播出,这最能体现新闻价值。
以往我们的舆情调查往往能预测报道结果,或者选择有利的报道声音,出现调查结果“一边倒”的现象;而这次“爱国让你想起什么”的舆情调查,让不同的声音在电视上呈现,让人们对“爱国”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爱国不是体现在口号上,而是表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与情感体验上。就如同2012年国庆“你幸福吗”调查,“希望子女工作顺利”、“希望父母身体健康”、“希望找个女朋友”、“希望学习成绩好”等,恰恰反映了我们当下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老百姓对事物的不同理解与向往,这也是多元化社会下人们多元化心态的真实写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群众意愿、反映群众心声,这是新闻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最好诠释,也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有益尝试与创新传播,希望多贴近群众,采访能反映百姓心声,镜头都能原汁原味播出。这样的采访报道,不仅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且能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也能激发人民对祖国情感、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一、坚持新闻报道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
在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中,党性和人民性分属不同层次,但在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又是基本一致的。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新闻业的性质,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和群众的关系是相互支持、帮助的关系,是新闻业为群众服务的关系。
党的新闻事业要当好党的喉舌,并不是意味着各家新闻媒体只能照抄照搬中央已说过的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面要我宣传什么,我就宣传什么”,“上面给观点,我们找例子来证明”。党的新闻事业要名副其实地成为党的喉舌,就必须在合乎中央的路线和政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与人民性进行紧密结合。而党的新闻事业的根本工作就在聆听群众心声、反映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困难,因此能否做到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并到群众中去就成为检验党的新闻工作的内容、方法与成果的根本标准。具体来说,就是新闻事业在具体的报道中必须摆脱空谈空想,更多地关注实际工作;党必须走到群众中间,考察群众状况,接触群众具体生活;新闻事业在报道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时刻关心群众的需要和情绪;此外,新闻事业在报道中应该选择灵活多样的采访与编排模式,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
二、坚持满足群众需求与引导群众需求相结合
满足受众需求,既是我们新闻业的目的,又是完成党赋予新闻媒体宣传任务的必经途径。党的新闻媒体要教育群众、指导群众,引导群众跟党走,就要满足群众需求。一切不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所进行的新闻工作都是徒劳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写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
当然,我们的新闻业既要满足群众需求,又要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尤其是近几年来,有少数新闻媒体为扩大发行量和提高收视率、收听率,大搞煽情、虚假新闻,以“性、腥、星”来刺激受众,还美名其曰“满足受众需求”。其实,满足受众需求与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是两回事,这种煽情新闻,名为“满足受众需求”,实为毒害受众,是新闻媒体的“三聚氰胺”,尤其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而2013年国庆《新闻联播》“爱国让你想起什么”系列报道是满足群众需求与引导群众需求相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以平实视角切入宏大主题,以真实镜头记录百姓心声,以朴实语言表达爱国情感,不仅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
三、坚持正确导向与提高报道艺术相结合
受众不但是推动新闻业发展改革的直接动力之一,而且是新闻业任何改革成功与否的最后鉴定者。因此,好的新闻报道必须最终得到受众认可,才能体现其新闻价值。笔者认为,“爱国”话题的采访和报道方式,不仅坚持了正确的导向,也体现了新闻报道的艺术,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电视新闻舆情调查报道理念的民主与进步。记者不加修饰地提问,编导原汁原味地无剪辑式播出,这最能体现新闻价值。
以往我们的舆情调查往往能预测报道结果,或者选择有利的报道声音,出现调查结果“一边倒”的现象;而这次“爱国让你想起什么”的舆情调查,让不同的声音在电视上呈现,让人们对“爱国”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爱国不是体现在口号上,而是表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与情感体验上。就如同2012年国庆“你幸福吗”调查,“希望子女工作顺利”、“希望父母身体健康”、“希望找个女朋友”、“希望学习成绩好”等,恰恰反映了我们当下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老百姓对事物的不同理解与向往,这也是多元化社会下人们多元化心态的真实写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群众意愿、反映群众心声,这是新闻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最好诠释,也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有益尝试与创新传播,希望多贴近群众,采访能反映百姓心声,镜头都能原汁原味播出。这样的采访报道,不仅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且能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也能激发人民对祖国情感、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