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自从1985年开始进行GDP核算,至今已有20年了。20年来我国追求GDP增长既有得又有失: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变革了社会思想观念是所得;不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不利于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不利于保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所失。
关键词:追求;GDP;增长;得与失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07)06-0099-03
我国从1985年开始按照联合国推荐的1968年版SNA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GDP核算,至今已有20多年了。20年来,由于我国把GDP增长作为地方政府政绩的最主要评价指标,追求GDP增长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而我国的GDP也确实取得了惊人的增长——我国的GDP从1985年的8 96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2 321亿元。但是,回过头来全面地看一看,这是有得有失的。笔者以下将分析20年来我国追求GDP增长的得与失。
一、二十年来我国追求GDP增长的“得”
(一)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为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5年我国的人均GDP为853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价(29366)折合为29047美元。2005年我国的人均GDP为13 943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价(81733)折合为1 70592美元。根据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提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衡量标准(见表1),依1982年美元来评价,我国“经济列车”在1985年仍处于传统农业社会,还未“驶入”工业化社会;而到了2005年,我国“经济列车”已进入到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第三时期。
资料来源:H·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95-96.
1998年世界银行(IBRD)提出,根据人均GDP将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划分为四个收入层次:低收入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其具体界限见表2。按此标准来进行衡量,1985年我国处于低收入国家行列,而且还比较落后;到2005年,我国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并且处于下中等收入范围的中间水平。
世界银行认为,一个国家的GDP达到1万亿美元是一个标志性台阶,意味着这个国家的财富积累将步入新的航道[1]。我国的GDP总量在1985年是3 053亿美元,离1万亿美元还有很大的距离;而到了2000年,我国的GDP总量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为10 807亿美元;2005年又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为22 307亿美元。
资料来源:黄景贵.发展经济学研究——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82-183.总之,20年来追求GDP增长使得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跃进到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第三时期、由低收入国家跨入到下中等收入国家、由财富积累的低速航道提升到快速航道,亦即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为国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随着GDP与人均GDP的逐渐增加,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增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397.6元增加到2005年的3255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7391元增加为2005年的10 493元。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985年的578%下降为2005年的45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533%下降到2005年的367%。
20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得到不断改善。1985年,我国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短缺经济国家,许多商品仍要凭票供应或派长队购买(虽然凭票供应或派长队购买的商品比20世纪70年代大有减少),到了2005年,我国经济早已经从典型的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从短缺经济走入过剩经济,凭票供应已经销声匿迹,派长队的现象是少之又少;2005年相比1985年,不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都是处于风景更优美、交通更方便、社会更安定的良好生活环境中。
闲暇时间的多少也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20年来,我国由每周单休变化到每周双休;由元旦、五一、国庆的一天休息改变为五一、国庆的三天以及元旦的一天休息。综合计算,2005年我国居民的闲暇时间比1985年增加了一倍以上。
于是,对于我国居民来说,20年来追求GDP增长提高了收入水平、提升了生活质量、改善了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增加了闲暇时间,亦即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为国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三)变革了社会思想观念,为民族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很好的基石
为了增加GDP,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一方面,各级政府想方设法兴建了各种各样的开发区,大量吸引外资,并且开工建设了许多项目,形成了社会竞争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推行了多种改革措施,如从财政上的分灶吃饭到分税制,从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到股份制的实行,从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到民营经济的大发展等,促进了全社会多角度、多层次思维的确立。
追求GDP增长还带来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而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推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其一,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从1985年的2835%:4313%:2852%演变成2005年的124%:473%:403%,而更趋合理的产业结构带来了经济效率的提升,确立了整个社会的追求经济效率的思想观念;其二,所有制结构由公有制占绝对优势过渡到国有、私有、外商独资以及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并存与融合发展,从而促使资源配置方式从过去的行政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与市场化的思想观念。
追求GDP增长也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20年来,一方面,我国的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的地区越来越多,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内各区域间的相互开放与融合也越来越强,劳动力逐渐走向流动,这使得人民群众从群体本位观念转变为个体本位观念;改革开放各项政策实施的结果之一是使社会分化出不同的阶层,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首先富裕起来并形成一种扩散和带动效应,这有助于形成社会的经济发展梯度观念。
上述的每一个观念变化不仅在当时带来积极作用,而且合并起来使社会思想观念得到整体上的变革。这种社会思想观念的整体变革虽然会给今后的社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很好的基石。
二、二十年来我国追求GDP增长的“失”
(一)不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一般认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高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但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与GDP增长相对应、居民收入增加且收入差距适度、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等是其中的基本方面。追求GDP增长必然影响到经济增长上述三个基本方面的质量,从而不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目前,经济学家们对一个国家的社会财富尽管有不同的解释,但都把固定资本存量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社会财富能否有效地增长,不仅取决于GDP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大小,还取决于其质量。如果固定资本的质量不高,没有到使用期限就不得不报废,那么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再多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一国的社会财富。由于GDP只能反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大小,而不能描述其质量,因而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社会财富的总积累。
从收入角度看,GDP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后才形成居民可支配收入;追求GDP的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居民收入的增加,但并不是GDP提高多少,居民收入同样也提高多少,这要看居民、企业、国家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另外,为了追求GDP增长,一方面,居民、企业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能力、权势等各种优势条件为自己谋取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国家也默许、鼓励,助长居民、企业为自己谋取更多的收入的行为,这样,势必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这是我国20年来追求GDP增长的现实结果之一。亦即追求GDP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整体收入,但会加大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大家知道,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粗放型和集约型。前者是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来达到经济增长;后者则靠提高效率和质量来实现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是指整个社会更多地依靠提高效率和质量来实现经济增长。但是,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更多、更高、更难的实现条件,也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因此,为了达到GDP的近期增长目标,各级领导自然采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也是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发生根本转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二)不利于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综合本国经济因素抵御国内外风险的能力,不至于因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一国经济受到打击和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经济危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些外国学者,早在1999年以前就提出中国在开放中要注意经济安全的警告。20年来追求GDP增长,使得我国经济安全的相关基础逐步受到侵蚀,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有以下三大因素。
一是我国对外经济依存度过高。据统计,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目前已突破50%,有的统计甚至认为在 60%以上,也就是说,我国GDP增长的一半以上靠进出口来拉动。再从中美、中日的双边贸易看,中国对美国、日本贸易的依存度也大大高于美、日对中国贸易的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如此之高,意味着我国经济更多地、更深地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国际市场一旦有风吹草动,必然影响到我国经济,甚至损害我国经济。
二是我国的民族经济竞争力不强。国家经济竞争力是由其民族经济竞争力所组成、所支撑的。一个国家,没有其民族经济的强大,就容易受制于外国投资和外商独资企业,其经济竞争力会变弱小、甚或基本为零。20年来,为了追求GDP增长,我国出台了“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到目前为止,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0万家,实际使用外资5 000亿美元以上,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固然,引进外资实现了GDP的增长,但也严重挤压了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如,在外资进入较早的制造业领域,跨国公司已不仅仅是向单独的企业投资,而是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阶段的产品或相关联的企业、行业进行横向产业链式的投资(从而控制整个产业链),或是对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纵向或系统性的投资(从而控制整个产业系统),这种态势显然严重阻碍了我国民族经济和民族企业在这些领域和行业的加入或发展壮大,从而造成我国民族经济竞争力不强。
三是我国的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由于将GDP增长率与吸引外资的数量作为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衡量指标因而导致了地方政府之间追求GDP增长的恶性竞争,造成我国生产力布局不甚合理。一方面,地方政府往往以种种优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和外地大企业来本地落户,而这些企业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会将资金投向招商引资条件最优惠的地区,而不是投向空间资源禀赋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降低社会资源空间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热衷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如,在产业层次上,我国区域间产业结构极为相似,有数据显示,我国中部与东部、中部与西部产业结构相似率分别为935%和979%;在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内部,各省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率也在90%以上。
(三)不利于保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接受和重视,并逐步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增长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资源持续能力的基础上。20年来的追求GDP增长已经严重损害了我国的资源、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0年来,伴随着GDP的增长,我国的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如,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纷纷滥设开发区,造成了我国耕地数量的减少,仅1997-2003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又如,地方政府为了引进外资,竞相提供优惠条件,违规竞争,尤其是以低价转让土地使用权,造成我国土地资源的长期损失。
我国追求GDP增长的20年,也是我国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时期。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数据: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每年沙化土地扩大面积从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 460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土地数量的减少促成了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得土地肥力衰退,我国的中低产田比例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2/3增加到90年代的4/5;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三、结论
第一,20年来我国追求GDP增长是有得有失的,但“得”是主要的。因为只有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和变革了社会思想观念,才能保证我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权利、能力和条件。
第二,我们应当正视和重视20年来我国追求GDP增长的失。我国要采取积极措施“改”失、“补”失,使我国经济可以高效、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三,鉴于GDP核算的固有缺陷是造成20年来我国追求GDP增长的失的重要原因,国家应改革对地方政府政绩的评价标准,并且这种防止出现追求GDP增长的失的政绩评价标准越早实行越好。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追求;GDP;增长;得与失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07)06-0099-03
我国从1985年开始按照联合国推荐的1968年版SNA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GDP核算,至今已有20多年了。20年来,由于我国把GDP增长作为地方政府政绩的最主要评价指标,追求GDP增长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而我国的GDP也确实取得了惊人的增长——我国的GDP从1985年的8 96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2 321亿元。但是,回过头来全面地看一看,这是有得有失的。笔者以下将分析20年来我国追求GDP增长的得与失。
一、二十年来我国追求GDP增长的“得”
(一)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为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5年我国的人均GDP为853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价(29366)折合为29047美元。2005年我国的人均GDP为13 943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价(81733)折合为1 70592美元。根据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提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衡量标准(见表1),依1982年美元来评价,我国“经济列车”在1985年仍处于传统农业社会,还未“驶入”工业化社会;而到了2005年,我国“经济列车”已进入到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第三时期。
资料来源:H·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95-96.
1998年世界银行(IBRD)提出,根据人均GDP将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划分为四个收入层次:低收入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其具体界限见表2。按此标准来进行衡量,1985年我国处于低收入国家行列,而且还比较落后;到2005年,我国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并且处于下中等收入范围的中间水平。
世界银行认为,一个国家的GDP达到1万亿美元是一个标志性台阶,意味着这个国家的财富积累将步入新的航道[1]。我国的GDP总量在1985年是3 053亿美元,离1万亿美元还有很大的距离;而到了2000年,我国的GDP总量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为10 807亿美元;2005年又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为22 307亿美元。
资料来源:黄景贵.发展经济学研究——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82-183.总之,20年来追求GDP增长使得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跃进到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第三时期、由低收入国家跨入到下中等收入国家、由财富积累的低速航道提升到快速航道,亦即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为国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随着GDP与人均GDP的逐渐增加,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增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397.6元增加到2005年的3255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7391元增加为2005年的10 493元。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985年的578%下降为2005年的45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533%下降到2005年的367%。
20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得到不断改善。1985年,我国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短缺经济国家,许多商品仍要凭票供应或派长队购买(虽然凭票供应或派长队购买的商品比20世纪70年代大有减少),到了2005年,我国经济早已经从典型的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从短缺经济走入过剩经济,凭票供应已经销声匿迹,派长队的现象是少之又少;2005年相比1985年,不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都是处于风景更优美、交通更方便、社会更安定的良好生活环境中。
闲暇时间的多少也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20年来,我国由每周单休变化到每周双休;由元旦、五一、国庆的一天休息改变为五一、国庆的三天以及元旦的一天休息。综合计算,2005年我国居民的闲暇时间比1985年增加了一倍以上。
于是,对于我国居民来说,20年来追求GDP增长提高了收入水平、提升了生活质量、改善了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增加了闲暇时间,亦即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为国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三)变革了社会思想观念,为民族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很好的基石
为了增加GDP,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一方面,各级政府想方设法兴建了各种各样的开发区,大量吸引外资,并且开工建设了许多项目,形成了社会竞争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推行了多种改革措施,如从财政上的分灶吃饭到分税制,从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到股份制的实行,从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到民营经济的大发展等,促进了全社会多角度、多层次思维的确立。
追求GDP增长还带来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而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推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其一,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从1985年的2835%:4313%:2852%演变成2005年的124%:473%:403%,而更趋合理的产业结构带来了经济效率的提升,确立了整个社会的追求经济效率的思想观念;其二,所有制结构由公有制占绝对优势过渡到国有、私有、外商独资以及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并存与融合发展,从而促使资源配置方式从过去的行政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与市场化的思想观念。
追求GDP增长也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20年来,一方面,我国的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的地区越来越多,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内各区域间的相互开放与融合也越来越强,劳动力逐渐走向流动,这使得人民群众从群体本位观念转变为个体本位观念;改革开放各项政策实施的结果之一是使社会分化出不同的阶层,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首先富裕起来并形成一种扩散和带动效应,这有助于形成社会的经济发展梯度观念。
上述的每一个观念变化不仅在当时带来积极作用,而且合并起来使社会思想观念得到整体上的变革。这种社会思想观念的整体变革虽然会给今后的社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很好的基石。
二、二十年来我国追求GDP增长的“失”
(一)不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一般认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高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但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与GDP增长相对应、居民收入增加且收入差距适度、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等是其中的基本方面。追求GDP增长必然影响到经济增长上述三个基本方面的质量,从而不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目前,经济学家们对一个国家的社会财富尽管有不同的解释,但都把固定资本存量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社会财富能否有效地增长,不仅取决于GDP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大小,还取决于其质量。如果固定资本的质量不高,没有到使用期限就不得不报废,那么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再多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一国的社会财富。由于GDP只能反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大小,而不能描述其质量,因而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社会财富的总积累。
从收入角度看,GDP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后才形成居民可支配收入;追求GDP的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居民收入的增加,但并不是GDP提高多少,居民收入同样也提高多少,这要看居民、企业、国家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另外,为了追求GDP增长,一方面,居民、企业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能力、权势等各种优势条件为自己谋取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国家也默许、鼓励,助长居民、企业为自己谋取更多的收入的行为,这样,势必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这是我国20年来追求GDP增长的现实结果之一。亦即追求GDP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整体收入,但会加大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大家知道,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粗放型和集约型。前者是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来达到经济增长;后者则靠提高效率和质量来实现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是指整个社会更多地依靠提高效率和质量来实现经济增长。但是,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更多、更高、更难的实现条件,也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因此,为了达到GDP的近期增长目标,各级领导自然采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也是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发生根本转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二)不利于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综合本国经济因素抵御国内外风险的能力,不至于因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一国经济受到打击和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经济危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些外国学者,早在1999年以前就提出中国在开放中要注意经济安全的警告。20年来追求GDP增长,使得我国经济安全的相关基础逐步受到侵蚀,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有以下三大因素。
一是我国对外经济依存度过高。据统计,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目前已突破50%,有的统计甚至认为在 60%以上,也就是说,我国GDP增长的一半以上靠进出口来拉动。再从中美、中日的双边贸易看,中国对美国、日本贸易的依存度也大大高于美、日对中国贸易的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如此之高,意味着我国经济更多地、更深地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国际市场一旦有风吹草动,必然影响到我国经济,甚至损害我国经济。
二是我国的民族经济竞争力不强。国家经济竞争力是由其民族经济竞争力所组成、所支撑的。一个国家,没有其民族经济的强大,就容易受制于外国投资和外商独资企业,其经济竞争力会变弱小、甚或基本为零。20年来,为了追求GDP增长,我国出台了“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到目前为止,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0万家,实际使用外资5 000亿美元以上,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固然,引进外资实现了GDP的增长,但也严重挤压了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如,在外资进入较早的制造业领域,跨国公司已不仅仅是向单独的企业投资,而是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阶段的产品或相关联的企业、行业进行横向产业链式的投资(从而控制整个产业链),或是对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纵向或系统性的投资(从而控制整个产业系统),这种态势显然严重阻碍了我国民族经济和民族企业在这些领域和行业的加入或发展壮大,从而造成我国民族经济竞争力不强。
三是我国的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由于将GDP增长率与吸引外资的数量作为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衡量指标因而导致了地方政府之间追求GDP增长的恶性竞争,造成我国生产力布局不甚合理。一方面,地方政府往往以种种优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和外地大企业来本地落户,而这些企业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会将资金投向招商引资条件最优惠的地区,而不是投向空间资源禀赋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降低社会资源空间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热衷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如,在产业层次上,我国区域间产业结构极为相似,有数据显示,我国中部与东部、中部与西部产业结构相似率分别为935%和979%;在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内部,各省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率也在90%以上。
(三)不利于保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接受和重视,并逐步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增长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资源持续能力的基础上。20年来的追求GDP增长已经严重损害了我国的资源、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0年来,伴随着GDP的增长,我国的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如,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纷纷滥设开发区,造成了我国耕地数量的减少,仅1997-2003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又如,地方政府为了引进外资,竞相提供优惠条件,违规竞争,尤其是以低价转让土地使用权,造成我国土地资源的长期损失。
我国追求GDP增长的20年,也是我国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时期。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数据: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每年沙化土地扩大面积从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 460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土地数量的减少促成了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得土地肥力衰退,我国的中低产田比例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2/3增加到90年代的4/5;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三、结论
第一,20年来我国追求GDP增长是有得有失的,但“得”是主要的。因为只有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和变革了社会思想观念,才能保证我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权利、能力和条件。
第二,我们应当正视和重视20年来我国追求GDP增长的失。我国要采取积极措施“改”失、“补”失,使我国经济可以高效、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三,鉴于GDP核算的固有缺陷是造成20年来我国追求GDP增长的失的重要原因,国家应改革对地方政府政绩的评价标准,并且这种防止出现追求GDP增长的失的政绩评价标准越早实行越好。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