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學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各种路线图,等等。由此可见,加强数学阅读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困难。因此,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必须重视数学阅读的培养。它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依赖性,促进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看懂读懂教材,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理解题意,弄清题目要求,抓住重点词语,注意细节变化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练习题的题目要求是很重要的,可适当让学生找一找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费时不多,但收效颇大。如练习题中,往往要求“用两种方法”、“用竖式计算”、“笔算”、“保留X位小数”等,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就会顺利地理解题目要求,顺利地解答出来。不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现错误。
顾名思义,标重点字词法就是阅读题目的同时,标划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或找出解题思路的一种方法。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课本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和阅读理解,学生也就能够真正地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了。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景,将数学知识点于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体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例如在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通过计算,看到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不一样,而比值相等。有什么规律在里面呢?当学生纷纷汇报自己发现的规律后再问,怎样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个规律呢?那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如此根据教材创设阅读情境,必然会激起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和主动性,阅读效果也会好一些。
三、分类指导,理清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使学生做到会阅读。 指导阅读,不同的教学内容应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数学书需要重点读、精读、巧读相互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计算过程应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应用题则需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这样有机结合,分类指导,使学生懂得何时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
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更多、更广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更增加了学生在收集、阅读、展示中的体验,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比如,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可让学生课后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习了“比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了解“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了“我会用计算器吗?”之后,安排学生搜集“计算工具的演变、发展过程”的相关资料,做成“数学小报”在班级展示。
总之,开展数学有效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教师根据小学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真正帮助学生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教师和家长共同合作,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国超.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8):229.
[2] 李斌.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5,(11):206-206.
[3] 徐瑞.浅谈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7,(3):183.
[4] 徐瑞.浅谈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7,(3):183
关键词: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困难。因此,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必须重视数学阅读的培养。它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依赖性,促进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看懂读懂教材,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理解题意,弄清题目要求,抓住重点词语,注意细节变化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练习题的题目要求是很重要的,可适当让学生找一找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费时不多,但收效颇大。如练习题中,往往要求“用两种方法”、“用竖式计算”、“笔算”、“保留X位小数”等,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就会顺利地理解题目要求,顺利地解答出来。不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现错误。
顾名思义,标重点字词法就是阅读题目的同时,标划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或找出解题思路的一种方法。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课本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和阅读理解,学生也就能够真正地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了。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景,将数学知识点于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体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例如在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通过计算,看到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不一样,而比值相等。有什么规律在里面呢?当学生纷纷汇报自己发现的规律后再问,怎样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个规律呢?那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如此根据教材创设阅读情境,必然会激起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和主动性,阅读效果也会好一些。
三、分类指导,理清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使学生做到会阅读。 指导阅读,不同的教学内容应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数学书需要重点读、精读、巧读相互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计算过程应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应用题则需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这样有机结合,分类指导,使学生懂得何时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
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更多、更广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更增加了学生在收集、阅读、展示中的体验,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比如,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可让学生课后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习了“比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了解“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了“我会用计算器吗?”之后,安排学生搜集“计算工具的演变、发展过程”的相关资料,做成“数学小报”在班级展示。
总之,开展数学有效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教师根据小学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真正帮助学生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教师和家长共同合作,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国超.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8):229.
[2] 李斌.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5,(11):206-206.
[3] 徐瑞.浅谈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7,(3):183.
[4] 徐瑞.浅谈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7,(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