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问题的提出
智力测试表明,同一学龄儿童,智力偏低的只占2.2%,属临界智力的也只有6.7%。在临界智力及其以下的8.9%的学生中,出现少数差生,应属教育的正常现象,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目前,我国正在加速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已普及初中教育的地区,初中生源的智力、能力、学习水平的距离都拉大了,加上师资、设备等种种原因,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了较明显的两极分化。初中差生面的扩大,是“普九”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教育呈现出越来越向社会开放的趋势。一些学校迫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拔高教学要求,加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等方法,寻找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的出路。这种实质上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质量为代价的“应试教育”把一些智力不低,本来可达到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学生,推入了差生(学困生)的行列。初中是“九义”教育的最后阶段,而学困生的大量出现,将会降低“九义”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质和高一级学校新生的基本素质。我们要正视学困生大量出现的这一严峻的现实,把提高学困生素质,与整个素质教育工程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教育、转化学困生,寻找提高学困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从而进一步探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规律。这就是我们《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2初中学困生文化、心理素质与优生的主要差异
2.1文化知识素质的差异。我校2005~2008年参加全县初小毕业、升学会考,六科总分不满足360分的考生,平均每年占42.3%。考试分数代表着初中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主要状况,从考试成绩的两极分化,不难看出初中学困生面之大,与优生差距之严重确是令人忧虑的。
2.2智力素质的主要差异。
2.2.1学困生的平均智力低于优生。据我校智力普查,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智商呈普通相关(相关系数r=0.42)。即智力的高低,确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我校初中优生的平均智商为106.7,稍高于总平均值100;而学困生平均智商为91.2,低于总平均值。说明学困生与优生智商有较明显的差异(-15.5)。但学困生智商的平均值已大于中常智力的下限90,进入到中常智力的范围。也就是说,学困生学习成绩差主要是由非智力因素或其他因素造成的。
2.2.2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几个主要差异。我们对部分实验班学生就非智力的几个因素作了测试,学困生与优生在四个方面的差异如下:①学习成就动机的差异。学困生的成就动机层次较低,其平均标准分为47.09,低于总体的平均值50,与优生(56.87)有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成功的欲望较低,缺乏远大的理想和较高的追求目标;对自己往后学习失去自信,常常不去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缺乏克服成功障碍的决心和毅力;往往把学习上的失败归咎于学习内容难或自己运气不好等客观因素。②学习态度的差异。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平均标准分只有45.56,与优生(56.02)有显著的差异。由于学困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为什么要学习的认识较差,学习上进心不强,常满足于现状;学习中碰到问题不求甚解,对特困难学科常采取放弃态度;考试、作业粗心、马虎。③学习兴趣的差异。学困生兴趣的平均标准分45.68,与优生(52.56)也有较大的差异。由于他们对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因而不想学习,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沉重负担,甚至厌学;求知欲较低,即便是新学科、新功课也激发不起学习的热情;兴趣的稳定性也较差,易受考试失利、教师批评等因素影响而转移。④学习意志的差异学困生的意志平均标准分为43.76,是四项中得分最低的一项,而优生的意志(57.19)是四项中得分最高的一项,其差异性最显著。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的自觉性差,经常不完成作业,有的要在成人的严格监督下才不得不完成,有的甚至养成抄袭作业的习惯;在学习时很容易在外部情境的影响下,或不由自主的状态下将注意转移到与课业无关的刺激物上;在学习时间或学习任务没有完成时,若遇到感兴趣的活动,会首先考虑放弃学习;他们一般不会找难题来做,作业或考试碰到难题大都“绕道”而行。
3开展系统的教育实验,探索提高学困生素质的途径
3.1端正教育思想,改变对学困生的观念。要教育转化学困生,提高学困生的素质,首要问题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3.1.1提高学困生的素质,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学困生是流失生的“后备军”,他们中一部分已处于流失的“临界状态”,只要有适合的条件,他们便会弃学流失,如改变他们的学困生地位,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学习水平,可以减少流失生的出现。
3.1.2提高学困生的素质,是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他们占有相当的比例,素质偏低,转化难度大,因此,提高他们的素质就成了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的难点之一。
3.1.3要重新认识学困生的潜能。人类目前只利用了其大脑实际潜能的十分之一、二。因此,每个人都具有尚待开发的巨大的潜能。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所处的水平,普遍低于其智商所处的水平,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所说:“许多学生之所以未取得优异成绩,问题不在于他们的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只要我们能认识到学困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从他们各自的实际出发,合理调整教学要求和进度,为学生精心创设成功的教学阶梯,及时帮助他们排除心理上、学习上的障碍,尽量减少学习问题的积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的学习成绩最终是可以提高的。
3.2采取科学的测量方法,全面掌握学困生的素质状况,寻找转化学困生的突破口。
我们对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文化知识素质、智力、个性心理特征和影响学习因素四方面的普查。建立了南宁市初一、二年级学生文化知识、智力、个性心理特征、影响学生学习因素四个常模。把学困生几方面的测试结果与全市的常模相对照,我们掌握了每个学困生下面几方面的素质及其他状况:
3.2.1文化知识素质状况及其在全市学生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3.2.2智商及主要智力要素(认知心理素质)在全市学生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3.2.3性格类型及十六种个性因素特征的差异首性。
3.2.4一些与学习有较直接关系的思想品德、个性意识倾向、行为习惯如理想、学习成就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方法等(动力心理素质)的差异性。
3.2.5学生所处在的学校、社会、家庭育人环境状况及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3.3建立全市性实验系统,开展转化学困生的整体教育实验。为寻找转化学困生的教育规律,有效提高学困生的素质,我们在全市建立了统一的实验系统,开展转化学困生的整体教育实验。根据学困生素质状况和形成原因,我们把整个实验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
3.3.1从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环境、教育方法等方面研究提高学困生的动力心理素质规律。
3.3.2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研究提高学困生动力心理素质、认知心理素质和文化知识素质的规律。
3.3.3从社会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以及密切家校联系等方面研究提高学生动力心理素质的规律。
3.3.4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研究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学困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其转化的规律。
四个子系统我们共确定了二十个实验班对十三个专题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为使研究工作能深入进行,根据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复杂性,我们确定了对学困生“既要进行全面的综合教育,又必须选准突破口进行重点突破,把心理疏导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教育原则,并注意加强各子系统、子课题间的有机联系。
4几点思考
4.1厚爱学困生,是教育、转化他们的前提。教师明知学困生有许多不足,甚至有恶习,却要厚爱他,这确实很难。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克服思想上、感情上地巨大阻碍。因此,爱优生容易,爱学困生难,厚爱学困生特别难。对学困生的爱必须是真心的爱,不是假情假义的爱,不是口是心非的爱。如果教师缺少真正的爱心,缺乏对学困生的真实感情,就不可能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其实,学困生在家庭、学校中首先失去的正是这种真正的爱,信任的爱,带着期望与鼓励的爱。教师对每一个学困生,要为他创设一切可能成功的机会,以点燃他身上成功的火花,而不要过早地断言他“不行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差生)急于作出最后的绝对的结论,他的命运也许在一年、两年、三年内什么都不行,但终有一天是能行的”;“要把差生当人看诗,要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而且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弱的进步也要及时肯定和表扬,进步大的还要奖励。”我们现在对待学困生,正需要多一点这种真实的感情。
4.2加强对学困生心理的研究,提高学困生的心理素质,是教育转化的关键。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剧变期,也是一个不稳定时期。学习成绩差,是学困生素质偏低的一个侧面,而心理素质差,是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内在原因。他们不论是认知心理素质还是动力心理素质,都与优生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加强对学困生心理的研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成了教育转化他们的关键。
学习动力不足是学困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现象之一。这是由于他们的理想层次较低,加上在学习上经历了多次失败而逐渐形成的。但对于十三四岁的少年期学生来说,失败对他们心理上地挫伤仍属表层性的,轻微的,他们仍具有较强烈的成功愿望,只不过这种愿望由于暂时失去自信而处于沉睡状态而已。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想办法把他们这种暂时沉睡的成功愿望重新激发起来。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认真寻找他们身上的发光点,为他们精心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屡受失败的心态中摆脱出来,重新尝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应尽快确立心理教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有地位。目前,我们给初中生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辅导课”,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3要教育转化学困生,家庭教育必须密切配合。据调查,现在学困生中,不少是由于父母对小孩的期望过高,教育方法不当,家庭不全(我们有个实验班单亲家庭占21%),父母存在某些恶习的影响等造成的。不少教师反映,学校长期的正面教育,往往被家长的一个无意行为或一句话就抵消了。
家庭教育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有无适合小孩学习成长的空间和设备;“软”环境主要指家长言行习惯对子女产生的影响及其教育子女的效能。家庭“硬”环境,只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大部分家庭都会得到改善。而“软”环境,则由于很多家长本身的素质偏低,封建家长制陋习的影响,绝大部分家长未经过有关培训,这必将成为今后家庭教育的难题之一。特别对于学困生,教师必须与家长密切联系和配合,在致力于改善学校育人环境的基础上,让家长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才更有利于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和素质的提高。
4.4要探索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和操作性强的提高学困生素质的方法。
4.4.1从理论上加强对学生素质的主要要素及测试,个性心理特点的差异性,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教育转化方法以及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等进行深入探讨,并找出有关的规律。
4.4.2引进和研制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易于操作的初中学生素质测量表。
4.4.3建立我市初中生素质的有关常模。
4.4.4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使学生素质的测试、分析、评定等操作尽量计算机化。
4.4.5以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为基础,编写一套用于提高学生素质的系列参考书,分别供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家长和学生使用。
4.4.6探索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辅导课、设立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辅导(咨询)室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办法,并把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纳入计划,形成规范。
智力测试表明,同一学龄儿童,智力偏低的只占2.2%,属临界智力的也只有6.7%。在临界智力及其以下的8.9%的学生中,出现少数差生,应属教育的正常现象,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目前,我国正在加速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已普及初中教育的地区,初中生源的智力、能力、学习水平的距离都拉大了,加上师资、设备等种种原因,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了较明显的两极分化。初中差生面的扩大,是“普九”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教育呈现出越来越向社会开放的趋势。一些学校迫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拔高教学要求,加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等方法,寻找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的出路。这种实质上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质量为代价的“应试教育”把一些智力不低,本来可达到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学生,推入了差生(学困生)的行列。初中是“九义”教育的最后阶段,而学困生的大量出现,将会降低“九义”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质和高一级学校新生的基本素质。我们要正视学困生大量出现的这一严峻的现实,把提高学困生素质,与整个素质教育工程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教育、转化学困生,寻找提高学困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从而进一步探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规律。这就是我们《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2初中学困生文化、心理素质与优生的主要差异
2.1文化知识素质的差异。我校2005~2008年参加全县初小毕业、升学会考,六科总分不满足360分的考生,平均每年占42.3%。考试分数代表着初中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主要状况,从考试成绩的两极分化,不难看出初中学困生面之大,与优生差距之严重确是令人忧虑的。
2.2智力素质的主要差异。
2.2.1学困生的平均智力低于优生。据我校智力普查,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智商呈普通相关(相关系数r=0.42)。即智力的高低,确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我校初中优生的平均智商为106.7,稍高于总平均值100;而学困生平均智商为91.2,低于总平均值。说明学困生与优生智商有较明显的差异(-15.5)。但学困生智商的平均值已大于中常智力的下限90,进入到中常智力的范围。也就是说,学困生学习成绩差主要是由非智力因素或其他因素造成的。
2.2.2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几个主要差异。我们对部分实验班学生就非智力的几个因素作了测试,学困生与优生在四个方面的差异如下:①学习成就动机的差异。学困生的成就动机层次较低,其平均标准分为47.09,低于总体的平均值50,与优生(56.87)有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成功的欲望较低,缺乏远大的理想和较高的追求目标;对自己往后学习失去自信,常常不去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缺乏克服成功障碍的决心和毅力;往往把学习上的失败归咎于学习内容难或自己运气不好等客观因素。②学习态度的差异。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平均标准分只有45.56,与优生(56.02)有显著的差异。由于学困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为什么要学习的认识较差,学习上进心不强,常满足于现状;学习中碰到问题不求甚解,对特困难学科常采取放弃态度;考试、作业粗心、马虎。③学习兴趣的差异。学困生兴趣的平均标准分45.68,与优生(52.56)也有较大的差异。由于他们对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因而不想学习,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沉重负担,甚至厌学;求知欲较低,即便是新学科、新功课也激发不起学习的热情;兴趣的稳定性也较差,易受考试失利、教师批评等因素影响而转移。④学习意志的差异学困生的意志平均标准分为43.76,是四项中得分最低的一项,而优生的意志(57.19)是四项中得分最高的一项,其差异性最显著。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的自觉性差,经常不完成作业,有的要在成人的严格监督下才不得不完成,有的甚至养成抄袭作业的习惯;在学习时很容易在外部情境的影响下,或不由自主的状态下将注意转移到与课业无关的刺激物上;在学习时间或学习任务没有完成时,若遇到感兴趣的活动,会首先考虑放弃学习;他们一般不会找难题来做,作业或考试碰到难题大都“绕道”而行。
3开展系统的教育实验,探索提高学困生素质的途径
3.1端正教育思想,改变对学困生的观念。要教育转化学困生,提高学困生的素质,首要问题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3.1.1提高学困生的素质,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学困生是流失生的“后备军”,他们中一部分已处于流失的“临界状态”,只要有适合的条件,他们便会弃学流失,如改变他们的学困生地位,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学习水平,可以减少流失生的出现。
3.1.2提高学困生的素质,是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他们占有相当的比例,素质偏低,转化难度大,因此,提高他们的素质就成了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的难点之一。
3.1.3要重新认识学困生的潜能。人类目前只利用了其大脑实际潜能的十分之一、二。因此,每个人都具有尚待开发的巨大的潜能。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所处的水平,普遍低于其智商所处的水平,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所说:“许多学生之所以未取得优异成绩,问题不在于他们的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只要我们能认识到学困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从他们各自的实际出发,合理调整教学要求和进度,为学生精心创设成功的教学阶梯,及时帮助他们排除心理上、学习上的障碍,尽量减少学习问题的积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的学习成绩最终是可以提高的。
3.2采取科学的测量方法,全面掌握学困生的素质状况,寻找转化学困生的突破口。
我们对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文化知识素质、智力、个性心理特征和影响学习因素四方面的普查。建立了南宁市初一、二年级学生文化知识、智力、个性心理特征、影响学生学习因素四个常模。把学困生几方面的测试结果与全市的常模相对照,我们掌握了每个学困生下面几方面的素质及其他状况:
3.2.1文化知识素质状况及其在全市学生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3.2.2智商及主要智力要素(认知心理素质)在全市学生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3.2.3性格类型及十六种个性因素特征的差异首性。
3.2.4一些与学习有较直接关系的思想品德、个性意识倾向、行为习惯如理想、学习成就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方法等(动力心理素质)的差异性。
3.2.5学生所处在的学校、社会、家庭育人环境状况及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3.3建立全市性实验系统,开展转化学困生的整体教育实验。为寻找转化学困生的教育规律,有效提高学困生的素质,我们在全市建立了统一的实验系统,开展转化学困生的整体教育实验。根据学困生素质状况和形成原因,我们把整个实验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
3.3.1从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环境、教育方法等方面研究提高学困生的动力心理素质规律。
3.3.2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研究提高学困生动力心理素质、认知心理素质和文化知识素质的规律。
3.3.3从社会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以及密切家校联系等方面研究提高学生动力心理素质的规律。
3.3.4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研究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学困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其转化的规律。
四个子系统我们共确定了二十个实验班对十三个专题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为使研究工作能深入进行,根据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复杂性,我们确定了对学困生“既要进行全面的综合教育,又必须选准突破口进行重点突破,把心理疏导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教育原则,并注意加强各子系统、子课题间的有机联系。
4几点思考
4.1厚爱学困生,是教育、转化他们的前提。教师明知学困生有许多不足,甚至有恶习,却要厚爱他,这确实很难。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克服思想上、感情上地巨大阻碍。因此,爱优生容易,爱学困生难,厚爱学困生特别难。对学困生的爱必须是真心的爱,不是假情假义的爱,不是口是心非的爱。如果教师缺少真正的爱心,缺乏对学困生的真实感情,就不可能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其实,学困生在家庭、学校中首先失去的正是这种真正的爱,信任的爱,带着期望与鼓励的爱。教师对每一个学困生,要为他创设一切可能成功的机会,以点燃他身上成功的火花,而不要过早地断言他“不行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差生)急于作出最后的绝对的结论,他的命运也许在一年、两年、三年内什么都不行,但终有一天是能行的”;“要把差生当人看诗,要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而且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弱的进步也要及时肯定和表扬,进步大的还要奖励。”我们现在对待学困生,正需要多一点这种真实的感情。
4.2加强对学困生心理的研究,提高学困生的心理素质,是教育转化的关键。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剧变期,也是一个不稳定时期。学习成绩差,是学困生素质偏低的一个侧面,而心理素质差,是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内在原因。他们不论是认知心理素质还是动力心理素质,都与优生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加强对学困生心理的研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成了教育转化他们的关键。
学习动力不足是学困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现象之一。这是由于他们的理想层次较低,加上在学习上经历了多次失败而逐渐形成的。但对于十三四岁的少年期学生来说,失败对他们心理上地挫伤仍属表层性的,轻微的,他们仍具有较强烈的成功愿望,只不过这种愿望由于暂时失去自信而处于沉睡状态而已。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想办法把他们这种暂时沉睡的成功愿望重新激发起来。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认真寻找他们身上的发光点,为他们精心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屡受失败的心态中摆脱出来,重新尝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应尽快确立心理教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有地位。目前,我们给初中生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辅导课”,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3要教育转化学困生,家庭教育必须密切配合。据调查,现在学困生中,不少是由于父母对小孩的期望过高,教育方法不当,家庭不全(我们有个实验班单亲家庭占21%),父母存在某些恶习的影响等造成的。不少教师反映,学校长期的正面教育,往往被家长的一个无意行为或一句话就抵消了。
家庭教育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有无适合小孩学习成长的空间和设备;“软”环境主要指家长言行习惯对子女产生的影响及其教育子女的效能。家庭“硬”环境,只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大部分家庭都会得到改善。而“软”环境,则由于很多家长本身的素质偏低,封建家长制陋习的影响,绝大部分家长未经过有关培训,这必将成为今后家庭教育的难题之一。特别对于学困生,教师必须与家长密切联系和配合,在致力于改善学校育人环境的基础上,让家长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才更有利于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和素质的提高。
4.4要探索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和操作性强的提高学困生素质的方法。
4.4.1从理论上加强对学生素质的主要要素及测试,个性心理特点的差异性,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教育转化方法以及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等进行深入探讨,并找出有关的规律。
4.4.2引进和研制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易于操作的初中学生素质测量表。
4.4.3建立我市初中生素质的有关常模。
4.4.4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使学生素质的测试、分析、评定等操作尽量计算机化。
4.4.5以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为基础,编写一套用于提高学生素质的系列参考书,分别供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家长和学生使用。
4.4.6探索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辅导课、设立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辅导(咨询)室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办法,并把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纳入计划,形成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