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正在经历着从教学理念到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的大刀阔斧的改革。语文教学中的读是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辩、引导感悟、熏陶情感等方面的使命。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恰如其分地演绎读的方式和效果?这可能是语文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小学语文快乐阅读五步曲”。现展示给大家,供参考。
一、初读课文 读通语句
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往往读得不是很流利,因此,教师应加强字词的训练和朗读。学生只有认清了字形、读准了字音,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才能更准确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二、再读课文 训练语感
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学生由于语感差异的不同,导致在课文朗读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障碍,这些障碍是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认识的。抓住这些朗读障碍一遍又一遍地读,采用多种形式,如请小老师助读,跟老师读,赛读等,让学生通顺连贯地读好文本,就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长此以往,熟能生巧,就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三、明确目的 反复朗读
读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学习目的去读。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往往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据观察,一般一节公开课中,朗读安排了三至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嘎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朗读,不要注重形式。
当然,有的教师有指导但却不得要领,只重书声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松活受罪。
四、因人施教 情景朗读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我听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多美呀!请孩子们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荷花又美在哪儿?课后,我问学生:“荷花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荷花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五、多种形式 读出深意
很多时候,一个短句,一个标点,都蕴藏着丰富的文本信息。而这些地方也往往是文本表达意犹未尽之处。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地方,设计一定的读悟形式,使文本内涵得以充分显现,也使学生产生语言感悟,进一步学会研读和思考。
学习实践证明,多遍的适当提升要求的朗读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意犹未尽处的情感内涵,读到深切的感受。如我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在理解小利比向先生解释:“珊迪受了伤,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这一部分时,我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等读充分了,于是质疑:你们从这个省略号里读到了什么?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让学生明白省略号处可能出现的内容,从而读出韵味。
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是特别强的。因此,教师应注重范读的重要性,发挥在朗读时的领头羊作用。
这是我加强学生朗读教学的一点想法,一点体会,有些还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也许很不成熟,也许有许多不当之处,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636145四川省宣汉县胡家镇小学)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恰如其分地演绎读的方式和效果?这可能是语文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小学语文快乐阅读五步曲”。现展示给大家,供参考。
一、初读课文 读通语句
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往往读得不是很流利,因此,教师应加强字词的训练和朗读。学生只有认清了字形、读准了字音,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才能更准确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二、再读课文 训练语感
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学生由于语感差异的不同,导致在课文朗读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障碍,这些障碍是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认识的。抓住这些朗读障碍一遍又一遍地读,采用多种形式,如请小老师助读,跟老师读,赛读等,让学生通顺连贯地读好文本,就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长此以往,熟能生巧,就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三、明确目的 反复朗读
读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学习目的去读。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往往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据观察,一般一节公开课中,朗读安排了三至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嘎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朗读,不要注重形式。
当然,有的教师有指导但却不得要领,只重书声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松活受罪。
四、因人施教 情景朗读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我听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多美呀!请孩子们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荷花又美在哪儿?课后,我问学生:“荷花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荷花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五、多种形式 读出深意
很多时候,一个短句,一个标点,都蕴藏着丰富的文本信息。而这些地方也往往是文本表达意犹未尽之处。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地方,设计一定的读悟形式,使文本内涵得以充分显现,也使学生产生语言感悟,进一步学会研读和思考。
学习实践证明,多遍的适当提升要求的朗读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意犹未尽处的情感内涵,读到深切的感受。如我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在理解小利比向先生解释:“珊迪受了伤,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这一部分时,我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等读充分了,于是质疑:你们从这个省略号里读到了什么?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让学生明白省略号处可能出现的内容,从而读出韵味。
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是特别强的。因此,教师应注重范读的重要性,发挥在朗读时的领头羊作用。
这是我加强学生朗读教学的一点想法,一点体会,有些还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也许很不成熟,也许有许多不当之处,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636145四川省宣汉县胡家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