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快乐阅读“五步曲”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vi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正在经历着从教学理念到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的大刀阔斧的改革。语文教学中的读是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辩、引导感悟、熏陶情感等方面的使命。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恰如其分地演绎读的方式和效果?这可能是语文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小学语文快乐阅读五步曲”。现展示给大家,供参考。
  
  一、初读课文 读通语句
  
  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往往读得不是很流利,因此,教师应加强字词的训练和朗读。学生只有认清了字形、读准了字音,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才能更准确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二、再读课文 训练语感
  
  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学生由于语感差异的不同,导致在课文朗读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障碍,这些障碍是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认识的。抓住这些朗读障碍一遍又一遍地读,采用多种形式,如请小老师助读,跟老师读,赛读等,让学生通顺连贯地读好文本,就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长此以往,熟能生巧,就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三、明确目的 反复朗读
  
  读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学习目的去读。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往往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据观察,一般一节公开课中,朗读安排了三至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嘎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朗读,不要注重形式。
  当然,有的教师有指导但却不得要领,只重书声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松活受罪。
  
  四、因人施教 情景朗读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我听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多美呀!请孩子们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荷花又美在哪儿?课后,我问学生:“荷花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荷花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五、多种形式 读出深意
  
  很多时候,一个短句,一个标点,都蕴藏着丰富的文本信息。而这些地方也往往是文本表达意犹未尽之处。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地方,设计一定的读悟形式,使文本内涵得以充分显现,也使学生产生语言感悟,进一步学会研读和思考。
  学习实践证明,多遍的适当提升要求的朗读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意犹未尽处的情感内涵,读到深切的感受。如我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在理解小利比向先生解释:“珊迪受了伤,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这一部分时,我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等读充分了,于是质疑:你们从这个省略号里读到了什么?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让学生明白省略号处可能出现的内容,从而读出韵味。
  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是特别强的。因此,教师应注重范读的重要性,发挥在朗读时的领头羊作用。
  这是我加强学生朗读教学的一点想法,一点体会,有些还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也许很不成熟,也许有许多不当之处,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636145四川省宣汉县胡家镇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导入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提高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导入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而教学方法的采用又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差,所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如何将高职高专的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面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现状,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以往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及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本文就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
期刊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在学习中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结合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的感与悟,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巧用。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课堂情趣    决定学生学习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
期刊
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及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而提出来的。  然而遗憾的是,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阐述非常模糊,在阐述原则性的问题时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阐述具体实施细则时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所谓人文,广义的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与自然相对;狭
期刊
以下是一位老师执教《猫》一课的两个片断: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郑振铎的《猫》。猫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动物,大家可能都养过猫,想必大家一定很了解吧。老师事先安排了预习,谁说说你了解到的有关猫的知识。  生1:我家里养过一只猫,它长着一双圆圆的眼睛,浑身上下都是黑色,很可爱,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睡觉。  生2:它长着一双很锐利的爪子,可以抓住老鼠。我家的仓房里一只老鼠都没有,那可是猫的功劳。  生3
期刊
我地初中部使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从1991年始至已有18年历史,在这18年中历经了若干次的改革。纵观这18年来的语文教材变化,我们认为语文教材内容的选用和编排的形式,都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呈现倒退的趋势。    一、去掉了许多优秀的名家作品,增添了不少非名家的、外国的作品    此时我们手里有三本当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册的三个版本(1991年的,2000年的,2006
期刊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除了在自成体系的口语交际课上进行系统扎实的训练外,还要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等各个环节中不失时机地进行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发挥阅读教材的多功能作用,创设出富有浓浓的儿童情趣的口语交际“训练场”,充分激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大大拓展了口语交际训练的途径,有效地提高了学
期刊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总埋怨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收效不大”,总批评学生“重理轻文”,“势利”得很,却很少去思考造成此种状况的症结所在,为什么原本内容丰富生动、充满情趣的语文变成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学科呢?  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我发现素质教育喊了多年,教改进行了几轮,但到教学第一线看看,你就会发现一个普遍存在而令人担忧的事实,为应试而教,因为只有“分数才是硬道理”。为了应试,不少教师以知识的灌输和
期刊
语文教师往往肩负双重教学任务:一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二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而这一点最能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文章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中学生习作虽然属于练笔的性质,同样也是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尽管他们的习作从选材范围到思想内容都显得有些稚嫩,但从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  但在近年的作文教学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由于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知识,获得能力呢?现结合教学,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巧妙导入,让学生享受“开门”之乐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在设计导入语时,要把它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因素联系起来考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