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作者在进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从学情出发,主要从学生的认识,兴趣,疑问,差异性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角度
《美术鉴赏》是高中美术教学的独立模块,也是唯一的必修课,相对于小学,初中的美术欣赏有了更高的要求,美术鉴赏是“从哲学,美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思想内容,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批评后,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即侧重于对作品的理性分析,鉴别和判断”。因此美术鉴赏具有更高理性层次的要求。如何站在学生角度上好这门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位美术教师,我认为要从学生的角度从事教学,理所当然地去关注学生的眼光,触摸学生的心灵,理解学生的需要,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尝试。
一、了解学生的认识点
学生对美术的了解,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电视节目中的美术讲座、网络资料、相关书籍报刊和其他学科等,这些都是学生美术信息的来源。在以前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忽视,甚至无视这些资源。学生的主体作用基本被老师显性或隐形的霸权取代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也就是说,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和主动思维。
比如,我往往在鉴赏课学习前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和本科气氛相关的音乐或高清图片,提起学生的学习期待心理,例在学习《敦煌莫高窟壁画》时,我在课堂导人部分即结合学生已知认识和体验的基础上,创设《飞天》的教学情境:“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中有一段精美绝伦的舞蹈,想必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天共同来重温一下它的艺术魅力(出示舞蹈课件)在这里唯美主义得到了尽情的体现。”
在整个人美版的鉴赏教材中,《中国民间美术》一课较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民间美术作为劳动人民群体的创造在民间代代相传,历经了于百年的历史,遵循者自身发展的规律生生不息,它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之中,更贴近于生活。生长在此的孩子们是最熟悉不过和易于理解掌握的了。对学生来说书本上的门神,灶爷,泥制玩具,月饼模型等都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当我问学生本地还有哪些民间作品时。班内有个女同学怯生生地回答:“老师,我脚上的绣花鞋是不是也算一件艺术品?”在全班同学的笑声中,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小时候还有一个绣有五毒图案的肚兜呢。”下面又是一阵大笑。得到了我的肯定之后,许多同学思维大开,讨论热烈。很多民间艺术品被同学们记忆搜集出来,如:编制的篮、筐、虎头帽、虎头鞋、正月十五的花灯、胶泥土捏制的小响哨等等。
实践明确告诉我们:把复杂的美术知识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感兴趣的方式有效地交流给学生是教师的责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
二、把握学生的兴趣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就美术教学内容而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才能的机会,定会给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环节,可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一课中的秦陵兵马俑,龙门石窟,山西晋祠等对手乡村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遥远的概念,但本课中提到了汉代的陵墓雕塑文化,就为教师渗人乡土教学提供了条件。砀山一带是汉家故里,(如芒砀山上的刘邦斩蛇处、梁王墓葬等)周边处处留下了汉文化的足迹。较易于教师利用当地文化来诠释它的内涵。我校有些住在芒砀山周围的学生,不用我讲他们自己像如数家珍般能说出梁孝王墓里的件件石刻作品,讲述本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了我拍自徐州博物馆的资料片(砀山历史上曾属于徐州,50年代改属安徽宿县专署。至今两地口音习俗仍保持不变,来往依旧频繁,故学生较熟悉,仍视为本乡),从整齐的汉俑队伍解读中,我们可以想象感受到秦陵的壮观,汉墓石雕的庄重威武。课后学生利用挖来的胶泥制作了一些俑人,把几个班学生的作品摆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阵容。由学生亲自去体验制作美术作品胜过教师讲 遍空洞的理论。对课本他们不再感到遥不可触,反而认为美术课很有趣味性。
高中人美版教材第九课中讲到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我顺势提到了砀山2001年出土的女尸,她是我国出土时极为罕见的湿尸,比马王堆女尸在地下保存的更完好。全班学生马上有了激烈反映:“我亲自看到了,可惜她的陪葬珠宝都被哄抬一空。”“耳朵也被撕裂了,牙都被撬了”(此事曾被中央电视台拍成《香尸迷案》。)我就势对他们进行文物责任感的教育,完善她们的人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一致谴责那些光天化日下抢取文物的乡人。由于砀山不具备对女尸保护的条件,只能在外地寄存的事实同样在学生中掀起了风波,激励着他们以后要为砀山的落后改造家乡面貌。
三、针对学生的疑问点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知识的学习不是来自教师的讲授,而是在于帮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教师在生产知识中扮演“产婆”的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这是积极思考的结果。
比如《中国花鸟画》中,在欣赏完朱耷《荷石水禽图》时,有的学生提出:朱耷的禽鸟为什么眼睛老是朝上和翻白眼哪?为此我组织四组同学进行讨论:描述(你看到了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感想);理解(作者想表现什么);评论(你喜欢这幅作品吗?为什么?)。根据讨论的情况,教师适时插入视频——京剧《朱耷》。学生自己经过讨论和体验视频后,终于明白了朱耷的创作心略历程! (他又称八大山人,是明皇室宁王后裔,分封南昌,明亡后出家为僧,别号雪个,驴汉,个山驴等),是他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表现空间,充分体现了花鸟画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特点,在世界美术史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再如,在讲到《敦煌莫高窟壁画》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诸如,为什么很多壁画的颜色这么淡?而有些壁画经历了于年为何色彩依然光彩如新?为什么洞窟要凿在山崖上?这么陡峭的石坡当时的人是怎么凿的?壁画的人物形象为什么多是女性化的形象等等。面对每节课学生提的很多新问题,教师只有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探索新知;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知经验,给学生讨论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揣摩和推測。
四、善待学生的差异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组成的群体,有着不同的个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接受能力的差异,有理解程度的差异,有意志品质的差异等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特点,正视学生的差异,应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教学互动设计。
讲述完《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与形式美》内容之后,有位同学突然冒出一句话:“欧米艾尔只不过是一个出卖肉体的老妓女,真是罪有应得啊。”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我并没生气,发现这正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好切人点,于是,我从学情出发,即时组织了一场以“评欧米艾尔丑与美”的小型辩论会,同学们你一言我一句,在辩论中思考,最后,对欧米艾尔丑与美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并且学会了正确全面地评价雕塑人物的观点。再如讲述《敦煌莫高窟壁画》欣赏课时,“说起敦煌,我不得不提起一个于古罪人王圆築道士,是他使藏经洞的六万余件文物几乎丧失殆尽,”时,一石激起干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于是笔者因势利导,调整思路,组织同学们评价这一行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教育,得到良好的效果。
“有一于个读者,就有一于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因此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审美个性,充分肯定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去看艺术作品,努力使学生时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元代画家倪瓒的《七君子图》,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题材?怎么画的?造型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运用美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陸、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课堂实例说明,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较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美术课堂注入了活力。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我们教师只要在教学中主动从学生角度出发: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选择;师生就会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
[2]《论语》,
[3]《怎样做大众的教师》,
[4]《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角度
《美术鉴赏》是高中美术教学的独立模块,也是唯一的必修课,相对于小学,初中的美术欣赏有了更高的要求,美术鉴赏是“从哲学,美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思想内容,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批评后,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即侧重于对作品的理性分析,鉴别和判断”。因此美术鉴赏具有更高理性层次的要求。如何站在学生角度上好这门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位美术教师,我认为要从学生的角度从事教学,理所当然地去关注学生的眼光,触摸学生的心灵,理解学生的需要,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尝试。
一、了解学生的认识点
学生对美术的了解,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电视节目中的美术讲座、网络资料、相关书籍报刊和其他学科等,这些都是学生美术信息的来源。在以前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忽视,甚至无视这些资源。学生的主体作用基本被老师显性或隐形的霸权取代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也就是说,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和主动思维。
比如,我往往在鉴赏课学习前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和本科气氛相关的音乐或高清图片,提起学生的学习期待心理,例在学习《敦煌莫高窟壁画》时,我在课堂导人部分即结合学生已知认识和体验的基础上,创设《飞天》的教学情境:“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中有一段精美绝伦的舞蹈,想必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天共同来重温一下它的艺术魅力(出示舞蹈课件)在这里唯美主义得到了尽情的体现。”
在整个人美版的鉴赏教材中,《中国民间美术》一课较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民间美术作为劳动人民群体的创造在民间代代相传,历经了于百年的历史,遵循者自身发展的规律生生不息,它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之中,更贴近于生活。生长在此的孩子们是最熟悉不过和易于理解掌握的了。对学生来说书本上的门神,灶爷,泥制玩具,月饼模型等都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当我问学生本地还有哪些民间作品时。班内有个女同学怯生生地回答:“老师,我脚上的绣花鞋是不是也算一件艺术品?”在全班同学的笑声中,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小时候还有一个绣有五毒图案的肚兜呢。”下面又是一阵大笑。得到了我的肯定之后,许多同学思维大开,讨论热烈。很多民间艺术品被同学们记忆搜集出来,如:编制的篮、筐、虎头帽、虎头鞋、正月十五的花灯、胶泥土捏制的小响哨等等。
实践明确告诉我们:把复杂的美术知识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感兴趣的方式有效地交流给学生是教师的责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
二、把握学生的兴趣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就美术教学内容而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才能的机会,定会给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环节,可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一课中的秦陵兵马俑,龙门石窟,山西晋祠等对手乡村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遥远的概念,但本课中提到了汉代的陵墓雕塑文化,就为教师渗人乡土教学提供了条件。砀山一带是汉家故里,(如芒砀山上的刘邦斩蛇处、梁王墓葬等)周边处处留下了汉文化的足迹。较易于教师利用当地文化来诠释它的内涵。我校有些住在芒砀山周围的学生,不用我讲他们自己像如数家珍般能说出梁孝王墓里的件件石刻作品,讲述本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了我拍自徐州博物馆的资料片(砀山历史上曾属于徐州,50年代改属安徽宿县专署。至今两地口音习俗仍保持不变,来往依旧频繁,故学生较熟悉,仍视为本乡),从整齐的汉俑队伍解读中,我们可以想象感受到秦陵的壮观,汉墓石雕的庄重威武。课后学生利用挖来的胶泥制作了一些俑人,把几个班学生的作品摆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阵容。由学生亲自去体验制作美术作品胜过教师讲 遍空洞的理论。对课本他们不再感到遥不可触,反而认为美术课很有趣味性。
高中人美版教材第九课中讲到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我顺势提到了砀山2001年出土的女尸,她是我国出土时极为罕见的湿尸,比马王堆女尸在地下保存的更完好。全班学生马上有了激烈反映:“我亲自看到了,可惜她的陪葬珠宝都被哄抬一空。”“耳朵也被撕裂了,牙都被撬了”(此事曾被中央电视台拍成《香尸迷案》。)我就势对他们进行文物责任感的教育,完善她们的人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一致谴责那些光天化日下抢取文物的乡人。由于砀山不具备对女尸保护的条件,只能在外地寄存的事实同样在学生中掀起了风波,激励着他们以后要为砀山的落后改造家乡面貌。
三、针对学生的疑问点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知识的学习不是来自教师的讲授,而是在于帮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教师在生产知识中扮演“产婆”的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这是积极思考的结果。
比如《中国花鸟画》中,在欣赏完朱耷《荷石水禽图》时,有的学生提出:朱耷的禽鸟为什么眼睛老是朝上和翻白眼哪?为此我组织四组同学进行讨论:描述(你看到了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感想);理解(作者想表现什么);评论(你喜欢这幅作品吗?为什么?)。根据讨论的情况,教师适时插入视频——京剧《朱耷》。学生自己经过讨论和体验视频后,终于明白了朱耷的创作心略历程! (他又称八大山人,是明皇室宁王后裔,分封南昌,明亡后出家为僧,别号雪个,驴汉,个山驴等),是他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表现空间,充分体现了花鸟画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特点,在世界美术史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再如,在讲到《敦煌莫高窟壁画》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诸如,为什么很多壁画的颜色这么淡?而有些壁画经历了于年为何色彩依然光彩如新?为什么洞窟要凿在山崖上?这么陡峭的石坡当时的人是怎么凿的?壁画的人物形象为什么多是女性化的形象等等。面对每节课学生提的很多新问题,教师只有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探索新知;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知经验,给学生讨论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揣摩和推測。
四、善待学生的差异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组成的群体,有着不同的个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接受能力的差异,有理解程度的差异,有意志品质的差异等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特点,正视学生的差异,应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教学互动设计。
讲述完《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与形式美》内容之后,有位同学突然冒出一句话:“欧米艾尔只不过是一个出卖肉体的老妓女,真是罪有应得啊。”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我并没生气,发现这正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好切人点,于是,我从学情出发,即时组织了一场以“评欧米艾尔丑与美”的小型辩论会,同学们你一言我一句,在辩论中思考,最后,对欧米艾尔丑与美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并且学会了正确全面地评价雕塑人物的观点。再如讲述《敦煌莫高窟壁画》欣赏课时,“说起敦煌,我不得不提起一个于古罪人王圆築道士,是他使藏经洞的六万余件文物几乎丧失殆尽,”时,一石激起干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于是笔者因势利导,调整思路,组织同学们评价这一行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教育,得到良好的效果。
“有一于个读者,就有一于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因此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审美个性,充分肯定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去看艺术作品,努力使学生时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元代画家倪瓒的《七君子图》,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题材?怎么画的?造型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运用美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陸、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课堂实例说明,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较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美术课堂注入了活力。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我们教师只要在教学中主动从学生角度出发: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选择;师生就会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
[2]《论语》,
[3]《怎样做大众的教师》,
[4]《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