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众多女作家中的一位杰出女词家。她的词既深刻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本文拟从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来探求其词中“愁”情的内在本质。
清照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可分南渡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由于她的生活安静优裕,词写得爽朗明快,善于描写大自然的美,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别愁情,境界虽狭窄,但清新、明快。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词,内容是伤别离、愁孤处。离别之苦是十分恼人的,想诉说又不敢说,因为不说到也罢,一说就会联想到丈夫,就会更痛苦,更忧愁,于是便:“欲说还休”。不说不等于不思念,而是想在心里,以至于“新来瘦”。但“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不因酒而病,不因愁而悲,那是为什么呢?只因丈夫远游,夫妻分居而旅途迢迢,归期无望,只有无尽的相思,所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当作者这种思夫之愁无可排遣时,便把这种压抑不住的愁情倾注笔端,借尺素传递愁思。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词中主人翁寂寞无聊,冷落独处,适值重阳,于是佳节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愁得“人比黄花瘦”。
如果说前面两首词中的愁情是缘于夫妻别离的话,那么《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一词中的喜悦,则来自丈夫的即将归来。因丈夫的即将归来,便觉得早晨好,黄昏也好,春草美,淡月也美。这与丈夫不在时,早晨“起来慵自梳头”、“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比较起来,多么鲜明。一别一聚,一聚一别,其相聚日短、相别日长,新愁续旧愁,弱身何堪受!
南渡之后,清照既悲痛个人幸福的破灭,又忧伤民族灾难之深重。因而或感时伤世,或悼亡思乡,则成为这一时期词的主要内容。由于生活和个人情绪的变化,词的风格也由前期的清丽爽朗转向沉郁凄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
清照在北宋时,随夫过的是美满生活,而南渡后,丈夫死去,她独居于金华、杭州一带,金兵肆虐,颠沛流离,境遇非常孤苦。宋时每逢元宵节,热闹非常。《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写两种元宵节的不同境况,构成鲜明对照,显出生活的巨变,流露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这对当时的南渡人来说,有强烈的感染力。所以刘辰翁在《顺溪词永遇乐题序》中说:“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国破家亡,孀居孤寂,旁人讥笑,自己消沉,真是“怎么一个愁字了得”。这种有乡不能归,背井离乡的国破局面,是谁造成的?作者未明言,但千百年来,读者自会得出答案的。《忆秦娥》(临高阁)一词所表现的情绪是忧深无望,内容是触景伤情,感前途之无望。这全是自己现实的忧伤。“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这“又还”二字的时间,既包括有过去,又预示着将来,真是何时是了,人何以堪!词上只说“又还寂寞”,表面平平淡淡,实则哀哀欲绝!
清照这种怀念旧家故国的愁情,就像一根红线,一直或隐或现地贯串在她南渡后的词作中。这种伤时叹已之悲在她的《声声慢》一词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词的下半阕愁情更浓,这时词人俯视窗前,只见遭受风吹雨打的菊花,凌乱地堆积一地,她触景生情。如今花已憔悴,寄赠无人,心情倍感忧伤,时间更觉悠长。梧桐细雨本来使人愁,况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这点点滴滴的细雨,仿佛不是落在梧桐叶上,而是落在作者充满忧伤的心里。
清照词中这种怀乡怀国的忧愁大多体现悲凉沉郁的词中,但我们细读其活泼生动、兴趣盎然的词,剖开其外表,也不难体会出哀哀动人的愁情。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二字,可知非南渡前作。顺境重当前,逆境追往事,是一般人情。据此,此词应作于逆境。但在不太严重时,怀乡怀国正是作者这时的主要思想。此词所述的正是少年时的欢乐事,记此以表对旧事、对故乡的怀念。结合清照在建康时作的《蝶恋花》(永夜厌厌欢意少)、《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不难体会出此词的用意,也正是“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李煜《忆江南》)和“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的意味。全词外表上给人活泼有趣的美感,但过去的欢乐,正是当前的忧愁。
通过以上粗浅分析,不难看出,清照前期词中所写的愁,大多是爱情失意,离夫寡居之愁,呈现得是一个幽怨之情,而后期词中的愁则既写了失夫之痛,又写了亡国之恨,其内容较为积极,境界更为阔大。两个时期的愁绝不相同,这正是一个饱尝人生艰辛之苦又富爱国之心的词人的实录。
作者单位陕西省旬阳县城关一中陕西省旬阳师训教研中心
责任编辑 杨博
清照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可分南渡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由于她的生活安静优裕,词写得爽朗明快,善于描写大自然的美,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别愁情,境界虽狭窄,但清新、明快。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词,内容是伤别离、愁孤处。离别之苦是十分恼人的,想诉说又不敢说,因为不说到也罢,一说就会联想到丈夫,就会更痛苦,更忧愁,于是便:“欲说还休”。不说不等于不思念,而是想在心里,以至于“新来瘦”。但“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不因酒而病,不因愁而悲,那是为什么呢?只因丈夫远游,夫妻分居而旅途迢迢,归期无望,只有无尽的相思,所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当作者这种思夫之愁无可排遣时,便把这种压抑不住的愁情倾注笔端,借尺素传递愁思。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词中主人翁寂寞无聊,冷落独处,适值重阳,于是佳节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愁得“人比黄花瘦”。
如果说前面两首词中的愁情是缘于夫妻别离的话,那么《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一词中的喜悦,则来自丈夫的即将归来。因丈夫的即将归来,便觉得早晨好,黄昏也好,春草美,淡月也美。这与丈夫不在时,早晨“起来慵自梳头”、“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比较起来,多么鲜明。一别一聚,一聚一别,其相聚日短、相别日长,新愁续旧愁,弱身何堪受!
南渡之后,清照既悲痛个人幸福的破灭,又忧伤民族灾难之深重。因而或感时伤世,或悼亡思乡,则成为这一时期词的主要内容。由于生活和个人情绪的变化,词的风格也由前期的清丽爽朗转向沉郁凄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
清照在北宋时,随夫过的是美满生活,而南渡后,丈夫死去,她独居于金华、杭州一带,金兵肆虐,颠沛流离,境遇非常孤苦。宋时每逢元宵节,热闹非常。《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写两种元宵节的不同境况,构成鲜明对照,显出生活的巨变,流露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这对当时的南渡人来说,有强烈的感染力。所以刘辰翁在《顺溪词永遇乐题序》中说:“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国破家亡,孀居孤寂,旁人讥笑,自己消沉,真是“怎么一个愁字了得”。这种有乡不能归,背井离乡的国破局面,是谁造成的?作者未明言,但千百年来,读者自会得出答案的。《忆秦娥》(临高阁)一词所表现的情绪是忧深无望,内容是触景伤情,感前途之无望。这全是自己现实的忧伤。“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这“又还”二字的时间,既包括有过去,又预示着将来,真是何时是了,人何以堪!词上只说“又还寂寞”,表面平平淡淡,实则哀哀欲绝!
清照这种怀念旧家故国的愁情,就像一根红线,一直或隐或现地贯串在她南渡后的词作中。这种伤时叹已之悲在她的《声声慢》一词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词的下半阕愁情更浓,这时词人俯视窗前,只见遭受风吹雨打的菊花,凌乱地堆积一地,她触景生情。如今花已憔悴,寄赠无人,心情倍感忧伤,时间更觉悠长。梧桐细雨本来使人愁,况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这点点滴滴的细雨,仿佛不是落在梧桐叶上,而是落在作者充满忧伤的心里。
清照词中这种怀乡怀国的忧愁大多体现悲凉沉郁的词中,但我们细读其活泼生动、兴趣盎然的词,剖开其外表,也不难体会出哀哀动人的愁情。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二字,可知非南渡前作。顺境重当前,逆境追往事,是一般人情。据此,此词应作于逆境。但在不太严重时,怀乡怀国正是作者这时的主要思想。此词所述的正是少年时的欢乐事,记此以表对旧事、对故乡的怀念。结合清照在建康时作的《蝶恋花》(永夜厌厌欢意少)、《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不难体会出此词的用意,也正是“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李煜《忆江南》)和“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的意味。全词外表上给人活泼有趣的美感,但过去的欢乐,正是当前的忧愁。
通过以上粗浅分析,不难看出,清照前期词中所写的愁,大多是爱情失意,离夫寡居之愁,呈现得是一个幽怨之情,而后期词中的愁则既写了失夫之痛,又写了亡国之恨,其内容较为积极,境界更为阔大。两个时期的愁绝不相同,这正是一个饱尝人生艰辛之苦又富爱国之心的词人的实录。
作者单位陕西省旬阳县城关一中陕西省旬阳师训教研中心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