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习作者与周围各类读者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对迅速改善其作文状况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常规作文训练流程基础上,应该强化对习作的评议、诊断与重写能力,充分调动学生、教师与其他人员的参与热情,从而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一、切实端正交流态度
说千道万,思想转变。要想优化交流的效果,必须首先切实端正交流态度。对此,一是师生都要认清多向交流对于提升作文质量的重要意义,不能因为操作麻烦、过程费时而浅尝辄止,持之以恒才可能有实效。二是被评议者应当主动、诚恳、谦虚、宽容地参与到交流当中,这样才能获得充分的建议,改进时更便于有的放矢。三是评议者应本着“对文不对人”、“言者无罪”和希望对方进步的原则各抒己见。
二、准确把握评价尺度
在多向交流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不知如何入手,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评议习作的标准。综合《语文课程标准》和各种考试“作文评分标准”的相关要求,笔者引导学生从中心、选材、组材、结构、技法、表达、卷面等方面评议,每个方面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等级。如“中心”一项至少可分为“鲜明突出”、“明确集中”、“比较明显”、“模糊不明”四个等次,“结构”一项至少可划为“严谨完整”、“完整清晰”、“基本完整”和“残缺不全”几个等次。经过多次的当众示范评议与学生尝试评议交流,评价的尺度应当能牢牢地掌握在学生心中。
三、扎实掌握提升策略
对习作的评议交流不仅要像裁判员那样评判得失优劣,更要像教练员那样懂得对症下药式的矫治和训练。应当教会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进行提升。
1 素材的重新遴选
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的选材方面的问题是:或所选题材不能支持中心,或所选素材陈旧、缺乏生活气息,或素材有虚假的成分,或材料不是最佳的选择。比如,习作《感悟父爱》的初稿中,小作者用三件事表现父爱:雨中送伞、考试失利时安慰自己、常利用节假日加班。在课堂交流中,大家很快得出共识:第三个事例偏离了中心,第一个则太陈式化了。经过交流与启发,小作者又谈出自己数学学不好,父亲重新捧起课本,成为“我”特殊的同学。还有为了买到急需的练习册,父亲一个中午跑了十三家书店的往事。很明显,修改稿在选材上更胜一筹。
2 组材的通盘优化
完全相同的素材,采用不同的组材方式、展示次序,往往会产生迥异的表达效果。如果在常规叙述方式的基础上,我们有意识地运用“点面结合”、“排列重构”、“板块组合”、“结构优选”等方式加以改良,常常会提升作文水平。比如习作《书迷》,与其陈列主人公“因看书入迷被锁在图书馆里一个中午”、“因看书烧糊了菜”、“因看书过了车站还浑然不觉”、“生日礼物不要蛋糕要新书”等一件件事例,不如先写发现他烧糊了菜,苦笑之余联想到其余几件事,之后又在他的道歉声中回到现实。又如,开头或者直接入题,先声夺人,或者设置悬念,扣人心弦,或者设置情景,引人入胜,尽量避免常规的空发感慨或议论;结尾要么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要么余音绕梁,言尽而意无穷;主体则灵活采用倒叙、插叙、分叙的方式,力求摆脱平铺直叙的通病。
3 细节的具体完善
细节如同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往往给人细致入微、生动逼真的印象,好的细节描写简直就是作文的精华。但学生的习作往往因为过于重视细节的描写而忽略了事件真实性、目的性和方向性。比如,只要一习作要表现父爱无私的作文,学生就写自己要早起到校值日,但时间很紧,这时打了通宵麻将的父亲呵欠连天从外面回来了,本来“眼球上布满了血丝,急需休息,但为了我,二话不说开车送我上学”。在交流中,有学生指出这虽然真实,但展示给读者的父亲除了疼爱孩子的优点,似乎还有其他缺点,后来将迟归的原因改为加班才不会损害人物美好的形象。此外,注重描写细节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生动,其必须首先服从于表达的需要,不要将篇幅浪费在对中心表达帮助不大的方面。
4 形式上的精益求精
在形式上精益求精就是从词语的锤炼、句式的优选、格式的包装等方面提升作文。一是引导学生首先从词义范围、搭配习惯、语意轻重、感情和语体色彩等方面审视其“是否有误”,其次再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是否合适”。词语运用的基本标准是正确运用,较高准则是巧妙运用。比如,一位学生写自己早上起床迟了,于是“很匆忙地背起书包就望学校跑去”。这段文字几乎全是叙述,完全可以用更精练的词语将那种忙乱的情形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读者面前:“蹬开被子,跳下床,套上鞋子,胡乱地擦了几下牙,抹了几把脸,抓起桌上的早餐,拽过书包夺门而去”。两厢对比,争分夺秒的情形就更加突出了。二是有些习作的语言,由于缺乏深思熟虑,难以将原本新颖典型的材料的内涵充分地表现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注意修辞,既注重修辞手法的灵活选用,又讲究句式地锤炼组合。三是使用标题组合式、书信倾诉式、模拟采访式、日记连缀式等方式,对原有材料加以精心调整,可能会有意外的吸引人的效果。
四、灵活实施评议行为
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即便是一番好意,如果不注意表达的方式,很可能“好心不得好报”。在交流过程中,尤其是面对被评议对象时,更要像“进尽忠言”的诸葛亮和善于讽谏的邹忌那样,讲究沟通策略。对于关系亲密、性情直率的同学,当然可以开诚布公,直言相告;对于关系一般,内向自尊的同学,则要委婉中肯,勉励期待。教师的评议也要格外注意习作者的特点,以免出现学生害怕当众评议自己习作的现象。在发生意见分歧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尊重异见者,以理服人,促进交流的良性循环。
五、有效强化督导机制
多向交流和结果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是保证这种交流活动持之以恒的必要行为。笔者常常通过如下方式促进这种交流的良性延续。一是及时汇报,如当堂分组评议之后,由小组长报告刚才组内交流的表现。二是适时评点,根据组长汇报和自己的观察记录,评价各小组的表现。三是重点推介,将学生习作重写前完成得好的“伙伴意见”、“修改设想”、“家长建议”等向全班推广,尽情发挥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私下提醒,针对个别不肯积极参与的,或者不按相关要求完成的,及时做细致的工作,促其赶上。初中生还处于心理过渡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教师的精心引导往往能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实践证明:只有注重师与生、生与生、生与他人等多向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确有所思、确有所悟,再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作文质量的提高才不会流于空谈。
一、切实端正交流态度
说千道万,思想转变。要想优化交流的效果,必须首先切实端正交流态度。对此,一是师生都要认清多向交流对于提升作文质量的重要意义,不能因为操作麻烦、过程费时而浅尝辄止,持之以恒才可能有实效。二是被评议者应当主动、诚恳、谦虚、宽容地参与到交流当中,这样才能获得充分的建议,改进时更便于有的放矢。三是评议者应本着“对文不对人”、“言者无罪”和希望对方进步的原则各抒己见。
二、准确把握评价尺度
在多向交流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不知如何入手,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评议习作的标准。综合《语文课程标准》和各种考试“作文评分标准”的相关要求,笔者引导学生从中心、选材、组材、结构、技法、表达、卷面等方面评议,每个方面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等级。如“中心”一项至少可分为“鲜明突出”、“明确集中”、“比较明显”、“模糊不明”四个等次,“结构”一项至少可划为“严谨完整”、“完整清晰”、“基本完整”和“残缺不全”几个等次。经过多次的当众示范评议与学生尝试评议交流,评价的尺度应当能牢牢地掌握在学生心中。
三、扎实掌握提升策略
对习作的评议交流不仅要像裁判员那样评判得失优劣,更要像教练员那样懂得对症下药式的矫治和训练。应当教会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进行提升。
1 素材的重新遴选
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的选材方面的问题是:或所选题材不能支持中心,或所选素材陈旧、缺乏生活气息,或素材有虚假的成分,或材料不是最佳的选择。比如,习作《感悟父爱》的初稿中,小作者用三件事表现父爱:雨中送伞、考试失利时安慰自己、常利用节假日加班。在课堂交流中,大家很快得出共识:第三个事例偏离了中心,第一个则太陈式化了。经过交流与启发,小作者又谈出自己数学学不好,父亲重新捧起课本,成为“我”特殊的同学。还有为了买到急需的练习册,父亲一个中午跑了十三家书店的往事。很明显,修改稿在选材上更胜一筹。
2 组材的通盘优化
完全相同的素材,采用不同的组材方式、展示次序,往往会产生迥异的表达效果。如果在常规叙述方式的基础上,我们有意识地运用“点面结合”、“排列重构”、“板块组合”、“结构优选”等方式加以改良,常常会提升作文水平。比如习作《书迷》,与其陈列主人公“因看书入迷被锁在图书馆里一个中午”、“因看书烧糊了菜”、“因看书过了车站还浑然不觉”、“生日礼物不要蛋糕要新书”等一件件事例,不如先写发现他烧糊了菜,苦笑之余联想到其余几件事,之后又在他的道歉声中回到现实。又如,开头或者直接入题,先声夺人,或者设置悬念,扣人心弦,或者设置情景,引人入胜,尽量避免常规的空发感慨或议论;结尾要么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要么余音绕梁,言尽而意无穷;主体则灵活采用倒叙、插叙、分叙的方式,力求摆脱平铺直叙的通病。
3 细节的具体完善
细节如同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往往给人细致入微、生动逼真的印象,好的细节描写简直就是作文的精华。但学生的习作往往因为过于重视细节的描写而忽略了事件真实性、目的性和方向性。比如,只要一习作要表现父爱无私的作文,学生就写自己要早起到校值日,但时间很紧,这时打了通宵麻将的父亲呵欠连天从外面回来了,本来“眼球上布满了血丝,急需休息,但为了我,二话不说开车送我上学”。在交流中,有学生指出这虽然真实,但展示给读者的父亲除了疼爱孩子的优点,似乎还有其他缺点,后来将迟归的原因改为加班才不会损害人物美好的形象。此外,注重描写细节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生动,其必须首先服从于表达的需要,不要将篇幅浪费在对中心表达帮助不大的方面。
4 形式上的精益求精
在形式上精益求精就是从词语的锤炼、句式的优选、格式的包装等方面提升作文。一是引导学生首先从词义范围、搭配习惯、语意轻重、感情和语体色彩等方面审视其“是否有误”,其次再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是否合适”。词语运用的基本标准是正确运用,较高准则是巧妙运用。比如,一位学生写自己早上起床迟了,于是“很匆忙地背起书包就望学校跑去”。这段文字几乎全是叙述,完全可以用更精练的词语将那种忙乱的情形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读者面前:“蹬开被子,跳下床,套上鞋子,胡乱地擦了几下牙,抹了几把脸,抓起桌上的早餐,拽过书包夺门而去”。两厢对比,争分夺秒的情形就更加突出了。二是有些习作的语言,由于缺乏深思熟虑,难以将原本新颖典型的材料的内涵充分地表现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注意修辞,既注重修辞手法的灵活选用,又讲究句式地锤炼组合。三是使用标题组合式、书信倾诉式、模拟采访式、日记连缀式等方式,对原有材料加以精心调整,可能会有意外的吸引人的效果。
四、灵活实施评议行为
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即便是一番好意,如果不注意表达的方式,很可能“好心不得好报”。在交流过程中,尤其是面对被评议对象时,更要像“进尽忠言”的诸葛亮和善于讽谏的邹忌那样,讲究沟通策略。对于关系亲密、性情直率的同学,当然可以开诚布公,直言相告;对于关系一般,内向自尊的同学,则要委婉中肯,勉励期待。教师的评议也要格外注意习作者的特点,以免出现学生害怕当众评议自己习作的现象。在发生意见分歧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尊重异见者,以理服人,促进交流的良性循环。
五、有效强化督导机制
多向交流和结果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是保证这种交流活动持之以恒的必要行为。笔者常常通过如下方式促进这种交流的良性延续。一是及时汇报,如当堂分组评议之后,由小组长报告刚才组内交流的表现。二是适时评点,根据组长汇报和自己的观察记录,评价各小组的表现。三是重点推介,将学生习作重写前完成得好的“伙伴意见”、“修改设想”、“家长建议”等向全班推广,尽情发挥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私下提醒,针对个别不肯积极参与的,或者不按相关要求完成的,及时做细致的工作,促其赶上。初中生还处于心理过渡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教师的精心引导往往能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实践证明:只有注重师与生、生与生、生与他人等多向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确有所思、确有所悟,再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作文质量的提高才不会流于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