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字字千钧

来源 :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f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描,即用简练质朴的文字描摹人物或景物,不加任何渲染和烘托。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白描要求尽可能避免过度使用书卷典故和辞藻文饰,以尽量简洁、朴素、自然的笔触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但同时又要求简洁中传神采,朴素中见精神,自然中涵功力。而优秀的诗作之所以动人心魄、移人性情,就在于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借语言文字抒发的是内心的真情实感,正如钟嵘《诗品序》中所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漾性情,形诸舞咏”。诗歌中蕴涵的感情越是真诚淳朴,越能震撼读者的心灵。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文字的简洁、朴素、自然和情感的真诚淳朴相得益彰,达到文质契合、文质兼美的审美境界。如辛弃疾《清平乐》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寥寥几笔勾勒,小儿娇憨顽皮、天真无邪的形象就跃然纸上。这两句精准地表现了小儿的活泼个性,字句之中更洋溢着作者对小儿的喜爱怜惜之情。又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情境的刻画,亦是纯用白描,不加修饰,满怀的凄切伤感却呼之欲出。运用白描手法,写人笔法精练自然而含蓄刻骨深情,写景则用语浅白平淡而蕴涵高妙情致,简单的字句往往渗透着作者真实的生活感悟和人生体验,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值得细细涵泳品味。
  古诗的创作技巧很多,或淡妆,或浓抹,只要是能和内心真实的情感相契合,“淡妆浓抹总相宜”。错彩镂金的描绘给人华美精致之感;简笔的白描“淡极始知花更艳”,亦别有一重高妙的审美境界,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正因其简洁、朴素、自然,白描手法的妙处常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我们鉴赏诗歌时往往被忽视。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鉴赏白描手法,品味这难以言传的魅力呢?
  我们可以从古人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汲取经验。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创作时擅长使用白描手法,以极精练简洁的笔墨,在描摹景物的特征同时反映出自身的情感体验与精神境界。他以自然之景入诗,通过简约质朴的语言,表现出一种宁静恬淡、物我两忘的境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这样评价王维诗歌:“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也可以像香菱一样,试着使用替换法,看我们能不能将诗歌改得更好。
  白描是对客观状况最简单的描述,甚至是一系列指示某种情况的最简单的文字符号的组合。因此,白描一般具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句子中的种种意象皆人所常见,在人们心目中都已生成了比较稳定的形象或者感觉,如风、月、鸟、柳等;其次,白描中的字词相对而言带有较少的主观色彩,如明月之“明”,清泉之“清”,日之“圆”,烟之“直”。
  王维的诗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句中的景物看似极为寻常,似是诗人信手拈来,实则苦心孤诣,精心筛选。我们可以试着更换诗歌中的意象,来切实体会王维选用意象的独到之处,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可以换成“明月林间照”或者“明月枫间照”。经过替换比较,我们很快会发现,换成别的树,或者笼统地用“林间”,似乎诗句的意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原来“松”这一意象虽然常见,但是它的文化内涵却十分丰富,可以引起读者非常丰富的联想。《礼·礼器》中有言“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论语》亦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中有“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之句。松树具有清朗挺拔的特征,在中华文化中有君子之风,青松与明月的组合可以营造一种空明清朗的意境,这是其他树木做不到的。此外,我们还可以想想,山中有那么多的事物,为什么诗人偏偏选了泉水来描写呢?我们可不可以换成鸟鸣,换成落叶呢?有了其他事物作对比,我们仔细揣摩,慢慢就会体会到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因为这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落叶能体现秋,却不能体现新雨后,鸟鸣虽然以动衬静,却无法展现雨后秋山的特点,而流泉则展现了新雨后山泉涨起、流速加快的景象,同时诗人能够注意到流泉,正是因为山中宁静,泉水潺潺流动之声格外清晰。选择流动的山泉这一意象,正是诗人心境空明,与自然融为一体,进入“无我之境”,精准地把握住了秋雨给秋山带来的改变。唯有心性如此纯净,方能体察到最细微的改变,在诗歌中将之放大,将自然变动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
  除了替换诗句中的意象,我们也可以尝试换诗歌中的某些字词,比如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不可以换成“圆月松间照,急泉石上流”?圆月才会比较明亮,雨后的山泉应该涨起来了,流动速度应该会加快,所以这样改应该也很符合当时的情境,是不是这样呢?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明月”一词虽然用得多,但是用在此处明显优于“圆月”,因为它不仅能够表现月光之亮,还能够展现秋雨初霁,夜空的明净清澈,更与松之清朗相映衬,美不胜收。“急”字也是如此,有“急泉”作对比,“清泉”的好处就凸显出来了,若是一潭死水则不可能清,“清”字早就显出山泉之流动,而且“清泉”二字更描绘出了山泉在明月之下波光粼粼的形态。“清泉”之“清”与“明月”之“明”相互映衬,更彰显出雨后秋山的空明之美。王維精心构思,借着几个有表现力的词巧妙地将山中傍晚雨后的清新、空灵、幽静表现得淋漓尽致,美景之中蕴涵高妙禅境,令人心凝神聚、别有所悟。
  宋词名家柳永亦将白描手法运用自如,他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流传千古。这一句中杨柳、风、月三个意象都极为寻常,“晓、残”二字也常见。但一见此句,读者往往自然沉浸其中,被其中怅惘之情萦绕,难于脱离这忧伤之境。但此句之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其何以有如斯魅力?鉴赏这句诗,替换法亦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杨柳能换成其他的植物吗?风、月意象可以换成其他意象吗?“残月”可以换成“弯月”“新月”“凉月”吗?仔细斟酌比较,我们发现都不能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唯有杨柳的依依柔美姿态才能展现诗人内心的柔情;唯有风、月才能与诗人内心缱绻之情交融;唯有“晓”可见时光之无情,晨风之凄恻清寒;唯有“残”才能展现诗人经过漫漫长夜依然流连不去的惆怅之情。比较之后见真章,我们发现一个意象都不能换,一个字都不可换,一换诗句的整个意境大改,魅力大减。可以说,这句诗是“大道至简,字字千钧”,正像“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经得起细细咀嚼。
  白描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无论写人、写景、叙事,往往能于直白平淡中寄寓深情,看似毫无技巧,实则是高水准、高层次的一种语言表达。它造句简洁,意象组合,境界全出;讲究炼字,言简意丰;看似轻巧随意,却是大道至简、字字千钧。鉴赏诗歌中的白描手法,我们不该停留在几句浮泛的套话,而应该深入文本,涵泳诗句,具体感受每一句诗,感受那凝聚在意象和字词中的深情,提高对诗歌语言文字的感知力,才能真正提高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其他文献
【题目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缘分天定。很多的偶然,每次的巧合,不经意的邂逅,让人感觉到冥冥中确实有一股力量存在。记住:缘分是一种自然,不是刻意。  緣分来去匆匆,你感到它来时,那是一阵惊喜;如果它走时你才感到,那是一种惆怅和悲伤。有些逝去了便不会再来,你只能遗憾一辈子。  【审题立意】  1.材料的理解  第一句话强调“缘分”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毕飞宇在近期的《朗读者》中,接受董抑的采访,当他们谈到“漂泊”时,毕飞宇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仔细审读材料,“漂泊”是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随波浮动或停泊”,对应的是浮萍在水中的状态,而与此构成对比关系的鱼儿的水
期刊
从写作角度看,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时自觉地与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审美兴趣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交流意识。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者,会在写作过程中,给自己的文章设定一个“假想的读者”,并且与之对话,整个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写作者与这个不见面的“假想读者”对话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使写作回归交际的本质。  这需要考生有明确的“读者意识”。考生
期刊
文本阅读题包括文化常识、古代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五部分,反映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在第二轮复习时要对这五个板块阅读文本的共同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有效提升理解、运用、鉴赏、评价等阅读文本的“关键能力”,确保高考取得好成绩。  一、运用几条文本阅读原则  1.勾段划层,理清思路(寻找答题范围)  原则:以线索划段,以情节划层;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段层语意。  (1
期刊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高考常考题型,相比其他文言文题型,它考查的知识面最为全面,是一个需要调动所有文言知识储备的综合题型。一般2-3小题,分值大都在10分左右,但考生一般只能得到5~6分,还有很大潜力有待挖掘。  讲到文言文翻译,就不能不讲清末学者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指忠于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信息;“达”指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文
期刊
一、现在的作文题大多怎样命题  目前,各级各类测试,学生作文偏题现象严重,这与学生对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缺乏了解有关。我们先看一道作文题,看它是怎样命题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审题,首先要弄清材料的核心内涵。这则材料的核心是什么?通俗一点讲:写什么?有人
期刊
文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在脑后了,真相变得越来越次要。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指导  一、命题意图  (一)关注生活  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人们不断接触到更多的事件。信息量的爆炸、接触信息的途径快捷多样,因此,当很多事
期刊
在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只重视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而忽视了古诗词中的词类活用。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偏差:在古诗词的鉴赏活动中,学生依据古诗词简洁、概括和跳跃性强的特点,完成了省略、空白、跳跃、剪辑和组合画面等空白点的填充后,却解释不了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以致诗句的译写或改写遇到阻碍,严重影响了鉴赏。请看:  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白二十韵》)  ②异日图将好景,归
期刊
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考查能力层级是D级,D级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须注意的是,只有精准提炼,概括出相应内容,后面的鉴赏才能水到渠成。而且有些诗歌鉴赏题明确考查概括内容;以江苏卷为例,近三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都考查了概括题。概括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而概括是高考的重要能力要求,在复习时要从这两个方面理解“概括”。  一、概括题的考查形式 
期刊
[考情分析]  小说阅读的客观题信息含量大,包含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可以考查考生小说阅读的综合能力。我们要重视小说阅读的客观题,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小说阅读的客观题看似简单,可在某种程度上比主观题更难。客观题往往涉及多个角度,既要考虑小说的情节、主题思想内容,也要考虑人物形象,还要考虑小说的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虽然最后只是要我们作出判断,但是作出判断的过程并不轻松,对我们阅读小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