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鸾引吭 白凤和鸣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516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文心雕龙》锦言满纸,《神思篇》中寥寥八字道尽心物关系:“物以貌求,心以理应。”问陶访瓷于宋人的青白世界,的确悟出了一些理儿。
  一、朴素为美
  《庄子·天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青白瓷从未吟红咏碧,也不错彩镂金,只是遣青用白,抱朴守素,追求天地之大美。
  (一)青白成像
  青白瓷出现之前,瓷器是南青北白。也就是说,南方尚“青”,北方尚“白”。所以,越窑、龙泉窑釉青,邢窑、定窑釉白,这种差异是由我国地域辽阔而形成的特有人文现象。南方春夏林木葱茏,最抢眼的是青色,故尚青;北方秋冬霜雪凛冽,最耀眼的是白色,故尚白。青白瓷双美兼具,创造了一种既含青含白、又非青非白的流行色(图1)。
  这种适合南北审美趣味的新釉色的流行,缘于大宋王朝的建立。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使国家重归统一。而宋初当国者又十分注意恢复农业,扶植手工业,鼓励商业向海外发展。这就使得青白瓷窑场迅速由江西饶州扩展到吉州、抚州、虔州(今赣州)、信州、袁州等州郡和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南方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宋元时期十分庞大的著名窑系。
  当然,青白瓷最先出现在江西,且五代时期景德镇小南河流域的半路港窑群就已见烧造,还有其内在原因。
  宋以前的唐末五代,中原一带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而江西则战事较少,环境稍为安宁。加上统治者奉行“与民休息”政策,以各地望族为首的移民纷纷加入赣籍。一方面,迁来的北人需要白瓷;另一方面,南下的工匠也带来了烧造白瓷的技术。所以部分具有远见卓识的江西工匠便着手由烧造青瓷转向白瓷。并在南北统一前及时推出了朴素大方的青白瓷。于是,赣水呈祥青鸾与岐山献瑞白凤齐翔并翥。既顺应了民意,又造出了美器。虽寻常百姓家中物,不输万乘之尊案头珍。
  今天研究青白瓷兴盛史,还不能忽视道教对道家学说的普及。江西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教发源地,东汉张道陵曾修行于此。烧窑与炼丹,实为一而二,二而一。依照道家说法,“青”与“白”不只是“色相”,其中另有“物象”。这就是老子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经》)华夏自古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说,青白瓷所成之象,正是龙虎之象。难怪陶瓷美学与道家美学暗合潜通,并会产生这样一副陶成如丹成式的名联:“风耶火耶,造一方宝地:圣乎神乎,佑万世陶民。”
  也正因尚青尚白只是一种人文现象,青白融和则已含有国家统一意象,而青白齐观且能谐和众色更具未来瓷都风仪天下气象,宋时便于官、汝、定、均、哥外有了名驰帝京的景德窑。蓝浦《景德镇陶录》载:“景德窑宋景德年问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又释镇名:“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至宋景德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因改名景德镇。”一处窑口乃至一座城市以帝王年号命名,全国仅此一例。
  (二)影青销魂
  青白瓷千般冷艳,影青器万种风情。“影青”一词虽是出自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语,从叫得那样顺口看,竟恰似当年须发皆白老窑工陶成时惊喜地呼唤自家天生丽质小女儿的乳名。它把青白瓷那种雅倩、曼妙、清纯、素洁形容得再恰当不过了(图2)。若去借陆龟蒙吟越窑青瓷绮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或套徐夤赞越窑贡器绝唱“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恐怕都没有用“影青”贴切。“云破月来花弄影”“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影青瓷与诗词,影青瓷与戏剧,影青瓷与建筑,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怪不得古人强调,“影青”只是特指,青白瓷的别名还有“隐青”“映青”“罩青”等。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便写道:“影青固甚薄之瓷也。乃有瓷质颇厚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则名为隐青。”
  宋人这般希望瓷之美复归平淡,是看惯了官、汝、定、均、哥那种绚烂之极后的返璞归真。彼时官、汝、定、均、哥各具胜场:“官”有鼎彝形的尊贵,“汝”有玛瑙料的富贵,“定”有象牙色的名贵,“均”有大红袍的华贵,“哥”有金丝铁线的显贵。对于这些,遵朴循素的青白瓷都只是以高蹈派的姿态略作一顾。它奉行老子哲学的“去甚、去奢、去泰”,其代言品种“影青”也确实做到了“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元鞍取代宋辇,遇事仍像马背上游牧那样从简尚朴,甚至枢府用瓷同样以卵白釉为首选。而在一些遗民眼中“影青”更像半轮旧时汉月,高悬胡天。加上对外贸易盛况空前,元初青白瓷窑系繁荣不减当年(图3)。
  至明,虽只承余绪,偶尔亦有影青瓷见诸著录。邓之诚《骨董琐记》载明人陈贞慧《秋园杂佩》语:“国朝窑器之精者,无逾宣成二代。宣乃不及成,宣则鸡纹粟起,佳处易见;成则淡淡穆穆,饶风致,如食橄榄,妙有回味。余友问卿家藏鹦鹉啄金杯,高足磬口,一名四妃十六子,又名太平双喜。淡白中见殷碧离离之色,真如撒水嵌空,樱桃的历,宝光欲浮,使人不能手近。每过云起楼,促膝飞觥,出成杯劝酒。醉眼婆娑,睹此太平遗物,不胜天宝琵琶之感。”从文字看,“鹦鹉啄金”用的当是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句诗意。唐风宋韵,穆然可怀。
  千百年就这么过去了,今天景德镇的仿古作坊里,仍不知有多少人痴迷于熊熊烈焰中的青白世界,在捕“风”,在捉“影”。美哉!
  (三)复归于朴
  老子《道德经》有言:“道常无,名朴。”又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所以《周易·系辞上》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青白瓷匠人毕生都是穿行于道器之间,亦即天然与人工之间,或日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这就是老子说的“朴散则为器”(《道德经》)和庄子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每当欣赏那些由青与白彼此碰撞、消长、融合过程中变幻出的淡青、粉青、米青、天青、湖青、虾青、蟹青、毡青、东青、豆青、翠青、梅子青等无声诗般的华彩琼章,我们总会在回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之类江南醉心清景的同时,为得天意遂人意的青白瓷加分。   奇妙的是,天道对陶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成与不成,有时更体现在不成之成。用哲人的话来说,不成之成反为大成。笔者前些年于景德镇“锦绣昌南”地摊上请到的一尊宋代窑址出土送子观音就是典型(图4)。送子观音本是佛门为空膝家庭带去福祉的一种法相,有固定套路。为以技弘法,无名氏艺人聪明地绕开了寺庙彩塑、宝龛俏雕、牙轴恭绘中送子题材的常见模式,亦即与拉菲尔画布上西斯廷圣母怀抱圣婴走向人间不约而同的构想,选用生活中娇儿人前钻怀闹哺的细节来揭示主题;而年轻母亲那种羞涩得不知所措却又爱怜地即欲解襟的盈盈浅笑,则把俗世“有几万事足,无悔一生劳”的伟大母爱演绎得直可感天动地。尤具标本价值的是,此种意外效果竟是两处“窑病”衍生出来的:一是作为少妇低首朝下看地的羞媚,是窑壁塌倒所致;一是作为母亲搂儿往上靠胸的本能,是匣钵挤压造成。意趣与意外,窑火的鬼斧神工与巨匠的巧夺天工,在这件不成之成的天人合一杰作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是天工美?是人工美?是法身美?是化身美?是佛性美?是人性美?观过这片沧海水,览过这段巫山云,恐怕谁都不会再只羡慕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那不可言说的微笑和米洛斯岛出土维纳斯那无胜万有的断臂。
  应该还是老子那句话:“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能否说,宋瓷即红焰中的宋词?
  抑或,青白世界里的埏埴经就是青烟版《道德经》和《南华经》?
  大道在兹!
  放在官、汝、定、均、哥五大名窑前,青白瓷确是平常不过了。但就是这种平常,让我们真正看到了民窑的可贵。
  (一)民生意识
  1.适人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为了人自身,既是起点,也是终点。以起线为例,我们比较汝窑的硬朗、定窑的秀挺、均窑的豪放便知,青白瓷的线性是流畅,而这恰是为了让人拿着舒适。再举一例,为守青知白,青白瓷器在一段时间里曾摹拟过定窑,连带芒口也仿(图5)。但不久即放弃了。因芒口器须以金银镶边,虽能显示财富,却不适用。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看来,青白瓷在适人这点上考虑得还是比较多。
  2.怡人
  安徽宿松元祜二年(1807年)墓曾出土一套影青注碗。碗侈口深腹,呈莲瓣形,内含拟瓜果状注壶。壶盖钮为蹲狮,神气十足。全器就像朵亭亭玉立的青莲,将古天竺“雪山狮吼”“步步生莲”的传说幻化成一阕东土众生虔诚的礼佛心曲。掩映绮筵,举座瞩目。
  3.怃人
  宋人视死如生,他们根据人间样式想象出了天国、地狱及生死轮回。青白瓷中的魂瓶承载的就是这一寄托。魂瓶又叫龙虎瓶、立鸟瓶、万年仓、太平仓,因其上部堆塑青龙白虎,盖顶站立引颈小鸟。称“仓”是其能顺装冥粮祭品。由于还饰有日月云气、瑞兽祥禽以及十二垂发神像,模仿天国上界,是亡灵皈依之所,又叫皈依瓶。在古代,这是对逝者与生者的巨大慰藉与安抚(图6)。
  4.慰人
  封建社会里,妻妾亡故,丈夫尚可续弦;丈夫去世,妻妾则只有独守空房。为此,青白瓷窑专门烧造了仿真陶祖,以便孀妇在寂寂长夜里能与亡夫重温旧情。由于销路不错,有的青白瓷窑还烧造了裸女卧抚陶祖的挂件(图7)。它使人想起宋人平话,也与宋画《货郎图》中的情景相当吻合。
  5.护人
  青白瓷中有一种特殊的“护身符”,这就是瓷塑春宫。春画本是封建社会里父母对出嫁女儿进行性教育的示意图,俗称“压箱底”。因房事属秘戏,人所羞见,故引申为秽事,佩之能驱鬼破邪。此类器物多有穿孔,应是挂件。秦楼楚馆常大宗购进,以作赠品。
  6.度人
  宗教引度世人。青白瓷根据自己的技艺特长,也主动承担了这一功能。除香炉外,它还配合神话、道旨、佛经大批烧造神庙、道观、佛寺的演教瓷塑。可谓功追大藏,德比南华。
  (二)民本思想
  1.供民需
  举凡杯、盘、碗、盏、钵、碟、印、砚、洗、砚滴、油灯、香炉、粉盒、唾壶,以及神像、仙翁、佛陀、菩萨、罗汉、力士,乃至包括人物、动物在内的各色墓俑,青白瓷无所不有。为避免千器一面,艺人们还尽量吸纳青铜的造型、织锦的纹饰、金石的气息、书法绘画的意蕴以及竹木牙雕的韵味来提高品位,使民众喜闻乐见。
  2.重民意
  青白瓷,尤其是影青,素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美誉,景德镇匠师将其作为民众认可的特色代代传承。《江西通志》就有该窑系为尊重客户使用习惯而不惜阴违上命的记载:“陈至德元年大建宫殿于建康,诏新平以陶础贡。巧而弗坚,再制不堪用,乃止。”倘若为仰官家鼻息而转型转产,一心烧造蛮实柱础,也就不会有后来服务中下层的流霞盏、卯幕杯了。埏埴存我,冶陶为民,这便是青白瓷的美学性格。“我者何?独成一家之谓耳!”(松年《颐园论画》)
  3.顺民情
  不放弃自我,不等于不借鉴他人,关键是要能根据民众意见作取舍。例如,宋建隆年间荆南地区流行的高足碗,在景德镇南市街、柳家湾遗址都见有试验产品(图8)。然终因高足器占据窑位,多耗成本,老百姓嫌贵,很快便又从晚些的堆积层中消失了。对定窑器芒口的仿效和取消,也属这种顺应民意。
  (三)民窑古风
  1.釉不夺胎
  素面朝天的青白瓷,釉色常是似有似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只做“影”,不夺胎。
  2.纹不碍釉
  纹不抢色,饰不掩质,这是青白瓷器物的又一美学原则,所以其纹饰多刻花印花,就像田黄石仅略施薄艺。不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婴戏、仕女、高士、云龙、飞凤、麒麟、吼狮、猛虎、麋鹿、鸳鸯、鸿雁、野凫、灵龟、跃鱼、莲荷、牡丹、夭桃、春柳、石榴、荔枝、萱草、合欢、锦纹、鼓钉、水波、云气,甚至文人士大夫寄托心志的梅兰竹菊都有所见,且应物象形,气韵生动。
  3.型不克纹   青白瓷器物的成型工艺虽别具一格,却始终注意造型美与纹饰美的高度一致。不管圆口、葵口、菱口。还是卧足、圈足、高足,抑或莲花形、瓜果形、太极形。总是以莹洁、素净、雅致的青白基调和洗练的轮廓线示人,不事奢华和张扬。由于造型秀外慧中,受饰时无论刻花印花式的淡妆还是蘸彩点彩式的浓抹,都无不相宜。
  艺术辩证法中有一对美学上的矛盾:“争”与“让”。大抵激越昂扬者主“争”,此智者心性所投射;和平简静者主“让”,系仁者襟怀之披露。青白瓷属后者,总体倾向是各种元素问弃“争”取“让”。这种作为中庸之道的平常心,给青白瓷带来一派中和之美。
  宋代有三件被后世以国号冠名事物:文人的宋词,内府的宋画,匠师的宋瓷。青白瓷工匠中没有辛弃疾、苏东坡那样的台阁词人,也没有黄筌、郭熙那样的宫廷画师,却创造了让皇帝主动以年号冠名的陶瓷文化,这不能说不是个奇迹。
  三、止于至善
  许慎《说文解字》:“美与善同意。”伦理观念的植入,或许是青白瓷对美的理解迥异于同时代的官、汝、定、均、哥几大名窑之处。
  (一)比德于玉
  《荀子·法行》记孔子语:“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青白瓷,特别是影青,以仿翠类玉的形式将这种传统伦理观带进了千家万户。蓝浦《景德镇陶录》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造。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同类记载还可参看古陶瓷学家蒋祈《陶记》:“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瓷、龙泉青秘相竞奇矣。”“饶玉”也罢,“假玉器”也罢,都是寓善于美,在出青人白中对国人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伦理道德教化。
  (二)德者得也“德”通“得”。《孟子·告子上》:“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正义》:“得与德通。”《礼记·乐记》:“德者得也。”宋代景德镇民窑艺术家对“道”与“器”、“道”与“德”关系的正确理解,不仅使青白瓷具备了较高的文化品位,还能及时把握机遇,让国家和陶民在内销与外贸两方面都获得丰厚回报。
  拉动内需的机会是朝廷禁铜。宋代冶铜业虽已可观,但因其时北方有契丹政权对峙,西北与西夏战争连年,之后又有金人的不断南侵,而铜一直是铸造钱币和兵器的重要原料,故政府对民间使用铜器严加控制。《宋会要辑稿》载:“太平兴国二年,有司言:江南诸州铜,先未有禁法,请颁行之。诏从其请。……民间所蓄铜器,悉送官,给钱赏之。敢有匿而不闻者,论如律。”政令下达,除寺院法物外百姓生活用具基本上为瓷器取代。各地青白瓷窑场抓住这一契机,以质促销,一下便占有了全国很大的市场份额。如耐得翁《都城纪胜》“铺席”条载:“都城天街……有大小铺席,皆是广大物货。如平津桥沿河,布铺、扇铺、温州漆器铺、青白碗器铺之类。”笔者书窗下有一“清河张家淳祜八年使”款青白瓷墨床,取钟子期素琴为式,构思别致,文明可掬。
  扩大外贸则得之于以物易物政策的颁行。《宋史·食货》载:“嘉定十二年,臣僚言:以金银博买,泄之远夷为可惜。乃命有司止以绢帛、锦绮、瓷、漆之属博易。”这一举措不仅大大激励了瓷器的生产,也使边贸互市和远洋交易得到促进。1976年发现一艘我国从宁波港始发,途经日本驶往朝鲜时于全罗南道新安郡海域沉没的元代商船,打捞出遗物19000多件。出水的基本上是陶瓷器,计16700余件。其中青瓷最多,约9600余件。青白瓷居次,为4800余件。从沉船中景德镇影青又占青白瓷绝大多数的事实,可看出尽善才能尽美古训的正确。据《宋史·食货》稽核,仅广州、杭州、明州等口岸每年以瓷器为大宗的市舶收入达五六十万缗之多。
  这些都昭示了章炳麟先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中一条有关真、善、美的普遍原理:“实、德、业三,各不相离。”
  (三)常德乃足
  伴着宋徽宗清寒的瘦金书,伴着李易安凄美的长短句,伴着篱下人别有寄托的赵孟頫山水画,伴着在自家湖田窑宁馨降世的元青花,青白瓷走过了宋,走过了元(图9),也走出了自己有尽而又无穷的步步精彩。
  老子《道德经》:“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点,都会走向反面,回到起点。青白瓷也是如此。可这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消亡,而是谢花奉果,终蚌献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青白瓷窑烛天照夜数百年后虽然熄灭了,却于钴料洗选和胎釉配置等方面为成熟青花瓷的诞生创造了技术和物质条件,薪火仍在传承。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一种辉煌;唐三彩、宋影青、元青花、明清官窑,何尝不是又一种灿烂?
  青白瓷营造的青白世界,永远是天下素心人心仪的世界。
其他文献
明代中期及以后,文人画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流派风起云涌,官方的“院派”之外,以戴进为创始人的“浙派”,以吴伟为代表的“江夏派”,以沈周为领军人物的“吴门派”等等,各派之间各显神通,争奇斗艳。而影响最大且又最为深远的,当属“吴门派”。“吴门派”以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元四家”为宗,但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不同的创新,因而繁衍出“吴门派”中的不少支派,以致各种面貌名家四出。师法“吴门派”首任掌门人沈周
期刊
近现代书画在中国艺术史占有重要地位,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呈现出新旧交替、继往开来、璀璨夺目的特色。武汉博物馆珍藏有许多近现代书画作品,其中不乏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溥儒、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何香凝等著名艺术大师的传世真迹。笔者现撷取其中佳作,内容涵盖人物、山水、花鸟各科,略加赏析,以飨读者。  吴昌硕《寿桃图》轴  纵140厘米,横53厘米,纸本设色。画轴右下方题款为:“灼灼
期刊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2013年4月和5月刊,曾发表拙作《砂海民壶古雅淳朴——宜兴紫砂民国诸家壶艺珍赏》,而本文是前文的姊妹篇。因民国紫砂名家高手人物众多,典故纷繁,篇幅有限很难全面详述,故又从民国高手的茗壶精品中细选10把茗壶,与广大壶友共同玩赏。  民国紫砂除了前文所述一流的壶艺诸家外,还有一批制壶高手。他们的紫坛名气、制壶功力、后世影响均稍逊于上述的壶艺诸家,但他们同样以不凡的技艺、传世的名
期刊
小友荐相先生画作,嘱我写评。于是挑灯观画,欣然提笔,赋诗一首:  相逢世上翰墨客,见贤天下丹青士。迟闻知音未相识,印近西汵金石韵。  诗吟东方人曲美,辞赋华夏九州景。书临魏晋三希帖,画承元宋五代风。  自古画者,多寄情寓意,或悲喜,或愤世,或恰然自得之情。相见迟华尔街金融界四十三年,执金融财务牛耳,看惯人世浮沉,自有体味,是以有“青楼酒肆伴人老,薄幸疯狂印雪泥”诗作,美东第一风流才子是也!  相见
期刊
锔,是我国独有的传承了一千多年的民问手艺。锔补手艺为我们留下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锔器。锔器是上几十代人生活的证物,它见证了历史的更朝换代岁月的世事兴衰,蕴含着多元化文化和丰富的社会信息。在锔匠行业悄然消失、历史遗存的锔器濒临绝迹、锔器的功能由实用走向收藏研究的今天,锔器的文物价值逐渐显现出来。  遍及九州纵贯千年  瓷器美观、耐高温、经久耐用,一件瓷器能够使用几十年几百年,瓷器是我国自唐代以来最重要的
期刊
编者按:  民国宜兴紫砂壶,于动乱之中茁壮成长,大放异彩。上期本刊刊登了各地所藏民国诸家的壶艺珍品:黄玉麟《鼓腹壶》、陈光明《光明提梁壶》、程寿珍《掇球壶》、俞国良《线云壶》、范大生《汉君壶》,茗壶之美,由此可见一斑。本期将继续刊登民国紫砂壶精品。  6.《狮球壶》,南京紫砂藏家沙志明藏民国壶艺名家江案卿的作品,壶盖内钤阳文篆印“案卿”,壶底钤阴文篆印“宜兴江案卿”制,色泽紫红。  壶的主面为陶制
期刊
肖像画起源甚早,习称“写照”“传神”“写真”“小像”“小影”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有不少士大夫肖像画家,然自宋元写意画风兴起后,士大夫文人渐不屑于从事肖像画创作,致使肖像画始渐沦为民间画工的专业。明末清初,曾鲸(1568—1650年)及其“波臣派”崛起,尤其是文人的互动和参与,又使得肖像画创作逐渐向雅致化方向发展。  自古以来,肖像画的创作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其功能主要可分为规鉴性、祭祀性、
期刊
王原祁一生的绘画风格,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年(1691年前)、中年(1691-1706年)、晚年(1706年后)。王原祁的中年,正是个人风格逐步形成、精作迭出的时期。此时,他已娴熟于黄公望,悠游于宋元诸大家间。“作画但须顾气势、轮廓,不必求好景”,他将画面结构安排脱离山水之真实景物,将古代大家、名作之树石、丘壑当作图形符号,按传统画面空间的“开合”法自由进行组合,而将作画之全副心思放在笔墨美感之
期刊
华夏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乃六朝古都和南唐京师,明太祖朱元璋定都于此后,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即使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北二京制度依然并立,留都金陵仍旧保存着与北京相对应的衙门机构,直至明朝灭亡。满清入关后,这里一度成为反清复明的重要根据地。明末清初时期,南京还寓居着不少遗老遗少、文人骚客,因为不满清廷的残酷统治,内心深处对故国家山十分眷念。他们相互交往,诗画酬唱,宣抒胸臆,由此开启了中国文化史上又一个
期刊
要界定一种书法的品位与价值,需要时间的淘沙和历史的锤炼。现实的行情与名声,一时很难体现艺术品位的高下。因为中国书法在思想内涵、风骨构造、审美情感以及笔法运用诸方面,均需要广博而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修养,对时代气息的领略,对社会人生的体验以及对艺术的深刻感悟和功夫的独到历练。所以,真正的书法家很难在少年脱颖,而多大器晚成。  这是我走进张豪雨的书法世界油然想到的。  从张豪雨壮观的书法艺术积贮中,抽出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