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来看教育杂志,喜欢看教学设计之类的,觉得最实用,可以照着上课。有时,也模仿着格式写写,居然也发表了一些。后来上网,读了一些文章,觉得比杂志上读到的更有趣,更有意思。心里对杂志就淡了很多。觉得杂志上的文章多了些匠气,少了些灵性——直到我看到《教师之友》。
是从教育在线网络认识《教师之友》的,这是一份与众不同的教育杂志。读《教师之友》的时候,我有当初读《南方周末》的感觉。它有个性,有思想,有品味,充满感性,全然不是一般教育杂志的那种单调枯燥的面孔。以前读专业杂志,有些是要硬着头皮才能看下去的。非本学科的就根本不沾边了。《教师之友》不同啊,她可以吸引着你去阅读她。以前,如果一本教学杂志和一本《读者》同时摆在眼前,我肯定先看《读者》,可是现在,《教师之友》是我的首选!而且,那些非语文学科的内容,我同样可以看得津津有味。今年第一期中的“课堂”,记录的是一节中学政治课,竟然令我十分神往。第二期中《数学的力量》,看题目时本打算只浏览一下,谁知看下去却不能罢休,又回过头来细读。
《那一代》《花自绽放云自卷》记不清读了几遍,且把教育在线上相关的帖子都搜出来读。像这种大气的,能够引人深思的文章,带给我的震撼是无法言说的。
看杂志的时候,我习惯于先看轻松的,再看“厚重”的——像“学理”“底色”等,最后看不下去也就不了了之。但是,《教师之友》上的“厚重”之文却让我舍不得放弃。也许是巧合?《培训教师的新方式》《教育教学研究的实用性策略》正好帮我解决我目前在教研上遇到的问题,从理念到操作。
相对来说,我不太喜欢的是有些“场景”和“方法”类文章。这些文章故事性强,生动,但是读后觉得收获不大。个别的甚至是抄袭别人的思想做成自己的故事,看了有点败胃口。
读到杂志的最后,看到其他老师写的读《教师之友》的体会,我深有同感。谈到技术、思想的问题,我认为,《教师之友》杂志还是可以多偏一点在思想上,毕竟,在我们的周围,谈“技术”的杂志很多。
(吴群)
本人刚接触《教师之友》,第一印象是版面设计独具一格,我视力不怎么好,刊物中文字的行距很大,使我阅读起来不怎么累,感谢《教师之友》的人性化服务。我才疏学浅,不能提出什么批评意见,只有慢慢阅读,多多思考,才不枉费编者的一番心血。——王益红
我是第一次接触《教师之友》,杂志内容的新颖和深博出乎我的意料,我如获至宝。——刘瑞霞
第一期专题里面的文章中渗透的思想让我受益,因为作者比较客观、现实地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少的东西。——徐春花
第一期《那一代》的几篇文章非常好,虽然其中的观点不无偏颇,但却在当今沉寂的教育界中发出了强劲的不同声音;另外,杂志版式新活,内容非常有个性、活力。佩服编辑的眼力和魄力。——蔡兆光
学校办公室里挂有《教师之友》,几乎人人都垂青它,那一代体现了少有的批判精神,观点鲜明,勇气可嘉,雅俗共赏,既有特色话题,又有历史积留的痛。——王亚君
信息量大,紧跟教学前沿,有个性,有时代气息,我读后受益匪浅。——李素萍
我是一个师范生,周围的同学都在阅读《教师之友》,我觉得杂志非常专业,综合性、前沿性和艺术性兼容。我自己与《教师之友》是一见钟情的,每一篇文章都不会略过,并受益匪浅。我想,既有学术性又有实践性本身就很难得,现在这个样子就已经很不错了,希望再多一些国内外教育比较的文章。
——王娣丽
是从教育在线网络认识《教师之友》的,这是一份与众不同的教育杂志。读《教师之友》的时候,我有当初读《南方周末》的感觉。它有个性,有思想,有品味,充满感性,全然不是一般教育杂志的那种单调枯燥的面孔。以前读专业杂志,有些是要硬着头皮才能看下去的。非本学科的就根本不沾边了。《教师之友》不同啊,她可以吸引着你去阅读她。以前,如果一本教学杂志和一本《读者》同时摆在眼前,我肯定先看《读者》,可是现在,《教师之友》是我的首选!而且,那些非语文学科的内容,我同样可以看得津津有味。今年第一期中的“课堂”,记录的是一节中学政治课,竟然令我十分神往。第二期中《数学的力量》,看题目时本打算只浏览一下,谁知看下去却不能罢休,又回过头来细读。
《那一代》《花自绽放云自卷》记不清读了几遍,且把教育在线上相关的帖子都搜出来读。像这种大气的,能够引人深思的文章,带给我的震撼是无法言说的。
看杂志的时候,我习惯于先看轻松的,再看“厚重”的——像“学理”“底色”等,最后看不下去也就不了了之。但是,《教师之友》上的“厚重”之文却让我舍不得放弃。也许是巧合?《培训教师的新方式》《教育教学研究的实用性策略》正好帮我解决我目前在教研上遇到的问题,从理念到操作。
相对来说,我不太喜欢的是有些“场景”和“方法”类文章。这些文章故事性强,生动,但是读后觉得收获不大。个别的甚至是抄袭别人的思想做成自己的故事,看了有点败胃口。
读到杂志的最后,看到其他老师写的读《教师之友》的体会,我深有同感。谈到技术、思想的问题,我认为,《教师之友》杂志还是可以多偏一点在思想上,毕竟,在我们的周围,谈“技术”的杂志很多。
(吴群)
本人刚接触《教师之友》,第一印象是版面设计独具一格,我视力不怎么好,刊物中文字的行距很大,使我阅读起来不怎么累,感谢《教师之友》的人性化服务。我才疏学浅,不能提出什么批评意见,只有慢慢阅读,多多思考,才不枉费编者的一番心血。——王益红
我是第一次接触《教师之友》,杂志内容的新颖和深博出乎我的意料,我如获至宝。——刘瑞霞
第一期专题里面的文章中渗透的思想让我受益,因为作者比较客观、现实地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少的东西。——徐春花
第一期《那一代》的几篇文章非常好,虽然其中的观点不无偏颇,但却在当今沉寂的教育界中发出了强劲的不同声音;另外,杂志版式新活,内容非常有个性、活力。佩服编辑的眼力和魄力。——蔡兆光
学校办公室里挂有《教师之友》,几乎人人都垂青它,那一代体现了少有的批判精神,观点鲜明,勇气可嘉,雅俗共赏,既有特色话题,又有历史积留的痛。——王亚君
信息量大,紧跟教学前沿,有个性,有时代气息,我读后受益匪浅。——李素萍
我是一个师范生,周围的同学都在阅读《教师之友》,我觉得杂志非常专业,综合性、前沿性和艺术性兼容。我自己与《教师之友》是一见钟情的,每一篇文章都不会略过,并受益匪浅。我想,既有学术性又有实践性本身就很难得,现在这个样子就已经很不错了,希望再多一些国内外教育比较的文章。
——王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