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发和利用当地人文资源 丰富思想品德课教学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hide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的人文资源是指当今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是有利于德育教学和德育目标实现的各种可利用的因素,它包括书本,音像、网络、历史文化遗迹、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传统的德育教学往往注重在道德的“理论传输”和“单项的说教”上下功夫做文章,而忽视社 会实践,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形式单一,手段陈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学生普遍感到乏味,其最终结果是事与愿违,教学效率低下,知识对学生来讲是水过地皮湿,根本不能入脑入心,更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帮助作用,这也是多年来困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难题。因此,要提高教学实效,就必须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寻求开发和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来充实和介入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灵活多样,为此,多年来,我在这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也摸索出了一套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途径,收到了一些效果。
  
  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
  要想使思想品德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效果,就不能仅限于老师的讲学生的听以及学生的课本阅读和应试教学,长期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社会实践,注重多样化的教学载体。网络具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而当今学生又有对网络有一个较强的依赖心理,充分地利用网络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可以活跃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理想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它既能穿透时空,模拟现实情境,便于学生进行活动体验;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能让教师透过网络屏蔽,直面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可以较好的避免师生当面交谈因理论和观点不同而出现的尴尬,现在的德育活动无论是思想政治课,还是班会和团队活动,因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大多在课内或校内进行,难以去校外开展。网络则为这一难题的破解提供了条件,它资源丰富,图文并茂,又不受时空限制,且具有虚拟性特点,有利于教师创设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虚拟情境,让学生及时开展体验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穿越时空、跨越时空,跨越文本,直面“社会”,深刻理解文本中的道理,提高自我体验、自我判断、自主选择道德实践能力,而且也拓展了活动体验的空间,降低了活动成本,为此我们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建立了校园网,建起了可容纳近百人的教工与学生两个电子阅览室,创建了学校思想品德网站和德育资源库,并在网站开设了“德育论坛”、“德育信箱”、“心理聊天室”、“心理诊断所”等众多栏目。同时还与“中青年在线”、“中小学德育网”等全国性德育网站链接,以实现优质德育资源的共享。良好的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提供了条件,使教师的行动积极起来,使学生的情绪活跃起来,既满足了学生爱好,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增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单纯地让学生停留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因教而教,因考而教,学生更不能因学而学,因考而学。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不但是理论的灌输,思想的教化,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理论素质的提高,良好道德性格的养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单纯的课堂上的课本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到乏味,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深入社会,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在调研和考察中学习先进的传统文化,挖掘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挖掘中吸取营养,既活跃和丰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景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建文化名县的战略决策,以挖掘和利用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来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一战略决策高瞻远瞩,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就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良好的社会人文资源,来充实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容。我县是汉代大儒董仲舒、唐代著名爱国诗人高适和历史十大廉吏高允的故乡,汉代爱国名将周亚夫曾在我县任条候,(历史上景县曾称为条)同时,又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前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的故乡,我们现在有周亚夫陵园和王任重图书馆,还有景县烈士陵园,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教材和基地,为了充分地利用和开发社区人文资源,我们先后与有关单位合作,开辟了3个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认识社会,感受生活,增进情感,接受教育。同时我们既注重走出去,又注意请进来,如,邀请老干部、老模范来校作报告,邀请当地驻军和武警支队的同志到学校来作革命传统报告和当今形势报告,请他们对学生进行军训或举行军民联谊活动,不但让学生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还增进军民的鱼水之情;组织学生到亚夫陵园、革命烈士陵园、王任重图书馆等地参观学习和实地考察,去体会先人们的爱国情怀,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理想,不怕牺牲的事迹;我们还与共青团县委建立了稳定的联系,由我们政治课教师提供题目,与团县委沟通,由团县委组织公、检、法等部门的业务骨干到学校讲解典型案例,开展“道德与法制”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制的内涵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学到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这样能让学生得到直观感受和真实体验,使学生心灵受到触动,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遵守法律、遵守道德的思想也就油然而生。
  
  3 积极营造学校环境氛围,开发和利用隐性思想品德课资
  环境的潜移默化与熏陶感染,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近年来,我们积极向学校建议,并取得了学校的支持,在体育场、科教楼、图书馆、学生食堂与学生公寓等公共建筑上添置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化雕塑和人造景观,修造了文化墙,名人画廊、读报长廊等文化设施,并使各种设施与草地、花坛、树木合理搭配,形成赏心悦目的景观景点。这既美化、绿化、亮化了校园,也使草木含情,墙壁说话,让学生获得了美的润泽和滋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对未来的热爱与希望。同时,我们还积极挖掘深厚的景县历史文化资源,响应县委提出的大力传承“贤德诚信”的董子精髓,“刚毅严谨”的亚夫精神和“卫国爱民”的高适情怀,并把这些有历史名人的名言、名句制成镜框,张贴于楼道、走廊,使学生们始终置于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之中,这对于学生的道德修养起到了耳儒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环境的营造,也使隐性德育资源得到了较好开发与利用,使校园的每处设施都能成为德育资源,每个地方都变成德育场所。如学校每个楼梯口的墙壁上,都贴着一张写有“莫拥挤,防止跌跤”的告示;某个学生情绪波动,科任教师主动嘘寒问暖,进行思想疏导;草地有人践踏,我们就在草地上插一块写有“珍爱生命,草也知道疼痛”的牌子。这种融入学生生活、随时随地都体现着德育的方式,参与面广,时效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它改变了过去德育严肃、呆板的面孔,使其从空洞、抽象的政治王国中走出来,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它能直抵学生心灵,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果,能形成一种德育文化,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和改进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性课题,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前,影响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社会:暴力阴影的笼罩  在我们的电视、电影、录相甚至游戏里,到处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打斗和血淋淋的场面。学生对暴力场面唾手可得。我们不得不明白的一点是,即使一些影视作品是描写正义战争或正义的行为,但是,学
期刊
朱永新说过:“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却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乏对生命的关怀、对精神的烛照。因此使教育由一种基于信念的崇高行为,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技术行为,恰恰忘记了教育的最重要的本质使命是促进人的精神健康
期刊
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它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认为,在政治课教学中,围绕教材中心内容,适当拓宽知识,开阔视野,引用事例、时政、典故、俗语等进行教学,
期刊
现在的孩子面临太多的外界诱惑,有趣的、滑稽的、可爱的、惊险的……在孩子们看来,外面的世界比学校更精彩。虽然我们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但是我们的目标更多的是追求分数,一味地要求更会让孩子厌倦学习。因此,我认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当前教育的关键问题,没有兴趣,还追求什么教育成效呢?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如果我们能时刻关注这些细节,相信它会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     
期刊
十指弹琴已是很复杂、很难掌握的一种技巧,但作为教师,我们要拨动性格各异的活生生的孩子们的心灵琴弦,所需要的“指法”就更为复杂多样,更为不易。一个真正懂得师爱的教师往往“身兼多职”,即他是一位深沉似海的严父;又是一位耐心细致的慈母;是指点迷津的兄长,又是交心换心的朋友;他还应该是一位对学生“病情”了如指掌、能及时“对症下药”的合格医生。我们要达到这种境界与具备这种能力,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素
期刊
第一步: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期刊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是如何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弄懂当堂课的内容,并使不同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深入进行学情分析。在实际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老师们面对“差生”或程度较低的班级时,不能深入了解学生,教学针对性低,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受到压抑,显然教学
期刊
1 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1 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
期刊
我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之一,那么什么是“小康”呢?  “小康”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全诗意为人民也太辛劳了啊,该让他们稍稍休养了;爱护京城的老百姓吧,以此安抚边境四方。《礼记·礼运》篇指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此六君子者”之统治时代,“是谓小康”。《左传·召公十八年》及《孔子家
期刊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的通用技术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正因为通用技术课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以学生手脑并用的创新教育操作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使通用技术课在创新教育中相对其他学科具有独特作用。  通用技术课是针对当前学生的缺失而设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立足于实践、敢于创新”为特色。在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在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