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的人文资源是指当今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是有利于德育教学和德育目标实现的各种可利用的因素,它包括书本,音像、网络、历史文化遗迹、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传统的德育教学往往注重在道德的“理论传输”和“单项的说教”上下功夫做文章,而忽视社 会实践,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形式单一,手段陈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学生普遍感到乏味,其最终结果是事与愿违,教学效率低下,知识对学生来讲是水过地皮湿,根本不能入脑入心,更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帮助作用,这也是多年来困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难题。因此,要提高教学实效,就必须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寻求开发和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来充实和介入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灵活多样,为此,多年来,我在这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也摸索出了一套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途径,收到了一些效果。
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
要想使思想品德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效果,就不能仅限于老师的讲学生的听以及学生的课本阅读和应试教学,长期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社会实践,注重多样化的教学载体。网络具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而当今学生又有对网络有一个较强的依赖心理,充分地利用网络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可以活跃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理想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它既能穿透时空,模拟现实情境,便于学生进行活动体验;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能让教师透过网络屏蔽,直面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可以较好的避免师生当面交谈因理论和观点不同而出现的尴尬,现在的德育活动无论是思想政治课,还是班会和团队活动,因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大多在课内或校内进行,难以去校外开展。网络则为这一难题的破解提供了条件,它资源丰富,图文并茂,又不受时空限制,且具有虚拟性特点,有利于教师创设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虚拟情境,让学生及时开展体验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穿越时空、跨越时空,跨越文本,直面“社会”,深刻理解文本中的道理,提高自我体验、自我判断、自主选择道德实践能力,而且也拓展了活动体验的空间,降低了活动成本,为此我们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建立了校园网,建起了可容纳近百人的教工与学生两个电子阅览室,创建了学校思想品德网站和德育资源库,并在网站开设了“德育论坛”、“德育信箱”、“心理聊天室”、“心理诊断所”等众多栏目。同时还与“中青年在线”、“中小学德育网”等全国性德育网站链接,以实现优质德育资源的共享。良好的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提供了条件,使教师的行动积极起来,使学生的情绪活跃起来,既满足了学生爱好,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增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单纯地让学生停留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因教而教,因考而教,学生更不能因学而学,因考而学。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不但是理论的灌输,思想的教化,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理论素质的提高,良好道德性格的养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单纯的课堂上的课本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到乏味,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深入社会,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在调研和考察中学习先进的传统文化,挖掘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挖掘中吸取营养,既活跃和丰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景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建文化名县的战略决策,以挖掘和利用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来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一战略决策高瞻远瞩,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就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良好的社会人文资源,来充实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容。我县是汉代大儒董仲舒、唐代著名爱国诗人高适和历史十大廉吏高允的故乡,汉代爱国名将周亚夫曾在我县任条候,(历史上景县曾称为条)同时,又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前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的故乡,我们现在有周亚夫陵园和王任重图书馆,还有景县烈士陵园,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教材和基地,为了充分地利用和开发社区人文资源,我们先后与有关单位合作,开辟了3个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认识社会,感受生活,增进情感,接受教育。同时我们既注重走出去,又注意请进来,如,邀请老干部、老模范来校作报告,邀请当地驻军和武警支队的同志到学校来作革命传统报告和当今形势报告,请他们对学生进行军训或举行军民联谊活动,不但让学生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还增进军民的鱼水之情;组织学生到亚夫陵园、革命烈士陵园、王任重图书馆等地参观学习和实地考察,去体会先人们的爱国情怀,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理想,不怕牺牲的事迹;我们还与共青团县委建立了稳定的联系,由我们政治课教师提供题目,与团县委沟通,由团县委组织公、检、法等部门的业务骨干到学校讲解典型案例,开展“道德与法制”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制的内涵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学到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这样能让学生得到直观感受和真实体验,使学生心灵受到触动,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遵守法律、遵守道德的思想也就油然而生。
3 积极营造学校环境氛围,开发和利用隐性思想品德课资
环境的潜移默化与熏陶感染,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近年来,我们积极向学校建议,并取得了学校的支持,在体育场、科教楼、图书馆、学生食堂与学生公寓等公共建筑上添置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化雕塑和人造景观,修造了文化墙,名人画廊、读报长廊等文化设施,并使各种设施与草地、花坛、树木合理搭配,形成赏心悦目的景观景点。这既美化、绿化、亮化了校园,也使草木含情,墙壁说话,让学生获得了美的润泽和滋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对未来的热爱与希望。同时,我们还积极挖掘深厚的景县历史文化资源,响应县委提出的大力传承“贤德诚信”的董子精髓,“刚毅严谨”的亚夫精神和“卫国爱民”的高适情怀,并把这些有历史名人的名言、名句制成镜框,张贴于楼道、走廊,使学生们始终置于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之中,这对于学生的道德修养起到了耳儒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环境的营造,也使隐性德育资源得到了较好开发与利用,使校园的每处设施都能成为德育资源,每个地方都变成德育场所。如学校每个楼梯口的墙壁上,都贴着一张写有“莫拥挤,防止跌跤”的告示;某个学生情绪波动,科任教师主动嘘寒问暖,进行思想疏导;草地有人践踏,我们就在草地上插一块写有“珍爱生命,草也知道疼痛”的牌子。这种融入学生生活、随时随地都体现着德育的方式,参与面广,时效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它改变了过去德育严肃、呆板的面孔,使其从空洞、抽象的政治王国中走出来,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它能直抵学生心灵,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果,能形成一种德育文化,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
要想使思想品德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效果,就不能仅限于老师的讲学生的听以及学生的课本阅读和应试教学,长期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社会实践,注重多样化的教学载体。网络具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而当今学生又有对网络有一个较强的依赖心理,充分地利用网络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可以活跃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理想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它既能穿透时空,模拟现实情境,便于学生进行活动体验;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能让教师透过网络屏蔽,直面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可以较好的避免师生当面交谈因理论和观点不同而出现的尴尬,现在的德育活动无论是思想政治课,还是班会和团队活动,因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大多在课内或校内进行,难以去校外开展。网络则为这一难题的破解提供了条件,它资源丰富,图文并茂,又不受时空限制,且具有虚拟性特点,有利于教师创设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虚拟情境,让学生及时开展体验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穿越时空、跨越时空,跨越文本,直面“社会”,深刻理解文本中的道理,提高自我体验、自我判断、自主选择道德实践能力,而且也拓展了活动体验的空间,降低了活动成本,为此我们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建立了校园网,建起了可容纳近百人的教工与学生两个电子阅览室,创建了学校思想品德网站和德育资源库,并在网站开设了“德育论坛”、“德育信箱”、“心理聊天室”、“心理诊断所”等众多栏目。同时还与“中青年在线”、“中小学德育网”等全国性德育网站链接,以实现优质德育资源的共享。良好的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提供了条件,使教师的行动积极起来,使学生的情绪活跃起来,既满足了学生爱好,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增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单纯地让学生停留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因教而教,因考而教,学生更不能因学而学,因考而学。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不但是理论的灌输,思想的教化,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理论素质的提高,良好道德性格的养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单纯的课堂上的课本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到乏味,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深入社会,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在调研和考察中学习先进的传统文化,挖掘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挖掘中吸取营养,既活跃和丰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景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建文化名县的战略决策,以挖掘和利用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来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一战略决策高瞻远瞩,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就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良好的社会人文资源,来充实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容。我县是汉代大儒董仲舒、唐代著名爱国诗人高适和历史十大廉吏高允的故乡,汉代爱国名将周亚夫曾在我县任条候,(历史上景县曾称为条)同时,又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前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的故乡,我们现在有周亚夫陵园和王任重图书馆,还有景县烈士陵园,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教材和基地,为了充分地利用和开发社区人文资源,我们先后与有关单位合作,开辟了3个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认识社会,感受生活,增进情感,接受教育。同时我们既注重走出去,又注意请进来,如,邀请老干部、老模范来校作报告,邀请当地驻军和武警支队的同志到学校来作革命传统报告和当今形势报告,请他们对学生进行军训或举行军民联谊活动,不但让学生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还增进军民的鱼水之情;组织学生到亚夫陵园、革命烈士陵园、王任重图书馆等地参观学习和实地考察,去体会先人们的爱国情怀,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理想,不怕牺牲的事迹;我们还与共青团县委建立了稳定的联系,由我们政治课教师提供题目,与团县委沟通,由团县委组织公、检、法等部门的业务骨干到学校讲解典型案例,开展“道德与法制”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制的内涵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学到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这样能让学生得到直观感受和真实体验,使学生心灵受到触动,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遵守法律、遵守道德的思想也就油然而生。
3 积极营造学校环境氛围,开发和利用隐性思想品德课资
环境的潜移默化与熏陶感染,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近年来,我们积极向学校建议,并取得了学校的支持,在体育场、科教楼、图书馆、学生食堂与学生公寓等公共建筑上添置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化雕塑和人造景观,修造了文化墙,名人画廊、读报长廊等文化设施,并使各种设施与草地、花坛、树木合理搭配,形成赏心悦目的景观景点。这既美化、绿化、亮化了校园,也使草木含情,墙壁说话,让学生获得了美的润泽和滋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对未来的热爱与希望。同时,我们还积极挖掘深厚的景县历史文化资源,响应县委提出的大力传承“贤德诚信”的董子精髓,“刚毅严谨”的亚夫精神和“卫国爱民”的高适情怀,并把这些有历史名人的名言、名句制成镜框,张贴于楼道、走廊,使学生们始终置于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之中,这对于学生的道德修养起到了耳儒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环境的营造,也使隐性德育资源得到了较好开发与利用,使校园的每处设施都能成为德育资源,每个地方都变成德育场所。如学校每个楼梯口的墙壁上,都贴着一张写有“莫拥挤,防止跌跤”的告示;某个学生情绪波动,科任教师主动嘘寒问暖,进行思想疏导;草地有人践踏,我们就在草地上插一块写有“珍爱生命,草也知道疼痛”的牌子。这种融入学生生活、随时随地都体现着德育的方式,参与面广,时效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它改变了过去德育严肃、呆板的面孔,使其从空洞、抽象的政治王国中走出来,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它能直抵学生心灵,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果,能形成一种德育文化,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