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用技术课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的通用技术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正因为通用技术课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以学生手脑并用的创新教育操作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使通用技术课在创新教育中相对其他学科具有独特作用。
  通用技术课是针对当前学生的缺失而设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立足于实践、敢于创新”为特色。在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在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实验、评价以及相应的分析、权衡、选择、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才能使学生可能产生多样化的思维,才能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的灵感才会从不断的手脑并用的实践中获得,学生的技术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1 通用技术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通用技术课是以学习基本技术知识和方法,培养技术素养为主要目的综合学科。它以明显的实践性、技术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区别于语、数、外等学科。这些特点决定着通用技术课是创新教育的良好载体。
  通用技术课中的技术知识,实践操作都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和工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科技知识,同时也是建设社会、服务社会、自理生活的最基本技能,而人的创造也起始于知识与经验最为丰富的生活范畴,是经验与知识作用于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产生的突变。另外,通用技术课与其他课程密切相关,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更是它的必由之路。同时许多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及现代技术理念都进入了通用技术课堂,使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也得以增强。例如教材中讲到的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技术产品的使用和保养、电子技术等内容,这些技能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息息相关,所以通用技术课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学生在学习通用技术的实践中,自然就会结合到相关学科的知识,促进科技知识向生产力转化,使之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体现了教育同劳动相结合的特点。
  通用技术课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蕴藏着创造教育。例如,《技术与设计1》中在讲技术发明与技术革新时,讲到电视机的技术与发展的时候,让同学分析新型电视机和旧技术的电视机相比有哪些功能更新,有哪些优点和给人带来哪些方便。最后分小组讨论将来电视机会发展成怎样,同学们讨论热烈,积极发言,提出了声控电视机,立体电视机等新概念。同时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和分析,很好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通用技术课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教育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这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创设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环境来实现。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一定的环境,逐渐让学生明白:创新不仅是指“高、精、尖”,我们身边的小发明,小制作,小革新都是创新。因此我们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我们灵活地、创新地开展教学,学生才能在探索、发现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树立起创新的意识,形成创新的能力。实践证明这是可能的,如在《技术与设计1》模型或原型的制作一课中,我就在每张实验桌放很多元件,让学生自己选元件设计制作台灯,结果每个小组做出的台灯各不相同。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可通过对现代技术理论的学习、探索、发展、更新来进行培养,又可以在使用工具、体验加工工艺、运用技巧和操作程序等实践活动中进行培养。如在《技术与设计1》中讲工艺一课时,一开始我就先让同学做实验,了解收音机的拆和装的工艺要求和规范,每两位同学一台收音机,要求同学把整台收音机拆开再装上,同学们在拆和装的过程中不但认识了一般收音机的结构,学会了螺丝刀和电烙铁的正确使用,还培养了同学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我也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的特点,选择一些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课题,如:无线电遥控话筒架装置、收音机的改频、无线话筒制作的实验等。这些课题吸引了很多同学参加,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很多,动手设计制作能力、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对独立制定研究方案,展开市场调查的过程有所了解,撰写论文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合作交流、团结协作的意识也得以增强。在同学们的努力和老师指导下最终都能够完成研究,做出了装置,获得研究体验。
  总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改变角色,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空间和主动权,天天忙于分数和考试是不会有发明和创造的。努力开发和利用通用技术这类课程,使通用技术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改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他文献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开创美好未来的基础阶段。作为初中的思品教师应想尽办法尽早地为青春小舟点亮三盏航灯。    1 身体健壮——“先野蛮其体魄”  增强青少年体质,倡导“三育并重”、体育第一,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这是毛泽东早在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就发表的以“重生、贵生”的生命哲学为基础的体育思想,喊出了“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的口
期刊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和改进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性课题,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前,影响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社会:暴力阴影的笼罩  在我们的电视、电影、录相甚至游戏里,到处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打斗和血淋淋的场面。学生对暴力场面唾手可得。我们不得不明白的一点是,即使一些影视作品是描写正义战争或正义的行为,但是,学
期刊
朱永新说过:“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却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乏对生命的关怀、对精神的烛照。因此使教育由一种基于信念的崇高行为,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技术行为,恰恰忘记了教育的最重要的本质使命是促进人的精神健康
期刊
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它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认为,在政治课教学中,围绕教材中心内容,适当拓宽知识,开阔视野,引用事例、时政、典故、俗语等进行教学,
期刊
现在的孩子面临太多的外界诱惑,有趣的、滑稽的、可爱的、惊险的……在孩子们看来,外面的世界比学校更精彩。虽然我们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但是我们的目标更多的是追求分数,一味地要求更会让孩子厌倦学习。因此,我认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当前教育的关键问题,没有兴趣,还追求什么教育成效呢?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如果我们能时刻关注这些细节,相信它会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     
期刊
十指弹琴已是很复杂、很难掌握的一种技巧,但作为教师,我们要拨动性格各异的活生生的孩子们的心灵琴弦,所需要的“指法”就更为复杂多样,更为不易。一个真正懂得师爱的教师往往“身兼多职”,即他是一位深沉似海的严父;又是一位耐心细致的慈母;是指点迷津的兄长,又是交心换心的朋友;他还应该是一位对学生“病情”了如指掌、能及时“对症下药”的合格医生。我们要达到这种境界与具备这种能力,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素
期刊
第一步: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期刊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是如何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弄懂当堂课的内容,并使不同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深入进行学情分析。在实际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老师们面对“差生”或程度较低的班级时,不能深入了解学生,教学针对性低,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受到压抑,显然教学
期刊
1 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1 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
期刊
我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之一,那么什么是“小康”呢?  “小康”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全诗意为人民也太辛劳了啊,该让他们稍稍休养了;爱护京城的老百姓吧,以此安抚边境四方。《礼记·礼运》篇指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此六君子者”之统治时代,“是谓小康”。《左传·召公十八年》及《孔子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