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下,“生活化数学”渐渐地变成了耳熟能详的数学理念。但是,关于数学与实际的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小学数学教师做到还不到位,学生并没有养成从数学的角度看待生活现象的习惯,没有形成数学思维。那么,数学到底该如何与日常融为一体呢?就这一问题,我发表了个人观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生活問题;生活素材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伊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意义和形成数学感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学习数学知识,学生才有能力建构数学体系,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其次,建立数学意义,学生才会知道为什么学数学,保证以后的数学学习不迷茫;最后,形成数学感知。数学感知是认知数学的基础,具备感知能力,学生才能逐渐地积累数学知识,最终实现质变。因而,数学感知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数学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数学意义是学好数学的动力,三者缺一不可。因而,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应该从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意义和形成数学感知切入,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来说: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数学知识
对于处于低级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看不到数学与生活的内在关系,单纯地认为数学与生活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数学是数学,生活是生活。此时,教师需要在数学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云梯,让学生看见两者的关联性,完成从现实到数学的过渡。而生活情境就是那架云梯,刻意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透过生活看到了数学的影子,理解了数学知识。因而,创设生活情境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例如,在教学“有几瓶牛奶”时,我利用生活情境导入数学知识,实现了现实与数学“相依相靠”。生活情境如下:
最近,小可成为了社区的“红色小助手”,负责给老爷爷、老奶奶派送牛奶。第一天,小可一共送出了9瓶牛奶,第二天送出了6瓶。妈妈问:“小可,你两天一共送了多少瓶牛奶呀?”
这是一则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看后深有感触,都在思考“小可两天一共送了多少瓶?”此时,我及时地导入“9+?”的数学知识,辅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从生活现象转移到数学知识上来了,并且掌握了知识的现实应用方法。所以说,创设生活情境是现实与数学相结合的重要方法。
二、提出生活问题,建立数学意义
何为数学意义?数学意义就是数学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因而,建立数学意义可作为数学与现实相联系的入口,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也就变成了建立数学意义的问题。那么,如何建立数学意义呢?教师可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生活问题,将数学还原成实际生活,让学生明白数学存在的真实用意,实现数学与实际的融合。
例如,在教学“分香蕉”时,我提出了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意义,实现数学与实际的“水乳交融”。比如,就“12÷3”这个式子,我提出:“我们经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到12÷3?”一个问题联系起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针对问题,学生调动仅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思考,最终发现:“一些平均分的现象会用到12÷3。比如,12支笔要分给3个小朋友;12颗草莓要分3份等。”而通过用现实经验解决数学知识,学生建立了数学意义,掌握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规律。因而,生活问题可以一键联结数学与实际。
三、阅读生活素材,形成数学感知
“阅读生活素材”是生活与数学的粘合剂。众所周知,生活素材中蕴藏着数学财富,不断地阅读和提炼生活素材,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会增强,继而发展数学素养。因而,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以培养数学感知为目的引导学生坚持阅读生活素材,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相连。
例如,在教学“买鲜花”时,我组织了阅读生活素材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数学感知,从而将数学与生活牢牢地粘合在一起。比如,阅读“妈妈过生日,小绿想买花送给妈妈。来到花店,他选择了3枝康乃馨和1枝红玫瑰,一共花了21元钱。回家之后,妈妈问小绿:‘康乃馨贵还是红玫瑰贵?’”小绿回答:“3枝康乃馨花了15元,1枝红玫瑰花了6元,红玫瑰更贵。”这段材料,学生学会了从生活素材中抽象数量关系,即:15÷3=5,6-5=1,形成了数学感知。由于数学感知的形成,学生能从更多的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更深奥的数学知识,让数学和生活紧紧地贴在了一起。因而,阅读生活素材可以建立数学与生活的亲密关系。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数学意义和数学感知是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的切入点。只要以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意义和形成数学感知为目的组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生活问题和阅读生活素材等教学活动,学生就能在现实与数学间自由穿梭,建立起现实与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莫建中.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J].读与写(中旬),2016,13(7):255
[2]凌发乔.浅谈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J].新课程·小学,2015,(12):289
[3]吴蕊.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J].黑河教育,2017,(05)
[4]张占青.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探索[J].科学中国人,2015,(7X)
(临洮县八里铺镇孙家大庄小学,甘肃 定西 730519)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生活問题;生活素材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伊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意义和形成数学感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学习数学知识,学生才有能力建构数学体系,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其次,建立数学意义,学生才会知道为什么学数学,保证以后的数学学习不迷茫;最后,形成数学感知。数学感知是认知数学的基础,具备感知能力,学生才能逐渐地积累数学知识,最终实现质变。因而,数学感知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数学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数学意义是学好数学的动力,三者缺一不可。因而,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应该从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意义和形成数学感知切入,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来说: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数学知识
对于处于低级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看不到数学与生活的内在关系,单纯地认为数学与生活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数学是数学,生活是生活。此时,教师需要在数学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云梯,让学生看见两者的关联性,完成从现实到数学的过渡。而生活情境就是那架云梯,刻意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透过生活看到了数学的影子,理解了数学知识。因而,创设生活情境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例如,在教学“有几瓶牛奶”时,我利用生活情境导入数学知识,实现了现实与数学“相依相靠”。生活情境如下:
最近,小可成为了社区的“红色小助手”,负责给老爷爷、老奶奶派送牛奶。第一天,小可一共送出了9瓶牛奶,第二天送出了6瓶。妈妈问:“小可,你两天一共送了多少瓶牛奶呀?”
这是一则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看后深有感触,都在思考“小可两天一共送了多少瓶?”此时,我及时地导入“9+?”的数学知识,辅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从生活现象转移到数学知识上来了,并且掌握了知识的现实应用方法。所以说,创设生活情境是现实与数学相结合的重要方法。
二、提出生活问题,建立数学意义
何为数学意义?数学意义就是数学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因而,建立数学意义可作为数学与现实相联系的入口,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也就变成了建立数学意义的问题。那么,如何建立数学意义呢?教师可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生活问题,将数学还原成实际生活,让学生明白数学存在的真实用意,实现数学与实际的融合。
例如,在教学“分香蕉”时,我提出了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意义,实现数学与实际的“水乳交融”。比如,就“12÷3”这个式子,我提出:“我们经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到12÷3?”一个问题联系起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针对问题,学生调动仅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思考,最终发现:“一些平均分的现象会用到12÷3。比如,12支笔要分给3个小朋友;12颗草莓要分3份等。”而通过用现实经验解决数学知识,学生建立了数学意义,掌握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规律。因而,生活问题可以一键联结数学与实际。
三、阅读生活素材,形成数学感知
“阅读生活素材”是生活与数学的粘合剂。众所周知,生活素材中蕴藏着数学财富,不断地阅读和提炼生活素材,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会增强,继而发展数学素养。因而,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以培养数学感知为目的引导学生坚持阅读生活素材,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相连。
例如,在教学“买鲜花”时,我组织了阅读生活素材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数学感知,从而将数学与生活牢牢地粘合在一起。比如,阅读“妈妈过生日,小绿想买花送给妈妈。来到花店,他选择了3枝康乃馨和1枝红玫瑰,一共花了21元钱。回家之后,妈妈问小绿:‘康乃馨贵还是红玫瑰贵?’”小绿回答:“3枝康乃馨花了15元,1枝红玫瑰花了6元,红玫瑰更贵。”这段材料,学生学会了从生活素材中抽象数量关系,即:15÷3=5,6-5=1,形成了数学感知。由于数学感知的形成,学生能从更多的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更深奥的数学知识,让数学和生活紧紧地贴在了一起。因而,阅读生活素材可以建立数学与生活的亲密关系。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数学意义和数学感知是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的切入点。只要以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意义和形成数学感知为目的组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生活问题和阅读生活素材等教学活动,学生就能在现实与数学间自由穿梭,建立起现实与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莫建中.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J].读与写(中旬),2016,13(7):255
[2]凌发乔.浅谈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J].新课程·小学,2015,(12):289
[3]吴蕊.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J].黑河教育,2017,(05)
[4]张占青.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探索[J].科学中国人,2015,(7X)
(临洮县八里铺镇孙家大庄小学,甘肃 定西 7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