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文学欣赏教学承担着培养中职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等诸多功能。针对目前中职学校文学欣赏教学现状,本文提出构建中职语文文学欣赏的有效课堂模式,以此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文学欣赏;有效课堂
中职语文课虽然承担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功能,但却一直不被学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随着课改的深入,在中职阶段开设文学欣赏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局面。优美的文学作品基于人性对真善美的深层次追求,能在灵魂深处打动进入审美世界的读者,应该说,只要方法得当,文学欣赏课完全可以激发起中职学生的兴趣,使之在审美活动中得到教益。
一、中职文学欣赏教学的学情和校情分析
(一)学生基础薄弱、整体文学修养不高
目前,中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在他们之前的语文教育中,多数初中语文老师一味追求应试教育的高分效应,致使大多数学生阅读面非常狭窄,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学巨制,例如我们的四大名著,学生几乎没看过,有的看了也看不懂,更别说欣赏了。即使偶尔读一点文学作品,通常也只侧重于文学作品中故事、情感的表象感受。
(二)中职学校的审美教育严重缺失
中职学校大多重视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直觉,缺乏以文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理性的指导。目前很多学校几乎没有开设文学欣赏课,多数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技能的提升上,平时很少接触文学作品,缺乏积累,从而导致文学审美接受能力不足,这样很不利于其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中职学校文学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文学欣赏并非是人人都能涉足的“低门槛”技艺,而是需要比较专业的文艺理论和方法的指导。由于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一些缺陷,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文学作品美感的基本把握,而一些语文老师也认为不适合给中职生系统讲授文学理论,致使学生在面对文学作品时,常常感到无从入手。事实上,需不需要系统传授文学理论是一回事,能不能够将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和欣赏方法有效地渗透进课堂教学环节中,则是另一回事。必要的方法论的指导也是提升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感受过于狭隘、缺乏更包容开放的审美视野
从学生角度而言,他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容易以自己有限的生命体验取代对作品本身的深层次感悟、理解,对判断对象的美丑习惯于运用自己的主观感觉去评价,他们极其有限的阅读体验,又使他们缺乏合理有效的参照系,不能够对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审美价值判断,欣赏能力也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构建中职语文文学欣赏教学的有效课堂模式
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都可以成为中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的材料,面对这些经典,我们应立足于“赏”,利用朗读法、观演法、讨论法、写作法开展教学,从而构建中职语文文学欣赏教学的有效课堂模式。
(一)朗读法:学文千法,诵读为本
中国文学中的诗歌、散文等经典篇目往往都有较强的音乐性和韵律感,在这些文本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以“发声”为主的朗读。它的表现形式比“纸上阅读”更加活泼,更能调动读书兴趣不高的中职生的参与积极性。对诗歌鉴赏,最好的鉴赏方法是“读”。例如《致橡树》这首爱情诗很多学生都没读过,更不知道其作者舒婷。但一提到爱情,学生都很敏感。这时教师可顺水推舟先范读一遍,最好是采用配乐诗朗诵,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当教师向学生讲读文本后再让学生朗读,还可分角色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总之,要读出层次,读出韵味,读出个性。
(二)观演法: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兴趣,利用角色扮演让学生进一步融入作品,以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由于学生课余时间缺乏积累,课堂内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知识渗透与拓展。例如在讲《赵氏孤儿》这部戏剧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以刺激他们学习的兴趣,换一种形式引领学生进入作品创设的情境,通过画面和声音形象直观地感知作品,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审美体验。青春期的学生很自我,表现欲强,课堂上应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格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于《雷雨》这部话剧,里面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学生可分角色扮演,在读对白的过程中进一步揣摩人物的心理,理解言外之意。这种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效、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人物,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讨论法:在自主讨论,合作探究中挖掘作品
中职阶段的文学欣赏课要高度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从而达到“奇文共欣赏”的教学目的。言为心声,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小组讨论中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对作品的看法。笔者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考虑到这篇小说主题鲜明,故事结构紧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一开始便对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四个部分进行了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情节是性格发展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每一部分的内容分析林冲的形象,尤其是在山神庙杀敌前林冲性格的核心“隐忍”。然后让大家进一步探讨作为八十万禁军的总教头,胆识过人,武艺超群的林冲为什么要这样隐忍苟安,提示学生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环境等因素考虑,教师可结合故事的写作背景和前情提要作简单介绍,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探究事物的因果联系,进而再讨论本来逆来顺受,忍辱妥协的林冲为何要“反”,从而理解林冲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和”官逼民反“的深刻主题。
(四)写作法:在习作中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作为语文的基本功之一,“写”相对“读”和“说”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在日常的文学欣赏教学中,作者发现很多教师有偏颇,他们一味强调学生基础薄弱,只要在“读”与“说”上面多下工夫即可,写可以忽略。但是,正因为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更应该通过勤写多练来提升其综合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借助已有经典的示范作用,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写作,以此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例如《我爱这土地》这首现代诗语言质朴,感情深沉。说到爱国,大家容易产生共鸣,但是时过境迁,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这种情感呢?在拓展实践环节,作者创设了一个由欣赏到创造性仿写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把现实融入进去适当加以改写,如把“嘶哑”的喉咙改成“清脆”的喉咙,学生再次品读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情感境界。对于小说《项链》的鉴赏,由于小说最后有“留白”艺术,学生可通过想象活动把内容续写完整,动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并融入已有的审美体验,进而向更高层次的审美创造活动进发。
总之,在中职阶段的文学欣赏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中职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创设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欣赏平台,以丰富文学欣赏的形式,力求将欣赏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虞小琴.中职语文文学欣赏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资源,2015.1.
[2]左晓丽.课改背景下中职文学欣赏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J].语文学刊,2013.8.
[3]高芳艳.文学欣赏教学策略之我见[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3.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卫生学校)
关键词:中职语文;文学欣赏;有效课堂
中职语文课虽然承担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功能,但却一直不被学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随着课改的深入,在中职阶段开设文学欣赏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局面。优美的文学作品基于人性对真善美的深层次追求,能在灵魂深处打动进入审美世界的读者,应该说,只要方法得当,文学欣赏课完全可以激发起中职学生的兴趣,使之在审美活动中得到教益。
一、中职文学欣赏教学的学情和校情分析
(一)学生基础薄弱、整体文学修养不高
目前,中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在他们之前的语文教育中,多数初中语文老师一味追求应试教育的高分效应,致使大多数学生阅读面非常狭窄,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学巨制,例如我们的四大名著,学生几乎没看过,有的看了也看不懂,更别说欣赏了。即使偶尔读一点文学作品,通常也只侧重于文学作品中故事、情感的表象感受。
(二)中职学校的审美教育严重缺失
中职学校大多重视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直觉,缺乏以文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理性的指导。目前很多学校几乎没有开设文学欣赏课,多数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技能的提升上,平时很少接触文学作品,缺乏积累,从而导致文学审美接受能力不足,这样很不利于其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中职学校文学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文学欣赏并非是人人都能涉足的“低门槛”技艺,而是需要比较专业的文艺理论和方法的指导。由于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一些缺陷,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文学作品美感的基本把握,而一些语文老师也认为不适合给中职生系统讲授文学理论,致使学生在面对文学作品时,常常感到无从入手。事实上,需不需要系统传授文学理论是一回事,能不能够将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和欣赏方法有效地渗透进课堂教学环节中,则是另一回事。必要的方法论的指导也是提升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感受过于狭隘、缺乏更包容开放的审美视野
从学生角度而言,他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容易以自己有限的生命体验取代对作品本身的深层次感悟、理解,对判断对象的美丑习惯于运用自己的主观感觉去评价,他们极其有限的阅读体验,又使他们缺乏合理有效的参照系,不能够对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审美价值判断,欣赏能力也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构建中职语文文学欣赏教学的有效课堂模式
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都可以成为中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的材料,面对这些经典,我们应立足于“赏”,利用朗读法、观演法、讨论法、写作法开展教学,从而构建中职语文文学欣赏教学的有效课堂模式。
(一)朗读法:学文千法,诵读为本
中国文学中的诗歌、散文等经典篇目往往都有较强的音乐性和韵律感,在这些文本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以“发声”为主的朗读。它的表现形式比“纸上阅读”更加活泼,更能调动读书兴趣不高的中职生的参与积极性。对诗歌鉴赏,最好的鉴赏方法是“读”。例如《致橡树》这首爱情诗很多学生都没读过,更不知道其作者舒婷。但一提到爱情,学生都很敏感。这时教师可顺水推舟先范读一遍,最好是采用配乐诗朗诵,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当教师向学生讲读文本后再让学生朗读,还可分角色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总之,要读出层次,读出韵味,读出个性。
(二)观演法: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兴趣,利用角色扮演让学生进一步融入作品,以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由于学生课余时间缺乏积累,课堂内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知识渗透与拓展。例如在讲《赵氏孤儿》这部戏剧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以刺激他们学习的兴趣,换一种形式引领学生进入作品创设的情境,通过画面和声音形象直观地感知作品,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审美体验。青春期的学生很自我,表现欲强,课堂上应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格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于《雷雨》这部话剧,里面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学生可分角色扮演,在读对白的过程中进一步揣摩人物的心理,理解言外之意。这种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效、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人物,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讨论法:在自主讨论,合作探究中挖掘作品
中职阶段的文学欣赏课要高度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从而达到“奇文共欣赏”的教学目的。言为心声,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小组讨论中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对作品的看法。笔者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考虑到这篇小说主题鲜明,故事结构紧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一开始便对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四个部分进行了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情节是性格发展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每一部分的内容分析林冲的形象,尤其是在山神庙杀敌前林冲性格的核心“隐忍”。然后让大家进一步探讨作为八十万禁军的总教头,胆识过人,武艺超群的林冲为什么要这样隐忍苟安,提示学生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环境等因素考虑,教师可结合故事的写作背景和前情提要作简单介绍,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探究事物的因果联系,进而再讨论本来逆来顺受,忍辱妥协的林冲为何要“反”,从而理解林冲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和”官逼民反“的深刻主题。
(四)写作法:在习作中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作为语文的基本功之一,“写”相对“读”和“说”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在日常的文学欣赏教学中,作者发现很多教师有偏颇,他们一味强调学生基础薄弱,只要在“读”与“说”上面多下工夫即可,写可以忽略。但是,正因为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更应该通过勤写多练来提升其综合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借助已有经典的示范作用,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写作,以此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例如《我爱这土地》这首现代诗语言质朴,感情深沉。说到爱国,大家容易产生共鸣,但是时过境迁,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这种情感呢?在拓展实践环节,作者创设了一个由欣赏到创造性仿写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把现实融入进去适当加以改写,如把“嘶哑”的喉咙改成“清脆”的喉咙,学生再次品读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情感境界。对于小说《项链》的鉴赏,由于小说最后有“留白”艺术,学生可通过想象活动把内容续写完整,动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并融入已有的审美体验,进而向更高层次的审美创造活动进发。
总之,在中职阶段的文学欣赏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中职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创设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欣赏平台,以丰富文学欣赏的形式,力求将欣赏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虞小琴.中职语文文学欣赏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资源,2015.1.
[2]左晓丽.课改背景下中职文学欣赏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J].语文学刊,2013.8.
[3]高芳艳.文学欣赏教学策略之我见[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3.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