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得出,广东与东盟双边贸易基础较好,同时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因此发展潜力巨大。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广东应克服外贸发展的瓶颈,充分利用CAFTA建立的契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将经贸发展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
關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贸易;广东;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The Strategy of Guangdong’s Tradeunder the CAFTA Conditions
LI Cai-bo
(Business School,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GK2!2]
Abstract:
By analyzing trade complement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fundation of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Guangdong and the ASEAN ise fairly good that there is an enormons potential trad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Guangdong should overcome the bottlenecks of trade development, make full use of the effects of CAFTA,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peed up industrial upgrading, make the export market diversification and implement the "going out" strategy.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的启动和不断深入,广东外贸发展面临着前期开发东盟市场不够、建立CAFTA热效应的压力和出口产品结构亟待调整等方面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广东自身拥有独特的先行优势、人缘优势、经济技术优势和“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推力等因素,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广东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有着许多发展机遇。在新的形势下,广东如何利用CAFTA建设的契机,合理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实现贸易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广东与东盟贸易发展现状
广东省是东盟的近邻,由于历史、地理、民族习惯等因素,广东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有着深远的传统,可上溯到中国的汉代,迄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1975年起,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相继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投资保护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双边贸易进入了健康发展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广东与东盟的贸易发展更上一层楼,90年代双边贸易更是由于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突飞猛进。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广东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一)贸易总量分析
21世纪以来,从广东与东盟日益增长的双边贸易总量来看,其扩张呈现以下3个特征:
1.贸易总量不断扩大,广东贸易呈现逆差,绝对逆差不断扩大,相对逆差有缩小的趋势,但远远高于全国总体水平
表1显示,2000年至2007年上半年,广东与东盟的贸易总额不断扩大,按可比口径,2006年双边贸易额比2000年增长了2.2倍,达到4 414 745万美元。广东对东盟的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每年逆差绝对额不断扩大,由2000年的465 077万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 481 419万美元。逆差占双边贸易总量的比例(相对逆差)始终处于高位运行,2003年达到最高的44.88%,近两年略有下降,2007年上半年降至31.23%。与全国总体情况相比,广东与东盟间的相对逆差远远高于全国总体水平,中国与东盟的相对逆差2003年为20.97%,2006年为11.32%。
2.双边贸易增长速度较快,但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1999年至2006年,广东与东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23.73%,其中出口增长速度为23.21%,进口增长速度为24.01%。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呈现波动,最高为2000年的38.46%,最低为2001年的11.07%;出口增长最高为2000年的33.95%,最低为2001年的7.25%;进口增长最高为2000年的40.84%,最低为2005年的9.96%。1999年至2006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29.95%,其中最高为2000年的43%。广东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除2001年外,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总体水平(详见图1)。
3.与东盟贸易额占广东外贸总额的比例相对稳定,近年来有微弱下降趋势
东盟是广东的第5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量占广东省外贸总量的比重相对稳定,与全国总体水平基本持平。2000年至2007年上半年,双边进出口贸易占广东外贸比例为9%左右,近两年略有下降,最高为2003年的9.34%,最低为2000年的8.08%;出口方面,双边出口贸易占广东出口贸易总额的5%左右,最高为2007年上半年的5.32%,最低为2003年的4.77%;进口方面,双边进口贸易占广东进口贸易总额的13%左右,最高为2003年的14.68%,最低为2000年的11.78%。
(二)贸易国别构成分析
在东盟10国中,老东盟五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尼)在对广东贸易中一直占绝对份额,2000年至2006年,老东盟五国在东盟与广东贸易中所占比例均超过95%,最高为2001年的97.57%,最低为2006年的95.70%。广东与柬埔寨、缅甸、文莱、老挝之间的贸易量很小,所占比重微不足道。
从广东与东盟各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看(见表3),最大的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一直占据前三位,新加坡所占份额有所下降,由2000年的29.79%下降到2006年的25.74%,马来西亚和泰国所占比例几年来变化不大;其次是菲律宾和印尼,菲律宾与广东的贸易额在东盟国家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8.01%上升到2006年的15.28%,而印尼的份额则呈不断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4.34%下降到2006年的8.85%;越南所占份额略有上升,从2000年的2.32%上升到2006年的3.63%;柬埔寨、缅甸、文莱和老挝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几年来所占份额合计不到1%。从份额排序看,7年来顺序发生变化的是印尼和菲律宾,两者交换了位次,其他国家排序保持不变。
出口目的国方面呈现出从相对集中于新加坡到逐步分散化的趋势。表4显示,新加坡所占份额由2000年的45.67%下降到2006年的39.58%,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份额分别由2000年的12.96%、14.22%上升到2006年的17.18%、16.11%,印尼份额略有下降,菲律宾则略有上升。从前几位排序看,2000年为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越南,2006年变化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和菲律宾。
进口来源国方面,马来西亚和泰国始终占据前两位,几年来两者合计份额均超过50%;新加坡和印尼出现下降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21.93%、15.13%下降到2006年的18.85%、7.76%;菲律宾和越南则呈上升态势,分别由2000年的8.60%、0.59%上升到2006年的19.42%、1.75%。出現上述明显变化,与近年来越南经济不断向好、印尼经济不断恶化有很大的关系。前几位排序变化,2000年为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越南,2006年为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尼和越南,具体见表5。
二、广东与东盟贸易互补性分析
(一)贸易结合度指数
所谓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进口)占该国出口(进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口(出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它反映了两国在贸易方面相互依存的程度,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贸易结合度指数首先是由经济学布朗(A.J.Brown)(1947)年提出,后经过小岛清(1958)、彼得.德拉斯戴尔(Peter Drysdale)(1967、1991)、山泽逸平(1971)等人研究得到完善,并明确了其统计学和经济学上的意义。分为出口结合度指数和进口结合度指数,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在贸易上较为疏远。
根据公式(1)和公式(2),运用WTO官方网站的统计数据,计算出2000年至2006年广东省与东盟国家间贸易结合度指数,包括出口结合度指数和进口结合度指数,详见表6和表7。
计算结果表明,广东与东盟国家出口贸易结合度指数较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除了与新加坡、越南的出口贸易结合度指数超过1以外,与其余国家和东盟整体的指数均小于1。这说明广东出口贸易与东盟国家联系不够紧密,与广东自身出口能力和东盟国家进口能力不相匹配。年度变化看,2001年和2002年的出口贸易结合度指数相对较高,近几年逐步出现下降趋势。具体国家方面,与新加坡、印尼、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出口贸易结合度相对较高。
从进口贸易结合度指数看,广东与东盟主要国家的贸易结合度指数比较大,这说明广东市场与东盟国家的出口密切相关。2000年至2006年,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和东盟整体的进口贸易结合度指数均超过1,基本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其中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增长较快,新加坡出现了一定的下降,原因可能是新加坡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替代了部分对华出口。
(二)Drysdale贸易互补指数
Drysdale于1967年提出用贸易互补指数来衡量一国进口与另一国出口的兼容性。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和e分别代表进口国和出口国,M和X分别代表进口额和出口额,k代表商品类别。当i国不进口e国出口的任何一种产品时,Cie=0,当i国各进口产品比重与e国各出口产品比重完成吻合时,Cie,故Cie的值在0和1之间。
笔者对广东和东盟的贸易按照HS分类标准,并细分到两位数共97章。用上述公式计算出1997、2000、2003、2004和2005年的双边贸易互补数据(见表8)。从表可以看出,广东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指数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广东的进口和东盟的出口的指数更高,说明广东和东盟双边贸易结构还是比较兼容的。同时看到,广东出口和东盟进口的指数近年来有所下降,这与广东比较重视欧美市场、对东盟市场开发程度不够深有着很大关系。
因此,无论是用贸易结合度指数,还是用Drysdale贸易互补指数分析,都可以看到:广东与东盟日益增长的双边贸易是有着内在必然性的,即双方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等方面各有所长,并形成一定的产业分工格局,因而在贸易商品结构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
三、广东与东盟贸易竞争性分析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指标是衡量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一种分析方法。巴拉萨 (Balassa,1965)最先运用该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简单地说,国家i出口产品k的显性比较优势由该种产品占该国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
RCA=(Xki/Xi)/(Xkw/Xw)
其中:Xki表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Xi为i国总出口额。Xkw表示世界上k类商品的出口总额,Xw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RCA指数考虑了不同国家和不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侧重一国的出口业绩效。一般认为,当RCA大于2.5时,该产业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当RCA在1.5-2.5之间,该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当RCA在0.80-1.25之间时,表明该产业具有中等比较优势;RCA在0.8以下则处于比较劣势。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该专题时,产品的分类大多采用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SITC)。由于数据获得受到限制,《广东统计年鉴》编排的广东贸易数据采用的是海关协调制度分类标准(HS1996)。考虑到HS分类标准比SITC标准更加详细,在HS标准1996年版本的类章总值表中,全部商品分为21类97章(编号是1-99,77和98空缺)。这种分类较之SITC更符合产品的加工特性,各类以及同类的各章基本按加工程度从低到高排序。因此,笔者采用了HS分类标准的有关数据计算了广东省、中国以及东盟国家的RCA指数。
(二)广东与东盟出口比较优势对比分析
笔者将产品按照要素密集度进行分类。HS分类中,第1、2、3、4、5和9类归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第6、16、17和18类归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其他归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1.资源密集型产品。表9显示,6类资源密集型产品中,东盟的第3类动、植物油脂及蜡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其他5类基本具有中等比较优势。广东在这方面则是比较劣势,特别是第3类动、植物油脂及蜡和第5类矿产品,具有极强的比较劣势。资源禀赋上看,东盟国家水产品和矿产资源丰富,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在农业资源丰富,马来西亚和印尼具有较丰富的林业资源。而广东在农业、林业和矿产资源方面基础非常薄弱,渔业资源也处于比较劣势。
2.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又分为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第8、11、12、13和19类)和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品(第7、10、14、15类)。表10显示,广东在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比如皮革、纺织品及服装、玻璃陶瓷制品等,在鞋帽、玩具和家居产品方面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2005年RCA指数达到4.95和4.75;受自然资源约束,广东在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劣势,如塑料、橡胶及其制品、木浆、纸及制品、珠宝首饰、贱金属及其制品等。东盟在塑料、橡胶及制品、鞋帽制品方面具有中等比较优势,在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具有比较劣势。总体上看,广东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东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3.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表11显示,广东的机械、电器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005年RCA指数为1.91;在仪器、医疗器械、钟表及乐器方面具有中等比较优势;在化工产品、车辆、航空器、船舶和运输设备等其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东盟在电器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产品上具有中等比较优势,在其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整体上看,广东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优势强于东盟国家,在机电设备产品方面双边形成竞争关系。
四、对策与建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筑以来,广东是直接的地区受益者。广东在克服发展瓶颈,寻求发展新模式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充分利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新机遇,谋求新的发展理念,构筑新的经贸战略。
(一)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避免过分依赖欧美市场,缓解贸易摩擦,降低贸易风险
受到20年来在港资企业带动下对外开放的传统影响,广东企业向来有着重视欧美、香港市场的习惯,而且这几个市场出口利润比较高,也成为粤企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贸易冲突,从现在国际贸易发展的情况看,欧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国制造”、“广东制造”产品面临更为复杂和苛刻的外部条件,广东企业必须注重开拓新的市场,尤其是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良机,将国际贸易风险分散开来。与广西和云南相比,广东有经济优势;与以长三角为中心的东部相比,广东有地缘优势,与东盟之间的运输距离最短,并有诸多深水良港与东盟通航,运输费用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据测算,CAFTA的建立,将创造一个拥有17億消费者的经济区域,其国内生产总值约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估计为1.23万亿美元。由于广东是外向型经济比较高的地区,而且加工贸易也比较发达,关税降低将会使双方贸易市场空间和业务规模扩大,广东的加工贸易将会面临一个更大范围的要素组合。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越南、老挝、柬埔寨的廉价劳动力以及泰国、菲律宾丰富的资源。东盟作为广东进口原料和辅料的重要基地,关税的减少也会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同时,利用广东相对于东盟国家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一般贸易规模,实现贸易结构持续升级。
(二)加快产业升级,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顺应要素禀赋变化,寻求动态比较优势
广东长期依赖低成本土地和廉价劳动力发展了多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怠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和进行产业升级;现在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成本上升,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国家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不断调整,广东贸易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已迫在眉睫。广东与东盟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互补性,但同时又存在同构性。在CAFTA的构建中,广东应充分利用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迅速扩大的贸易流量,适时地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东盟在竞争中不断地寻求动态比较优势,跳出同构陷阱,寻找新的产业转移与分工模式,发展新产业,如创新服务业、物流业等,迅速实现区域内的产业升级。一方面利用我国加入世贸后服务领域开放的契机和CEPA的实施,加速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中国与东盟两个贸易通道之一的海上通道的发展契机,依托港口优势,将广东构建成为中国与东盟海上贸易通道。
(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改革开放20多年,吸引外资已经直接成为广东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资本一直是广东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利用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资本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往来更加方便,必将进一步提高东盟国家资本在广东利用外资中的比重。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认真做好规划和引导,争取在“引进来”方面取得新进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东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竞争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传统成本优势正受到不断挑战;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实力,愿意到国外市场大展宏图。东盟具有原材料、能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有与广东形成天然的地缘、人缘联系,是广东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首选之地,为企业进一步对外直接投资积累资本和经验。
近年来,广东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了起步,但力度不大,需要把握机会,抢占先机。截至2006年底,广东在东盟各国投资设立企业159家,投资总额3.26亿美元,业务涉及电子、通讯、机械设备、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广东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借鉴东盟自由贸易区业已成型的架构,加快自由贸易区技术设施、标准化和政策等方面的便利化建设步伐,减少贸易和投资的程序,加快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速度,利用东南亚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和投资空间大等优势, 将富余的资金投于东盟,迅速打进东盟市场,形成跨国投资的区位优势。
参考文献:
[1] Balassa.B, 1961.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Homewood.Ⅲ. Richard D. Irwin.
[2] Cooper, C.A. and Massell, B.F. 1965.A new look at union theory. Economic Journal 75(300),December.
[3] Suthiphand Chirathivat,2002. ASEAN-China Free Trade Trea: background,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3(2002)671-686.
[4] 黄静波.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5] 黄范章.东亚经济蓝皮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吕洪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關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贸易;广东;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The Strategy of Guangdong’s Tradeunder the CAFTA Conditions
LI Cai-bo
(Business School,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GK2!2]
Abstract:
By analyzing trade complement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fundation of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Guangdong and the ASEAN ise fairly good that there is an enormons potential trad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Guangdong should overcome the bottlenecks of trade development, make full use of the effects of CAFTA,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peed up industrial upgrading, make the export market diversification and implement the "going out" strategy.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的启动和不断深入,广东外贸发展面临着前期开发东盟市场不够、建立CAFTA热效应的压力和出口产品结构亟待调整等方面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广东自身拥有独特的先行优势、人缘优势、经济技术优势和“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推力等因素,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广东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有着许多发展机遇。在新的形势下,广东如何利用CAFTA建设的契机,合理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实现贸易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广东与东盟贸易发展现状
广东省是东盟的近邻,由于历史、地理、民族习惯等因素,广东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有着深远的传统,可上溯到中国的汉代,迄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1975年起,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相继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投资保护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双边贸易进入了健康发展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广东与东盟的贸易发展更上一层楼,90年代双边贸易更是由于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突飞猛进。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广东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一)贸易总量分析
21世纪以来,从广东与东盟日益增长的双边贸易总量来看,其扩张呈现以下3个特征:
1.贸易总量不断扩大,广东贸易呈现逆差,绝对逆差不断扩大,相对逆差有缩小的趋势,但远远高于全国总体水平
表1显示,2000年至2007年上半年,广东与东盟的贸易总额不断扩大,按可比口径,2006年双边贸易额比2000年增长了2.2倍,达到4 414 745万美元。广东对东盟的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每年逆差绝对额不断扩大,由2000年的465 077万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 481 419万美元。逆差占双边贸易总量的比例(相对逆差)始终处于高位运行,2003年达到最高的44.88%,近两年略有下降,2007年上半年降至31.23%。与全国总体情况相比,广东与东盟间的相对逆差远远高于全国总体水平,中国与东盟的相对逆差2003年为20.97%,2006年为11.32%。
2.双边贸易增长速度较快,但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1999年至2006年,广东与东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23.73%,其中出口增长速度为23.21%,进口增长速度为24.01%。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呈现波动,最高为2000年的38.46%,最低为2001年的11.07%;出口增长最高为2000年的33.95%,最低为2001年的7.25%;进口增长最高为2000年的40.84%,最低为2005年的9.96%。1999年至2006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29.95%,其中最高为2000年的43%。广东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除2001年外,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总体水平(详见图1)。
3.与东盟贸易额占广东外贸总额的比例相对稳定,近年来有微弱下降趋势
东盟是广东的第5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量占广东省外贸总量的比重相对稳定,与全国总体水平基本持平。2000年至2007年上半年,双边进出口贸易占广东外贸比例为9%左右,近两年略有下降,最高为2003年的9.34%,最低为2000年的8.08%;出口方面,双边出口贸易占广东出口贸易总额的5%左右,最高为2007年上半年的5.32%,最低为2003年的4.77%;进口方面,双边进口贸易占广东进口贸易总额的13%左右,最高为2003年的14.68%,最低为2000年的11.78%。
(二)贸易国别构成分析
在东盟10国中,老东盟五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尼)在对广东贸易中一直占绝对份额,2000年至2006年,老东盟五国在东盟与广东贸易中所占比例均超过95%,最高为2001年的97.57%,最低为2006年的95.70%。广东与柬埔寨、缅甸、文莱、老挝之间的贸易量很小,所占比重微不足道。
从广东与东盟各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看(见表3),最大的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一直占据前三位,新加坡所占份额有所下降,由2000年的29.79%下降到2006年的25.74%,马来西亚和泰国所占比例几年来变化不大;其次是菲律宾和印尼,菲律宾与广东的贸易额在东盟国家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8.01%上升到2006年的15.28%,而印尼的份额则呈不断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4.34%下降到2006年的8.85%;越南所占份额略有上升,从2000年的2.32%上升到2006年的3.63%;柬埔寨、缅甸、文莱和老挝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几年来所占份额合计不到1%。从份额排序看,7年来顺序发生变化的是印尼和菲律宾,两者交换了位次,其他国家排序保持不变。
出口目的国方面呈现出从相对集中于新加坡到逐步分散化的趋势。表4显示,新加坡所占份额由2000年的45.67%下降到2006年的39.58%,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份额分别由2000年的12.96%、14.22%上升到2006年的17.18%、16.11%,印尼份额略有下降,菲律宾则略有上升。从前几位排序看,2000年为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越南,2006年变化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和菲律宾。
进口来源国方面,马来西亚和泰国始终占据前两位,几年来两者合计份额均超过50%;新加坡和印尼出现下降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21.93%、15.13%下降到2006年的18.85%、7.76%;菲律宾和越南则呈上升态势,分别由2000年的8.60%、0.59%上升到2006年的19.42%、1.75%。出現上述明显变化,与近年来越南经济不断向好、印尼经济不断恶化有很大的关系。前几位排序变化,2000年为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越南,2006年为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尼和越南,具体见表5。
二、广东与东盟贸易互补性分析
(一)贸易结合度指数
所谓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进口)占该国出口(进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口(出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它反映了两国在贸易方面相互依存的程度,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贸易结合度指数首先是由经济学布朗(A.J.Brown)(1947)年提出,后经过小岛清(1958)、彼得.德拉斯戴尔(Peter Drysdale)(1967、1991)、山泽逸平(1971)等人研究得到完善,并明确了其统计学和经济学上的意义。分为出口结合度指数和进口结合度指数,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在贸易上较为疏远。
根据公式(1)和公式(2),运用WTO官方网站的统计数据,计算出2000年至2006年广东省与东盟国家间贸易结合度指数,包括出口结合度指数和进口结合度指数,详见表6和表7。
计算结果表明,广东与东盟国家出口贸易结合度指数较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除了与新加坡、越南的出口贸易结合度指数超过1以外,与其余国家和东盟整体的指数均小于1。这说明广东出口贸易与东盟国家联系不够紧密,与广东自身出口能力和东盟国家进口能力不相匹配。年度变化看,2001年和2002年的出口贸易结合度指数相对较高,近几年逐步出现下降趋势。具体国家方面,与新加坡、印尼、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出口贸易结合度相对较高。
从进口贸易结合度指数看,广东与东盟主要国家的贸易结合度指数比较大,这说明广东市场与东盟国家的出口密切相关。2000年至2006年,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和东盟整体的进口贸易结合度指数均超过1,基本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其中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增长较快,新加坡出现了一定的下降,原因可能是新加坡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替代了部分对华出口。
(二)Drysdale贸易互补指数
Drysdale于1967年提出用贸易互补指数来衡量一国进口与另一国出口的兼容性。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和e分别代表进口国和出口国,M和X分别代表进口额和出口额,k代表商品类别。当i国不进口e国出口的任何一种产品时,Cie=0,当i国各进口产品比重与e国各出口产品比重完成吻合时,Cie,故Cie的值在0和1之间。
笔者对广东和东盟的贸易按照HS分类标准,并细分到两位数共97章。用上述公式计算出1997、2000、2003、2004和2005年的双边贸易互补数据(见表8)。从表可以看出,广东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指数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广东的进口和东盟的出口的指数更高,说明广东和东盟双边贸易结构还是比较兼容的。同时看到,广东出口和东盟进口的指数近年来有所下降,这与广东比较重视欧美市场、对东盟市场开发程度不够深有着很大关系。
因此,无论是用贸易结合度指数,还是用Drysdale贸易互补指数分析,都可以看到:广东与东盟日益增长的双边贸易是有着内在必然性的,即双方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等方面各有所长,并形成一定的产业分工格局,因而在贸易商品结构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
三、广东与东盟贸易竞争性分析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指标是衡量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一种分析方法。巴拉萨 (Balassa,1965)最先运用该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简单地说,国家i出口产品k的显性比较优势由该种产品占该国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
RCA=(Xki/Xi)/(Xkw/Xw)
其中:Xki表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Xi为i国总出口额。Xkw表示世界上k类商品的出口总额,Xw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RCA指数考虑了不同国家和不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侧重一国的出口业绩效。一般认为,当RCA大于2.5时,该产业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当RCA在1.5-2.5之间,该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当RCA在0.80-1.25之间时,表明该产业具有中等比较优势;RCA在0.8以下则处于比较劣势。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该专题时,产品的分类大多采用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SITC)。由于数据获得受到限制,《广东统计年鉴》编排的广东贸易数据采用的是海关协调制度分类标准(HS1996)。考虑到HS分类标准比SITC标准更加详细,在HS标准1996年版本的类章总值表中,全部商品分为21类97章(编号是1-99,77和98空缺)。这种分类较之SITC更符合产品的加工特性,各类以及同类的各章基本按加工程度从低到高排序。因此,笔者采用了HS分类标准的有关数据计算了广东省、中国以及东盟国家的RCA指数。
(二)广东与东盟出口比较优势对比分析
笔者将产品按照要素密集度进行分类。HS分类中,第1、2、3、4、5和9类归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第6、16、17和18类归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其他归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1.资源密集型产品。表9显示,6类资源密集型产品中,东盟的第3类动、植物油脂及蜡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其他5类基本具有中等比较优势。广东在这方面则是比较劣势,特别是第3类动、植物油脂及蜡和第5类矿产品,具有极强的比较劣势。资源禀赋上看,东盟国家水产品和矿产资源丰富,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在农业资源丰富,马来西亚和印尼具有较丰富的林业资源。而广东在农业、林业和矿产资源方面基础非常薄弱,渔业资源也处于比较劣势。
2.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又分为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第8、11、12、13和19类)和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品(第7、10、14、15类)。表10显示,广东在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比如皮革、纺织品及服装、玻璃陶瓷制品等,在鞋帽、玩具和家居产品方面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2005年RCA指数达到4.95和4.75;受自然资源约束,广东在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劣势,如塑料、橡胶及其制品、木浆、纸及制品、珠宝首饰、贱金属及其制品等。东盟在塑料、橡胶及制品、鞋帽制品方面具有中等比较优势,在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具有比较劣势。总体上看,广东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东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3.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表11显示,广东的机械、电器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005年RCA指数为1.91;在仪器、医疗器械、钟表及乐器方面具有中等比较优势;在化工产品、车辆、航空器、船舶和运输设备等其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东盟在电器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产品上具有中等比较优势,在其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整体上看,广东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优势强于东盟国家,在机电设备产品方面双边形成竞争关系。
四、对策与建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筑以来,广东是直接的地区受益者。广东在克服发展瓶颈,寻求发展新模式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充分利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新机遇,谋求新的发展理念,构筑新的经贸战略。
(一)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避免过分依赖欧美市场,缓解贸易摩擦,降低贸易风险
受到20年来在港资企业带动下对外开放的传统影响,广东企业向来有着重视欧美、香港市场的习惯,而且这几个市场出口利润比较高,也成为粤企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贸易冲突,从现在国际贸易发展的情况看,欧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国制造”、“广东制造”产品面临更为复杂和苛刻的外部条件,广东企业必须注重开拓新的市场,尤其是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良机,将国际贸易风险分散开来。与广西和云南相比,广东有经济优势;与以长三角为中心的东部相比,广东有地缘优势,与东盟之间的运输距离最短,并有诸多深水良港与东盟通航,运输费用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据测算,CAFTA的建立,将创造一个拥有17億消费者的经济区域,其国内生产总值约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估计为1.23万亿美元。由于广东是外向型经济比较高的地区,而且加工贸易也比较发达,关税降低将会使双方贸易市场空间和业务规模扩大,广东的加工贸易将会面临一个更大范围的要素组合。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越南、老挝、柬埔寨的廉价劳动力以及泰国、菲律宾丰富的资源。东盟作为广东进口原料和辅料的重要基地,关税的减少也会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同时,利用广东相对于东盟国家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一般贸易规模,实现贸易结构持续升级。
(二)加快产业升级,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顺应要素禀赋变化,寻求动态比较优势
广东长期依赖低成本土地和廉价劳动力发展了多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怠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和进行产业升级;现在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成本上升,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国家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不断调整,广东贸易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已迫在眉睫。广东与东盟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互补性,但同时又存在同构性。在CAFTA的构建中,广东应充分利用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迅速扩大的贸易流量,适时地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东盟在竞争中不断地寻求动态比较优势,跳出同构陷阱,寻找新的产业转移与分工模式,发展新产业,如创新服务业、物流业等,迅速实现区域内的产业升级。一方面利用我国加入世贸后服务领域开放的契机和CEPA的实施,加速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中国与东盟两个贸易通道之一的海上通道的发展契机,依托港口优势,将广东构建成为中国与东盟海上贸易通道。
(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改革开放20多年,吸引外资已经直接成为广东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资本一直是广东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利用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资本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往来更加方便,必将进一步提高东盟国家资本在广东利用外资中的比重。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认真做好规划和引导,争取在“引进来”方面取得新进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东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竞争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传统成本优势正受到不断挑战;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实力,愿意到国外市场大展宏图。东盟具有原材料、能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有与广东形成天然的地缘、人缘联系,是广东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首选之地,为企业进一步对外直接投资积累资本和经验。
近年来,广东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了起步,但力度不大,需要把握机会,抢占先机。截至2006年底,广东在东盟各国投资设立企业159家,投资总额3.26亿美元,业务涉及电子、通讯、机械设备、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广东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借鉴东盟自由贸易区业已成型的架构,加快自由贸易区技术设施、标准化和政策等方面的便利化建设步伐,减少贸易和投资的程序,加快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速度,利用东南亚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和投资空间大等优势, 将富余的资金投于东盟,迅速打进东盟市场,形成跨国投资的区位优势。
参考文献:
[1] Balassa.B, 1961.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Homewood.Ⅲ. Richard D. Irwin.
[2] Cooper, C.A. and Massell, B.F. 1965.A new look at union theory. Economic Journal 75(300),December.
[3] Suthiphand Chirathivat,2002. ASEAN-China Free Trade Trea: background,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3(2002)671-686.
[4] 黄静波.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5] 黄范章.东亚经济蓝皮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吕洪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