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诱发本病的高危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0例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资料、高危因素、病原菌及其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40%;革兰阳性菌占22.5%;真菌占37.5%。药敏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高,真菌对氟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均敏感。早产、低体质量、留置PICC、气管插管及长疗程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为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加强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减少院内感染败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710-01
新生儿败血症指在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中,繁殖并产生毒素所造成新生儿的全身性感染,甚至还可能在体内产生迁移病灶,其发生率在活产婴儿中所占比例约1‰~10‰,在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一旦新生儿出现院内感染败血症,很可能危及生命。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如果处理不好随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给医院带来不良影响。为了探讨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特点,进一步为院内感染的防治手段提供参考,对收治的10例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和病原菌培养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例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患儿。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确诊标准[1]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以下3项:①临床出现体温改变、黄疸、反应迟钝、拒乳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改变(>20×109/L或<5×109/L);或者CRP增高(≥3.0 μg/ml);或者杆状核细胞比值升高(≥0.2)等非特异性感染指标改变临床考虑败血症;②产科的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获得的感染或新生儿在入院48 h后发生的感染,则考虑院内感染;③血液培养出致病菌,或连续2次培养均培养出同一条件致病菌,确诊新生儿败血症。
1.2 血培养及药敏试验方法:严格无菌操作,取静脉血2 ml接种于专用培养基中,送检验科进行细菌培养。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10例患儿中男6例,女4例;早產儿8例,足月儿2例;低出生体质量儿6例,正常体质量儿4例;患儿的基础疾病包括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 3例,重度窒息复苏后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
2.2 败血症发生情况: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占同期住院患儿的1.19%(10/838),占新生儿败血症的18.87%(10/53)。患儿发生败血症的时间为入院后5~40 d,平均(15.1±9.1)d。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表现为拒乳、体重减轻或不增、反应迟钝、发热、黄疸及消化系统症状等。
2.3 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0例患儿中真菌感染3例,细菌感染5例,有2例为混合感染,共培养出细菌8株,革兰阴性(G-)菌6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株,臭鼻克雷伯菌1株;革兰阳性(G+)菌2株,其中肠球菌2株;真菌2株。4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复方新诺明均敏感,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敏感率分别为84.2%、75.3%和92.4%,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氨苄青霉素等高度耐药。真菌药敏结果显示2株真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敏感,未发现耐药株。
2.4 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分析患儿的胎龄、性别、出生时的体质量、气管插管、留置PICC(中心静脉导管)与院内感染败血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留置PICC、气管插管等是导致院内感染败血症的高危因素。见表2。
2.5 转归: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细菌感染使用敏感抗菌素,真菌感染使用氟康唑足量足疗程治疗后,血培养转阴7例(70%),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并营养支持治疗等,除1例家长要求放弃治疗外,治愈7例,好转2例。
3 讨论
新生儿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因其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均未成熟,皮肤、黏膜娇嫩,易被擦伤,对病原菌高度易感。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早产儿住院时间较长,因进行胃肠外营养和各种有创诊治手段的不断开展,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以院内感染败血症最为严重。有文献报道,基因芯片杂交技术或PCR技术在检测临床标本中的应用能快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比血培养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能明确病原菌,但还未得到推广。国内外文献报道,该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近年来随着多种侵袭性操作技术的开展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高危患儿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的机率增高,特别是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升高[2]。本研究显示,院内感染败血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及真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念珠菌为主要的病原菌。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示对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尚敏感,但因复方新诺明对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大,因此可考虑用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真菌对氟康唑等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均敏感,故可予氟康唑进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故应对高危患儿实施预防用药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这样能降低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经分析结果显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气管插管、留置PICC是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院内感染与同期住院患儿相比,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住院费用明显增多。本研究显示经过加强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有效的治疗,治愈和好转率达到90%。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2] 王 粉,王晓冰.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23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516.
【关键词】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710-01
新生儿败血症指在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中,繁殖并产生毒素所造成新生儿的全身性感染,甚至还可能在体内产生迁移病灶,其发生率在活产婴儿中所占比例约1‰~10‰,在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一旦新生儿出现院内感染败血症,很可能危及生命。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如果处理不好随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给医院带来不良影响。为了探讨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特点,进一步为院内感染的防治手段提供参考,对收治的10例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和病原菌培养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例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患儿。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确诊标准[1]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以下3项:①临床出现体温改变、黄疸、反应迟钝、拒乳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改变(>20×109/L或<5×109/L);或者CRP增高(≥3.0 μg/ml);或者杆状核细胞比值升高(≥0.2)等非特异性感染指标改变临床考虑败血症;②产科的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获得的感染或新生儿在入院48 h后发生的感染,则考虑院内感染;③血液培养出致病菌,或连续2次培养均培养出同一条件致病菌,确诊新生儿败血症。
1.2 血培养及药敏试验方法:严格无菌操作,取静脉血2 ml接种于专用培养基中,送检验科进行细菌培养。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10例患儿中男6例,女4例;早產儿8例,足月儿2例;低出生体质量儿6例,正常体质量儿4例;患儿的基础疾病包括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 3例,重度窒息复苏后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
2.2 败血症发生情况: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占同期住院患儿的1.19%(10/838),占新生儿败血症的18.87%(10/53)。患儿发生败血症的时间为入院后5~40 d,平均(15.1±9.1)d。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表现为拒乳、体重减轻或不增、反应迟钝、发热、黄疸及消化系统症状等。
2.3 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0例患儿中真菌感染3例,细菌感染5例,有2例为混合感染,共培养出细菌8株,革兰阴性(G-)菌6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株,臭鼻克雷伯菌1株;革兰阳性(G+)菌2株,其中肠球菌2株;真菌2株。4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复方新诺明均敏感,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敏感率分别为84.2%、75.3%和92.4%,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氨苄青霉素等高度耐药。真菌药敏结果显示2株真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敏感,未发现耐药株。
2.4 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分析患儿的胎龄、性别、出生时的体质量、气管插管、留置PICC(中心静脉导管)与院内感染败血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留置PICC、气管插管等是导致院内感染败血症的高危因素。见表2。
2.5 转归: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细菌感染使用敏感抗菌素,真菌感染使用氟康唑足量足疗程治疗后,血培养转阴7例(70%),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并营养支持治疗等,除1例家长要求放弃治疗外,治愈7例,好转2例。
3 讨论
新生儿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因其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均未成熟,皮肤、黏膜娇嫩,易被擦伤,对病原菌高度易感。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早产儿住院时间较长,因进行胃肠外营养和各种有创诊治手段的不断开展,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以院内感染败血症最为严重。有文献报道,基因芯片杂交技术或PCR技术在检测临床标本中的应用能快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比血培养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能明确病原菌,但还未得到推广。国内外文献报道,该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近年来随着多种侵袭性操作技术的开展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高危患儿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的机率增高,特别是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升高[2]。本研究显示,院内感染败血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及真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念珠菌为主要的病原菌。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示对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尚敏感,但因复方新诺明对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大,因此可考虑用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真菌对氟康唑等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均敏感,故可予氟康唑进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故应对高危患儿实施预防用药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这样能降低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经分析结果显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气管插管、留置PICC是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院内感染与同期住院患儿相比,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住院费用明显增多。本研究显示经过加强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有效的治疗,治愈和好转率达到90%。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2] 王 粉,王晓冰.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23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