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小数教育的不断革新,素质教育逐渐纳入小学教育中。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课程,因此,数学的学习也非常重要。然而数学学习的第一步就是预习,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让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本文的通过结合三个教学案例来分析和研究小学数学的有效预习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有效预习;小学;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模式的革新,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已逐渐成为教学的首要工作。它是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理解的有效策略,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才能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才能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一来,在老师授课的时候才能跟得上老师的思维步伐。然而,现如今预习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寻找一个有效预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一、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开展分层预习
开设课前预习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是为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增进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老师的以往课前预习策略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此,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开展分层预习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好的要求课本的全面预习,学习中等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学习差的学生进行基础性的预习。这样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更有利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转化关系时,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分层预习,并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学习好的学生要求预习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种图形的本质区别以及两种图形的基本概念,中等的学生要求预习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不同,对于差的学生要求预习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即可。那么通过这种分层预习策略,学生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自己在预习的时候也有相应的预习方向。与此同时,老师还要告诉学生预习时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对预习情况有个把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最大化的预习,保证所有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所提升。
二、注重预习方法
小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时要先通读教材,了解本章要学习什么知识。同时要学会分类标记,对于教材中已经明白的、不了解的和有疑点的知识采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注。在通读教材之后,试着进行精读,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理解教材中出现的概念及列出的例题。比如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学生不仅可以从概念上认识书中的梯形,而且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出原型,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身边具体的形态。小学生可以利用手工制作,进行图形拼接,认识梯形的拼接图形,哪些图形可以拼接,梯形又能剪裁成哪种图形,面积计算时如何找到上底下底和高,通过手工操作可以快速而直观地学习本节的课程,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预习效果。
预习时要避免知识的单一,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预习中可以进行对比或者引申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便是如此,预习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节,需要复习之前三角形的知识,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减少本节课的预习难度。同时教师要重视预习内容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合理布置预习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任务,以防加大学生的预习难度。预习中同样会涉及课本外的知识,预习只是教学中的辅助,不是教学的任务,能够课上讲解的简单的容易理解的涉外知识就不用花费太多时间。教师要控制课外知识的范围和难度,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布置预习任务,不能影响正常知识的学习。
三、把握课外学习程度,针对性地预习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能理解数学中的知识点。因此,在开展课前预习的过程前,老师应引导学生收集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外辅导资料。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也要注意收集的辅导资料应与教学内容相符合,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预习效果。所以老师在为学生选择课外辅导资料时应偏向于有助于学生思维提升的课外辅导资料。因此,课外学习的引入有弊有利,学习程度难了会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学习程度小了又会起不到实际的预习效果。所以老师要把握课外学习的难易程度,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范围,提升课前预习的效率。
四、切实检测预习质量,保证预习质量
面对以往预习情况的不客观,主要原因是老师只开展了课前预习,却没实际关注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导致课前预习成了“走过场”。对此,学生预习质量的提高,需要老师不断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从中发现有哪些不足,进而相应地调整预习策略。老师只有通过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也能发现学生哪些知识点理解得不透彻,进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教学,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老师需要切实检测预习质量,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同时相互交流预习心得,分享自己对知识的见解,不仅保证了學生的预习质量,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做到切实检测预习质量,首先老师在教学过程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提问,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知识的见解,与老师在课堂上随堂相互交流,交流中发现学生的薄弱点,这样老师也能“对症下药”。例如,在学习到圆锥表面积这一章节时,通过课前的预习后,老师可以直接随堂提问:圆锥图形展开以后由哪些图形组成?在通过学生回答上问题后再继续提问:这些组成圆锥图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这样通过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带着问题听讲。
总的来说,预习策略的提出可以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预习过程中,老师要把握预习策略的方法得当,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切实检测预习质量。这样一来,课前预习才能高效率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娄前伟.小学生数学自主预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2017(07):221.
[2]黄素琴.浅析有效预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16):51.
[3]张萍,温建红.预习先行组织者——数学预习的一个新视角[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9):5-7.
关键词:有效预习;小学;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模式的革新,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已逐渐成为教学的首要工作。它是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理解的有效策略,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才能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才能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一来,在老师授课的时候才能跟得上老师的思维步伐。然而,现如今预习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寻找一个有效预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一、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开展分层预习
开设课前预习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是为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增进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老师的以往课前预习策略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此,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开展分层预习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好的要求课本的全面预习,学习中等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学习差的学生进行基础性的预习。这样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更有利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转化关系时,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分层预习,并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学习好的学生要求预习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种图形的本质区别以及两种图形的基本概念,中等的学生要求预习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不同,对于差的学生要求预习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即可。那么通过这种分层预习策略,学生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自己在预习的时候也有相应的预习方向。与此同时,老师还要告诉学生预习时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对预习情况有个把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最大化的预习,保证所有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所提升。
二、注重预习方法
小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时要先通读教材,了解本章要学习什么知识。同时要学会分类标记,对于教材中已经明白的、不了解的和有疑点的知识采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注。在通读教材之后,试着进行精读,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理解教材中出现的概念及列出的例题。比如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学生不仅可以从概念上认识书中的梯形,而且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出原型,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身边具体的形态。小学生可以利用手工制作,进行图形拼接,认识梯形的拼接图形,哪些图形可以拼接,梯形又能剪裁成哪种图形,面积计算时如何找到上底下底和高,通过手工操作可以快速而直观地学习本节的课程,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预习效果。
预习时要避免知识的单一,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预习中可以进行对比或者引申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便是如此,预习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节,需要复习之前三角形的知识,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减少本节课的预习难度。同时教师要重视预习内容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合理布置预习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任务,以防加大学生的预习难度。预习中同样会涉及课本外的知识,预习只是教学中的辅助,不是教学的任务,能够课上讲解的简单的容易理解的涉外知识就不用花费太多时间。教师要控制课外知识的范围和难度,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布置预习任务,不能影响正常知识的学习。
三、把握课外学习程度,针对性地预习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能理解数学中的知识点。因此,在开展课前预习的过程前,老师应引导学生收集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外辅导资料。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也要注意收集的辅导资料应与教学内容相符合,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预习效果。所以老师在为学生选择课外辅导资料时应偏向于有助于学生思维提升的课外辅导资料。因此,课外学习的引入有弊有利,学习程度难了会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学习程度小了又会起不到实际的预习效果。所以老师要把握课外学习的难易程度,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范围,提升课前预习的效率。
四、切实检测预习质量,保证预习质量
面对以往预习情况的不客观,主要原因是老师只开展了课前预习,却没实际关注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导致课前预习成了“走过场”。对此,学生预习质量的提高,需要老师不断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从中发现有哪些不足,进而相应地调整预习策略。老师只有通过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也能发现学生哪些知识点理解得不透彻,进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教学,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老师需要切实检测预习质量,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同时相互交流预习心得,分享自己对知识的见解,不仅保证了學生的预习质量,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做到切实检测预习质量,首先老师在教学过程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提问,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知识的见解,与老师在课堂上随堂相互交流,交流中发现学生的薄弱点,这样老师也能“对症下药”。例如,在学习到圆锥表面积这一章节时,通过课前的预习后,老师可以直接随堂提问:圆锥图形展开以后由哪些图形组成?在通过学生回答上问题后再继续提问:这些组成圆锥图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这样通过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带着问题听讲。
总的来说,预习策略的提出可以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预习过程中,老师要把握预习策略的方法得当,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切实检测预习质量。这样一来,课前预习才能高效率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娄前伟.小学生数学自主预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2017(07):221.
[2]黄素琴.浅析有效预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16):51.
[3]张萍,温建红.预习先行组织者——数学预习的一个新视角[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