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受升学观念的影响,导致在小学教育阶段,社会、学校、家庭更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但是在知识应用及实践劳动中会相对欠缺。新课标下,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增加了“综合与实践”的部分,对其教学内涵及意义做出了明确规定。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與社会生活,对知识加以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展开小学生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应当成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教学也要展开相对应的变革措施,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展开劳动教育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劳动与数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劳动从本质上而言,是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活动,数学的产生与发展与劳动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来说,当前数学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相关的内容,将劳动教育融入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既能满足劳动教育的要求,也能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将形成社会主义社会所需的各项优良品德,可谓是一举多得。本文就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展开探讨,首先基于教材展开相关分析,之后就融合路径进行深入探讨[1]。
一、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藏的劳动教育因子
(一)日常生活劳动
“日常生活劳动”是教材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处理后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参与到家庭、集体劳动中,通过主动维护自己生活的环境,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简单的手工制作,形成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分类与整理”这部分内容中,课后题(P32题8)中所涉及到的“整理一下自己的书包”与“你是怎么整理的”两个问题就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学生步入到小学后,书包就成为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本单元的编排,就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行指导。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书包都是由家长整理的,但是该实践活动内容,旨在提升学生的自立意识,强调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从而产生自主参与日常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意识。
(二)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是人类进化发展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主要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各行各业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生产劳动的情境比比皆是。比如各种农业生产劳动、工人搬运货物等,这些内容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来劳动者的工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自我感知,体会劳动创造价值、工作的伟大,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和社会意义,需要尊重劳动者的付出[2]。
比如二年级下册教材中,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中(P19例6),主题图是包子制作的场景:桌上有6屉包子,每一个有4个包子,借此引出了乘除法的相关问题。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包子的制作过程,有意识的将“光盘”的重要性渗透其中,让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数学教师依托于教材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明白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体会劳动的重要性,进一步焕发学生节俭与环保等优良品德。
(三)公益性劳动
公益性劳动也被称之为服务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也有体现,主要集中在呵护动植物、关爱生命、热爱自然、为他人服务等方面。比如一年级下册“练习十五”(P66题9)中是有关于垃圾分类“回收旧电池”的,在当前全社会推广垃圾分类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爱护环境,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二、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挖掘数学文化,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中,对劳动类型主要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及服务性劳动。小学数学教材中,富藏着这些因素,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例,小学一年级教材中,有喂鸡、班级大扫除等内容,而在二年级,则会涉及到整理书包、擦桌椅等内容,之后的每个年级段,也都根据学生的年龄成长及认知发展,安排了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日常生活劳动案例。除此之外,生产劳动与公益性劳动也是小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三年级中涉及到的护士打针、果农摘水果、面包店师傅烤面包等都属于生产劳动,四年级涉及到的组建环保小组、学生植树等也属于公益性劳动范畴[3]。
可以说,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且这些元素依据学生成长发展,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日常生活劳动占比最大,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观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要充分的挖掘数学知识中蕴藏的劳动教育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体系。
(二)在教学应用中,提升学生劳动能力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步从知识层面上升到应用实践中,这也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支点。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并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比如在四年级数学广角“优化”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本课所涉及到的知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以做饭为例,教师可以将从买菜到最终做好的过程列举出来:买菜过程“需购买()种蔬菜;蔬菜单价为()元;买菜总共花费()元”;做饭过程“买菜花费()分钟;摘菜花费()分钟;洗菜花费()分钟;做饭花费()分钟;”之后提问学生问题,以上家务完成最短需花费多少时间?你有什么好办法?请你开动脑筋,提出两个数学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感受到统筹思想在生活中的运用可以提高生活效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完成调查,通过父母陪伴下完成一顿饭,学生将了解到做家务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借此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之后渗透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既加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对学生未来发展有较大帮助。
总结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因子,在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体验,也是劳动来源于生活的最好阐述。但是的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中,也要注意分寸与度,切不可舍本逐末,将劳动教育变为主要内容而忽视了数学教学。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根据内容展开精心的课程设计,使数学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发挥教学优势。
参考文献
[1]高清潮. 小学劳动教育和特色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措施探究[J]. 考试周刊, 2020,23(73):45-46.
[2]许桂花.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性探究[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12(6):53-54.
[3]戚熠光. 小学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实例研究[J]. 家长, 2020, 1000(003):36-36.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教学也要展开相对应的变革措施,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展开劳动教育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劳动与数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劳动从本质上而言,是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活动,数学的产生与发展与劳动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来说,当前数学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相关的内容,将劳动教育融入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既能满足劳动教育的要求,也能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将形成社会主义社会所需的各项优良品德,可谓是一举多得。本文就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展开探讨,首先基于教材展开相关分析,之后就融合路径进行深入探讨[1]。
一、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藏的劳动教育因子
(一)日常生活劳动
“日常生活劳动”是教材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处理后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参与到家庭、集体劳动中,通过主动维护自己生活的环境,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简单的手工制作,形成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分类与整理”这部分内容中,课后题(P32题8)中所涉及到的“整理一下自己的书包”与“你是怎么整理的”两个问题就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学生步入到小学后,书包就成为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本单元的编排,就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行指导。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书包都是由家长整理的,但是该实践活动内容,旨在提升学生的自立意识,强调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从而产生自主参与日常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意识。
(二)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是人类进化发展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主要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各行各业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生产劳动的情境比比皆是。比如各种农业生产劳动、工人搬运货物等,这些内容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来劳动者的工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自我感知,体会劳动创造价值、工作的伟大,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和社会意义,需要尊重劳动者的付出[2]。
比如二年级下册教材中,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中(P19例6),主题图是包子制作的场景:桌上有6屉包子,每一个有4个包子,借此引出了乘除法的相关问题。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包子的制作过程,有意识的将“光盘”的重要性渗透其中,让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数学教师依托于教材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明白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体会劳动的重要性,进一步焕发学生节俭与环保等优良品德。
(三)公益性劳动
公益性劳动也被称之为服务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也有体现,主要集中在呵护动植物、关爱生命、热爱自然、为他人服务等方面。比如一年级下册“练习十五”(P66题9)中是有关于垃圾分类“回收旧电池”的,在当前全社会推广垃圾分类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爱护环境,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二、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挖掘数学文化,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中,对劳动类型主要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及服务性劳动。小学数学教材中,富藏着这些因素,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例,小学一年级教材中,有喂鸡、班级大扫除等内容,而在二年级,则会涉及到整理书包、擦桌椅等内容,之后的每个年级段,也都根据学生的年龄成长及认知发展,安排了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日常生活劳动案例。除此之外,生产劳动与公益性劳动也是小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三年级中涉及到的护士打针、果农摘水果、面包店师傅烤面包等都属于生产劳动,四年级涉及到的组建环保小组、学生植树等也属于公益性劳动范畴[3]。
可以说,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且这些元素依据学生成长发展,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日常生活劳动占比最大,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观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要充分的挖掘数学知识中蕴藏的劳动教育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体系。
(二)在教学应用中,提升学生劳动能力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步从知识层面上升到应用实践中,这也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支点。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并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比如在四年级数学广角“优化”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本课所涉及到的知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以做饭为例,教师可以将从买菜到最终做好的过程列举出来:买菜过程“需购买()种蔬菜;蔬菜单价为()元;买菜总共花费()元”;做饭过程“买菜花费()分钟;摘菜花费()分钟;洗菜花费()分钟;做饭花费()分钟;”之后提问学生问题,以上家务完成最短需花费多少时间?你有什么好办法?请你开动脑筋,提出两个数学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感受到统筹思想在生活中的运用可以提高生活效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完成调查,通过父母陪伴下完成一顿饭,学生将了解到做家务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借此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之后渗透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既加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对学生未来发展有较大帮助。
总结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因子,在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体验,也是劳动来源于生活的最好阐述。但是的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中,也要注意分寸与度,切不可舍本逐末,将劳动教育变为主要内容而忽视了数学教学。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根据内容展开精心的课程设计,使数学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发挥教学优势。
参考文献
[1]高清潮. 小学劳动教育和特色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措施探究[J]. 考试周刊, 2020,23(73):45-46.
[2]许桂花.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性探究[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12(6):53-54.
[3]戚熠光. 小学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实例研究[J]. 家长, 2020, 1000(003):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