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丙奇,
上海,
教育工作者
韩亚航空客机失事,让海外游学夏令营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舆论普遍批评,公益性的夏令营变味为商业活动,海外游学夏令营乱象纷呈。
其实,海外游学夏令营的乱象,根源就在于对其定位很模糊,究竟是公益,还是商业,大家莫衷一是。这导致其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而受教育者(消费者)对其也不明就里。
夏令营应根据其组织机构的不同,分为公益性质的夏令营和商业性质的夏令营。有关部门应根据组织机构的不同,对夏令营活动进行分类管理,而受教育者和消费者在选择时,也要根据不同的性质做评判。
由学校出面组织的夏令营活动,从本质上说,属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应该属于公益范畴,其收费应该实行按成本收费,即不能从中获得利润。对于这类夏令营活动,监管部门为学校的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了解学校的活动安排、收费标准和安全保障。而在制定收费标准时,需要召开家长听证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向家长公示收支的明晰情况。
由中介机构(包括教育培训机构、出国留学中介)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则属于商业活动,应该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在选择这类夏令营时,应了解收费情况、活动组织情况,签订有关合同。如果定价过高,消费者完全可以不选择;另外,如果活动组织方,虚假宣传,或者在实施过程中,不提供事先承诺的服务,消费者完全可以投诉,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舆论纷纷指责现在的海外夏令营是“天价”夏令营。这需要根据活动组织者的性质来分析判断。如果活动的组织者是学校,那么,“天价”夏令营,有违公益属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追究学校乱收费的责任,包括是否存在强制学生参加夏令营的行为,是否就夏令营的收费听取过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并将收费标准报批等等,司法机关也有必要介入调查其中可能出现的贪腐行为。
如果是校方出面召集,却实质是由中介机构(或旅游公司)运作,这就是打着公益的旗号,行商业之实。这是目前夏令营出问题最多的运作模式。一方面,由于学校、老师实际上拥有对家长的影响力,可以为夏令营招募到营员,这带有利用职务之便为商业机构谋取利益的色彩;另一方面,中介机构与学校、老师间,可能存在利益输送,包括给学校提供几个免费的出国旅游名额,或者一定的回扣。按照我国《刑法》,这类行为是触犯刑法的,当以商业贿赂问罪。但现实中,这类夏令营活动以学校与中介合作的方式出现,既有公益色彩,又是商业活动,因此,教育部门可以监管、工商部门亦可监管,实际上往往是两者都不管。
如果是中介机构组织的夏令营,这就完全是商业活动了——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属于营利性的民办教育,实行工商注册、工商监管,其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就是教育商品——对于这些机构的定价,主要靠市场调节(由于不属于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教育培训收费不在政府制定指导价格或限价范畴之类)。换言之,如果这些机构开出的价格很高,属于“天价”,消费者完全可以不选择。当没有消费者选择时,这一商业项目自然也就难以生存。从媒体的报道看,之所以一些中介组织的游学夏令营被认为是“天价”,主要在于其收取的是游学的费用,但却没有提供游学的服务,游而不学。这是典型的商业欺诈,侵犯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完全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
概而言之,对于学校和中介合作的夏令营模式,有必要理清:要么回归学校组织,要么变为商业活动,不能处于公益和商业的灰色地带。从让更多的学生能获得夏令营机会看,应大力倡导公益的夏令营活动,而不是把这类活动都交给商业机构。
而受教育者和社會舆论,也应该从公益和商业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夏令营的问题。公益的归公益,商业的归商业。如果“天价”夏令营发生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这是教育乱收费,要追究校方的责任;而如果发生在中介机构组织的活动中,这主要靠消费者的理性和维权意识加以规范。作为市场经营活动,如果消费者不理性,盲目,就可能导致市场不规范,侵权事件频发。相对而言,目前由中介机构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更多,对于这类夏令营的收费、活动安排、安全保障,更需要消费者睁大双眼,要用消费者的成熟和理性,淘汰那些价高质低的游学活动项目,让游学市场规范有序。
上海,
教育工作者
韩亚航空客机失事,让海外游学夏令营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舆论普遍批评,公益性的夏令营变味为商业活动,海外游学夏令营乱象纷呈。
其实,海外游学夏令营的乱象,根源就在于对其定位很模糊,究竟是公益,还是商业,大家莫衷一是。这导致其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而受教育者(消费者)对其也不明就里。
夏令营应根据其组织机构的不同,分为公益性质的夏令营和商业性质的夏令营。有关部门应根据组织机构的不同,对夏令营活动进行分类管理,而受教育者和消费者在选择时,也要根据不同的性质做评判。
由学校出面组织的夏令营活动,从本质上说,属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应该属于公益范畴,其收费应该实行按成本收费,即不能从中获得利润。对于这类夏令营活动,监管部门为学校的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了解学校的活动安排、收费标准和安全保障。而在制定收费标准时,需要召开家长听证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向家长公示收支的明晰情况。
由中介机构(包括教育培训机构、出国留学中介)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则属于商业活动,应该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在选择这类夏令营时,应了解收费情况、活动组织情况,签订有关合同。如果定价过高,消费者完全可以不选择;另外,如果活动组织方,虚假宣传,或者在实施过程中,不提供事先承诺的服务,消费者完全可以投诉,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舆论纷纷指责现在的海外夏令营是“天价”夏令营。这需要根据活动组织者的性质来分析判断。如果活动的组织者是学校,那么,“天价”夏令营,有违公益属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追究学校乱收费的责任,包括是否存在强制学生参加夏令营的行为,是否就夏令营的收费听取过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并将收费标准报批等等,司法机关也有必要介入调查其中可能出现的贪腐行为。
如果是校方出面召集,却实质是由中介机构(或旅游公司)运作,这就是打着公益的旗号,行商业之实。这是目前夏令营出问题最多的运作模式。一方面,由于学校、老师实际上拥有对家长的影响力,可以为夏令营招募到营员,这带有利用职务之便为商业机构谋取利益的色彩;另一方面,中介机构与学校、老师间,可能存在利益输送,包括给学校提供几个免费的出国旅游名额,或者一定的回扣。按照我国《刑法》,这类行为是触犯刑法的,当以商业贿赂问罪。但现实中,这类夏令营活动以学校与中介合作的方式出现,既有公益色彩,又是商业活动,因此,教育部门可以监管、工商部门亦可监管,实际上往往是两者都不管。
如果是中介机构组织的夏令营,这就完全是商业活动了——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属于营利性的民办教育,实行工商注册、工商监管,其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就是教育商品——对于这些机构的定价,主要靠市场调节(由于不属于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教育培训收费不在政府制定指导价格或限价范畴之类)。换言之,如果这些机构开出的价格很高,属于“天价”,消费者完全可以不选择。当没有消费者选择时,这一商业项目自然也就难以生存。从媒体的报道看,之所以一些中介组织的游学夏令营被认为是“天价”,主要在于其收取的是游学的费用,但却没有提供游学的服务,游而不学。这是典型的商业欺诈,侵犯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完全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
概而言之,对于学校和中介合作的夏令营模式,有必要理清:要么回归学校组织,要么变为商业活动,不能处于公益和商业的灰色地带。从让更多的学生能获得夏令营机会看,应大力倡导公益的夏令营活动,而不是把这类活动都交给商业机构。
而受教育者和社會舆论,也应该从公益和商业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夏令营的问题。公益的归公益,商业的归商业。如果“天价”夏令营发生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这是教育乱收费,要追究校方的责任;而如果发生在中介机构组织的活动中,这主要靠消费者的理性和维权意识加以规范。作为市场经营活动,如果消费者不理性,盲目,就可能导致市场不规范,侵权事件频发。相对而言,目前由中介机构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更多,对于这类夏令营的收费、活动安排、安全保障,更需要消费者睁大双眼,要用消费者的成熟和理性,淘汰那些价高质低的游学活动项目,让游学市场规范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