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且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小学语文教师要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的技巧,制定朗读目标,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能力 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0.157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確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升学生朗读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情感表达让学生进入意境。
一、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为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着手如下措施:
1.教师范读。在学生读得不理想、不到位时,教师必须范读。老师纠正学生朗读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语病,讲解,分析表达情感的方式,之后老师很认真的朗读,并提倡学生反复模仿,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在正确引导下,改变学生原有的朗读习惯,使学生在断句,节奏感情表达上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加强学生对朗读作用的认识。学生在理解文章方面,朗读比默读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言语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已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仅有教师的范读还不够,课堂上,老师在范读的同时告诉学生读书要词跟词连读,长句子中间要停顿,标点停顿时间有长短,轻声要读得轻、短,表达感情要抑扬顿挫等等,教给他们一些朗读技巧,就能使他们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从而达到有感情的朗读的目标。
4.注重讲读结合,提升朗读效果。在教学中,教者要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了解文章背景,理解作者情感,然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5.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使学生有成功感。在教学中,我常采用画表得星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得相应的星星,这个激励方式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教师通过提高自身水平、文化底蕴,提高朗读教学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的阅读活动。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迅速提高还有一定难度,作为教师首先就应加强学习,在备课中自己也应该加强朗读练习,通过以声释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从而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还应拓宽自己学习的路子,并能对不同的文章进行钻研,争取正确把握读物的内容。声情并茂的演示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最求,教师自身朗读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会自然油然而生,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就自然提高了。
三、教师给学生制定朗读目标,实现层次性阅读
当前,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前应该树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制定朗读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应该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在符合小学语文教学标准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结合课程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摒弃以往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安排课时的错误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温故也能知新,如此一来,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朗读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小学生具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认知基础与认知能力,教师的朗读目标在制定时要考虑到规律性和层次性,首先要做到准确识字认读,确保朗读无障碍;其次要实现流利朗读课文、准确理解意思;再次就是要将感情带入朗读,培养感情能力;最后要将课文熟读精读,丰富积累、深刻记忆。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好导读工作,将生字生词与字音准确区分标注,在带领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加深理解。所谓熟能生巧,大量的朗读积累一定会帮助学生实现朗读技能质的飞跃,将朗读所学用于课外,强化知识积累。例如,在学习《虎门销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朗读任务,由浅入深分别是认识生字生词、流利朗读文章、加入自己感情进行朗读、反复阅读进行积累,使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总之,要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还要激起学生的情感。朗读不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是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内心情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孙桂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浅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8):70-71.
[2]黄菊.朗读.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力——面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段学生朗读能力训练[J].教育观察,2018(4):43-4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能力 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0.157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確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升学生朗读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情感表达让学生进入意境。
一、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为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着手如下措施:
1.教师范读。在学生读得不理想、不到位时,教师必须范读。老师纠正学生朗读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语病,讲解,分析表达情感的方式,之后老师很认真的朗读,并提倡学生反复模仿,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在正确引导下,改变学生原有的朗读习惯,使学生在断句,节奏感情表达上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加强学生对朗读作用的认识。学生在理解文章方面,朗读比默读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言语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已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仅有教师的范读还不够,课堂上,老师在范读的同时告诉学生读书要词跟词连读,长句子中间要停顿,标点停顿时间有长短,轻声要读得轻、短,表达感情要抑扬顿挫等等,教给他们一些朗读技巧,就能使他们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从而达到有感情的朗读的目标。
4.注重讲读结合,提升朗读效果。在教学中,教者要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了解文章背景,理解作者情感,然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5.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使学生有成功感。在教学中,我常采用画表得星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得相应的星星,这个激励方式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教师通过提高自身水平、文化底蕴,提高朗读教学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的阅读活动。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迅速提高还有一定难度,作为教师首先就应加强学习,在备课中自己也应该加强朗读练习,通过以声释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从而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还应拓宽自己学习的路子,并能对不同的文章进行钻研,争取正确把握读物的内容。声情并茂的演示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最求,教师自身朗读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会自然油然而生,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就自然提高了。
三、教师给学生制定朗读目标,实现层次性阅读
当前,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前应该树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制定朗读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应该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在符合小学语文教学标准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结合课程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摒弃以往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安排课时的错误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温故也能知新,如此一来,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朗读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小学生具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认知基础与认知能力,教师的朗读目标在制定时要考虑到规律性和层次性,首先要做到准确识字认读,确保朗读无障碍;其次要实现流利朗读课文、准确理解意思;再次就是要将感情带入朗读,培养感情能力;最后要将课文熟读精读,丰富积累、深刻记忆。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好导读工作,将生字生词与字音准确区分标注,在带领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加深理解。所谓熟能生巧,大量的朗读积累一定会帮助学生实现朗读技能质的飞跃,将朗读所学用于课外,强化知识积累。例如,在学习《虎门销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朗读任务,由浅入深分别是认识生字生词、流利朗读文章、加入自己感情进行朗读、反复阅读进行积累,使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总之,要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还要激起学生的情感。朗读不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是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内心情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孙桂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浅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8):70-71.
[2]黄菊.朗读.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力——面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段学生朗读能力训练[J].教育观察,2018(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