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面临着职业素质培养内容、方向、途径等方面的创新挑战。本文从对工学结合和职业素质内在涵义的理解着眼,探讨在“工学结合”理念指导下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在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这两个方面的职业素质。
关键词职业素质 工学结合 职业技能 职业道德 校园文化
素质是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职业素质是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核心是职业生理要求的人格化、职业态度的持久化和职业道德的具象化。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一规定对高职教育做了明确的定位,也决定着高职院校势必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使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由高职教育的既“高”又“职”的特性决定,学生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就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院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面临着职业素质培养内容、方向、途径等方面的创新挑战。本文侧重从对工学结合和职业素质内在涵义理解角度出发,就如何依托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主要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对工学结合和职业素质内在涵义的理解
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所谓“工学结合”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放在一起”或者“交替进行”,而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让更多的实践机会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参与、实际感受企业的实际工作,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慢慢进入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到提高完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的目的。本文就是探讨在“工学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对于职业素质,有学者认为: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包括职业兴趣、能力、个性及职业情绪等多方面表现。而更有学者从素质的分类角度对职业素质作了阐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通常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是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应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综合来看,职业素质是与职业相匹配的,体现职业或具体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根据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角度,笔者认为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学生素质在职业范畴的具体的综合表现,包括职业选择、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职业的角色观、职业自觉意识及行为等等。其不仅体现在职场中的表现,如责任感、忠诚度、工作态度、职业角色的思考及学习意识等等,也表现在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表现:对职业的认知,对职业要求与自身条件适宜度的考量、选择职业的心理状态,职业期待等等。其中,最主要、最关键的两大方面就是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本文着重从培养这两大职业素质角度出发予以阐述。
二、积极践行工学结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技能
教育部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明确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求高职教育更加凸显职业特色,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就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术性培养,而要更多与用人单位、社会接触,了解研究具体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与作业流程、社会的总体人才需求,以这些标准、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硬指标。
(一)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内涵,使教学内容紧贴时代发展前沿,紧密联系企业的生产、作业实践,帮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增强自身技能素质。这是解决高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工学结合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实施工学结合意味着学生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或准时机工作,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干,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这就要求各专业建设要深化改革,不能“闭门造车”,而要积极“走出去”,大胆“引进来”。“走出去”——广泛调研,深入了解研究专业发展前沿,体验真实的企业生产实践,比较人才培养计划优劣势;“引进来”——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制造工艺引入到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改革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整合内容重合的部分,对没有纳入的新内容补充进教学计划;安排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理论课程要贴近发展前沿,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引入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结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合作编写校本课程,使学生学习更富实际操作意义,更符合现实工作需要;合理安排学生实训课程,运用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模式,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操作与动手机会,提高自身技能素质。
(二)要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提出对所培养学生的“检验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训课程基础上,积极开展技能培训鉴定,实施“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多考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从毕业的要求上落实此项制度,从而在实际上落实了就业准入制度、保证了从业者的素质。
(三)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校企间紧密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见习、实习、就业的平台,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和运作模式,消除从校园到企业的不适应症状,缩短从学生到员工的过渡期。
1.引企入校,引进企业在校内建设实训室、生产线等,创造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平台,将学生的实践课程融入市场的检验标准,使学生体验“准职业人”的岗位要求,有效减少或杜绝了以前的实训材料大量作废等资源浪费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开展专业实习,在毕业生中推进顶岗实习,营造真实的就业环境,使学生实现实习——就业零距离。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开展专业实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树立学习意识,培养企业需要的预备人才。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前至少用半年时间,到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上,承担与一般职业人一样的工作任务,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获得一定的工作“报酬”。顶岗实习不是单纯的“预就业”,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经历的重要教育教学过程,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职业教育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吸收企业文化精华,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高职教育作为面向社会生产、管理工作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高等教育形态,它的功能实现最终要落在具体的校园文化中。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一种服务于学生就业与成长的文化,除了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之外,更要切合高职学生就业生存的实际, 加强企业文化、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如果说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的高职教育的体,那么职业道德素养则是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魂。一个没有职业道德素养的人,其职业技能与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性成正比,技能越高超,社会危害性就会越大。然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密切结合,紧密相连的。为更好地促进职业道德的内化,职业道德的培养应贯穿在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日常的管理教育活动的全程,也就是融于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两个方面。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其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训车间(室)、一体化教室等教学场所的设计在满足教学功能的前提下,尽量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切体验到企业实际的环境氛围,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在工学结合背景下,校园精神文化应在加强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感、学习意识、团队精神、角色意识、遵规守纪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的提升。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浮躁风气甚嚣尘上,当代大学生也难以免俗,这就使得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的提升显得尤为迫切。而针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反馈应届生怕苦怕累,缺乏敬业精神,频繁跳槽,严重影响企业对接收和培养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导致职场“新人”的职业发展受到制约,高职学院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作为职业人的职业道德操守如“上课如上岗”的爱岗敬业精神等;另一方面,吸收企业文化精髓,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帮助学生及早进行职业认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也帮助企业更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实时按照准员工的身份要求及考核学生,如在订单培养的群体中,将企业考评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
2.责任感及角色意识的内化。通过“企业文化上墙”、“与企业家同行”、“优秀企业文化展”、“探访名企”等企业文化进校园主题实践活动,引入不同类型的优秀企业文化,邀请企业精英人才或优秀毕业生与学生进行交流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岗位需求、要求及职业发展的空间、前景,从而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较为贴近实际的认识,了解求职应聘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做好求职应聘相关准备,抱着对自身、企业和学校三方面负责的态度,初步的思考和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作,减少因毕业后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感。有利于毕业后更好适应就业环境,圆满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敢于承担角色行为和角色责任。
3.学习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塑造。有计划有步骤安排到企业参观学习或生产实习,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内涵,了解专业前沿与发展现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状况,接触先进的专业发展理念,了解最新的专业需求等,感受企业团队精神,从而自觉向优秀企业员工看齐。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团队精神。
4.遵规守纪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在校内各个环节的落实,培养学生在实训、实习严格遵守操作流程,服从组织安排。通过第二课堂、义务服务活动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
参考文献:
[1]许远.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中的“职业素质”内涵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2]徐涵.工学结合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J].2008,(7).
[3]孙颖.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1):78-80.
[4]陶红林.依托校企合作 实施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43-44.
[5]吴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的特殊性探究[J].管理观察,2008(8):115-116.
[6]王秀娟,谢红.如何在顶岗实习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J].教育论坛,2010(3):75-76.
[7]颜秀霞,徐光瑜.谈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关键词职业素质 工学结合 职业技能 职业道德 校园文化
素质是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职业素质是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核心是职业生理要求的人格化、职业态度的持久化和职业道德的具象化。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一规定对高职教育做了明确的定位,也决定着高职院校势必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使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由高职教育的既“高”又“职”的特性决定,学生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就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院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面临着职业素质培养内容、方向、途径等方面的创新挑战。本文侧重从对工学结合和职业素质内在涵义理解角度出发,就如何依托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主要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对工学结合和职业素质内在涵义的理解
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所谓“工学结合”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放在一起”或者“交替进行”,而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让更多的实践机会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参与、实际感受企业的实际工作,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慢慢进入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到提高完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的目的。本文就是探讨在“工学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对于职业素质,有学者认为: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包括职业兴趣、能力、个性及职业情绪等多方面表现。而更有学者从素质的分类角度对职业素质作了阐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通常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是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应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综合来看,职业素质是与职业相匹配的,体现职业或具体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根据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角度,笔者认为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学生素质在职业范畴的具体的综合表现,包括职业选择、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职业的角色观、职业自觉意识及行为等等。其不仅体现在职场中的表现,如责任感、忠诚度、工作态度、职业角色的思考及学习意识等等,也表现在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表现:对职业的认知,对职业要求与自身条件适宜度的考量、选择职业的心理状态,职业期待等等。其中,最主要、最关键的两大方面就是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本文着重从培养这两大职业素质角度出发予以阐述。
二、积极践行工学结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技能
教育部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明确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求高职教育更加凸显职业特色,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就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术性培养,而要更多与用人单位、社会接触,了解研究具体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与作业流程、社会的总体人才需求,以这些标准、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硬指标。
(一)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内涵,使教学内容紧贴时代发展前沿,紧密联系企业的生产、作业实践,帮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增强自身技能素质。这是解决高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工学结合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实施工学结合意味着学生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或准时机工作,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干,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这就要求各专业建设要深化改革,不能“闭门造车”,而要积极“走出去”,大胆“引进来”。“走出去”——广泛调研,深入了解研究专业发展前沿,体验真实的企业生产实践,比较人才培养计划优劣势;“引进来”——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制造工艺引入到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改革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整合内容重合的部分,对没有纳入的新内容补充进教学计划;安排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理论课程要贴近发展前沿,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引入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结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合作编写校本课程,使学生学习更富实际操作意义,更符合现实工作需要;合理安排学生实训课程,运用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模式,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操作与动手机会,提高自身技能素质。
(二)要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提出对所培养学生的“检验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训课程基础上,积极开展技能培训鉴定,实施“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多考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从毕业的要求上落实此项制度,从而在实际上落实了就业准入制度、保证了从业者的素质。
(三)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校企间紧密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见习、实习、就业的平台,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和运作模式,消除从校园到企业的不适应症状,缩短从学生到员工的过渡期。
1.引企入校,引进企业在校内建设实训室、生产线等,创造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平台,将学生的实践课程融入市场的检验标准,使学生体验“准职业人”的岗位要求,有效减少或杜绝了以前的实训材料大量作废等资源浪费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开展专业实习,在毕业生中推进顶岗实习,营造真实的就业环境,使学生实现实习——就业零距离。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开展专业实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树立学习意识,培养企业需要的预备人才。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前至少用半年时间,到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上,承担与一般职业人一样的工作任务,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获得一定的工作“报酬”。顶岗实习不是单纯的“预就业”,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经历的重要教育教学过程,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职业教育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吸收企业文化精华,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高职教育作为面向社会生产、管理工作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高等教育形态,它的功能实现最终要落在具体的校园文化中。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一种服务于学生就业与成长的文化,除了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之外,更要切合高职学生就业生存的实际, 加强企业文化、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如果说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的高职教育的体,那么职业道德素养则是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魂。一个没有职业道德素养的人,其职业技能与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性成正比,技能越高超,社会危害性就会越大。然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密切结合,紧密相连的。为更好地促进职业道德的内化,职业道德的培养应贯穿在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日常的管理教育活动的全程,也就是融于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两个方面。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其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训车间(室)、一体化教室等教学场所的设计在满足教学功能的前提下,尽量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切体验到企业实际的环境氛围,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在工学结合背景下,校园精神文化应在加强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感、学习意识、团队精神、角色意识、遵规守纪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的提升。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浮躁风气甚嚣尘上,当代大学生也难以免俗,这就使得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的提升显得尤为迫切。而针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反馈应届生怕苦怕累,缺乏敬业精神,频繁跳槽,严重影响企业对接收和培养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导致职场“新人”的职业发展受到制约,高职学院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作为职业人的职业道德操守如“上课如上岗”的爱岗敬业精神等;另一方面,吸收企业文化精髓,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帮助学生及早进行职业认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也帮助企业更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实时按照准员工的身份要求及考核学生,如在订单培养的群体中,将企业考评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
2.责任感及角色意识的内化。通过“企业文化上墙”、“与企业家同行”、“优秀企业文化展”、“探访名企”等企业文化进校园主题实践活动,引入不同类型的优秀企业文化,邀请企业精英人才或优秀毕业生与学生进行交流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岗位需求、要求及职业发展的空间、前景,从而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较为贴近实际的认识,了解求职应聘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做好求职应聘相关准备,抱着对自身、企业和学校三方面负责的态度,初步的思考和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作,减少因毕业后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感。有利于毕业后更好适应就业环境,圆满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敢于承担角色行为和角色责任。
3.学习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塑造。有计划有步骤安排到企业参观学习或生产实习,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内涵,了解专业前沿与发展现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状况,接触先进的专业发展理念,了解最新的专业需求等,感受企业团队精神,从而自觉向优秀企业员工看齐。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团队精神。
4.遵规守纪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在校内各个环节的落实,培养学生在实训、实习严格遵守操作流程,服从组织安排。通过第二课堂、义务服务活动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
参考文献:
[1]许远.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中的“职业素质”内涵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2]徐涵.工学结合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J].2008,(7).
[3]孙颖.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1):78-80.
[4]陶红林.依托校企合作 实施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43-44.
[5]吴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的特殊性探究[J].管理观察,2008(8):115-116.
[6]王秀娟,谢红.如何在顶岗实习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J].教育论坛,2010(3):75-76.
[7]颜秀霞,徐光瑜.谈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J].职业教育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