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了命运的人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chr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人传》的故事
  英雄永远是人类的楷模,而没有英雄的时代注定是寂寞而没有希望的时代。
  在作者罗曼·罗兰眼中,值得为其立传的名人着实不多,实际上,他最想写的只有三个:音乐巨匠贝多芬、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文学泰斗托尔斯泰。书中全面且详尽地展现出他们成功背后究竟要付出多少难以忍受的痛苦,虽感到痛苦却不愿倒下,在与命运不懈的抗争过程中,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的迸发,最终成为“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以写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巨著的托尔斯泰为例,他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爱和平等,他挣扎、思考、写作,想让国家成为更好的国家,想让人成为更好的人。
  作为“能描摹时代全景的大师”,他书中的情节中哪怕看起来很微不足道的记叙,也很厚重,又极度写实。他的小说不炫技,没什么现代、后现代小说常用的技巧,但你能感觉到,书中的人物就是你身边的人,书中的故事就是现实中的故事。他把文字摊开来,就像摊开一幅画。
  如果你来到俄罗斯,走进托尔斯泰居住过的大庄园,走进静穆的书房,透过窗户向外望去,会看到一大片葳蕤清朗的苹果园。他的故居只有一样出乎意料:那窄小得不可思议的床。你甚至会觉得,如果躺在那床上,一翻身保不齐会掉下来。床之所以这么窄,就是为了让自己躺着不那么舒服。
  作为很早就拥有了财富、名誉与地位的人,他本可以在自己的大庄园里,舒舒服服地生活一辈子。可是,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不想让自己过得舒服”的人。内心的人道主义促使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儿,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他尝试让身边贫苦的人生活得更好,为此,不惜自己耕地、缝鞋,穿破旧的衣服,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可是,这种做法面临的是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他想要实现理想之下的人人平等,可却始终住在豪华的庄园里;他想要把土地分给农奴,可妻子和几个女儿却极力反对;他想要把自己的作品无偿交给社会,却因此和妻子越来越激烈地争吵,以至于多次离家出走。最后一次出走,他孤独地病逝在一间小到在地图上都无法找到的车站里。他的伟大在于,不论多久,这份慈悲普世的精神总会传承下去,他在文字中的悲悯和同情,就像一束光,把社会的林林总总都照亮了。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大学讲授俄国文学时,曾让大家把窗帘都关上,灯也都灭掉,然后他打开一盏灯,对学生说,在俄国文学的星空中,这是普希金;接着他又打开了另一盏,说这是果戈理;又开了一盏,说这是契诃夫;最后他一把扯开窗帘,让教室里充满了阳光,他由衷地说道,这是托尔斯泰。在他心目中,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坛上最亮的那束光。
  托尔斯泰的深邃和渺小,贝多芬的才华横溢和不屈挣扎,米开朗基罗的骄傲和执着,都是书中令人记忆深刻的情节。在这里,你会看到,伟人原来不仅有着“天才般”闪耀的优点,也有一些生而为人难以克服的缺陷与过失。作者没有卖弄他们的名声地位,更没有用他们的痛苦去博得读者的同情。他跟这三个人一样,带着一股力量在叙述,想努力讲明白他们是如何把经历过的苦楚转化成了力量,用遭遇过的失败启迪下一段的人生旅途。
  他们不是偶像,只是负重行走,最终又战胜了命运的人。
   ●作者其人
  罗曼·罗兰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伟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慈善活动家和人道主义者,一生都在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罗兰生活的时代,曾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使他在精神上感到极度痛苦:“我痛苦万分,简直想一死了之。生活在这种发狂的人类中,无可奈何地眼看文明崩溃,多么可憎可怕。这场欧战是几世纪以来历史上最大的灾祸,这是我们寄托在人类博爱上的最神圣的希望在破灭。”于是,他开始写作,歌颂那些不甘于平庸的天才,在痛苦与患难中奋斗的灵魂。他想要告诉读者们,一颗坚强的心是如何经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从幼稚走向成熟,最终战胜内心深处的怯懦和卑鄙的,希望人们能用这种精神力量来对抗生活的痛苦。
  1915年,罗兰因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将奖金全部赠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有人说:“他的著作经过高温熔炉的反复冶炼,洋溢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对人类无限深情的眷爱。他恰像一把精致的小提琴,既能奏出无限温柔、和谐的妙唱,也能加入到庞大乐队中合奏出汪洋大海般汹涌澎湃的宏音。他的思想在席卷欧洲的战争风暴中巍然不动,他的目标不是成功,而是忠于信仰。”
   ●作品摘录
  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颂赞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日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随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開始。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物利茨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精彩书评
  苦难使人进步,使人清明。人生之中有挫折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很多时候,面对困难我们选择逃避,选择抵抗,选择厌恶,但是苦难,除非我们自己真正战胜它,否则它还会不间断地出现,只有接受它并从中概括出最真挚的道理时,它才会不再成为阻碍,反而变成一种馈赠。就如同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识到这世界的真相后,仍然爱这个世界。”
  对于不甘平庸的人来说,生活从来都不是容易的,它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你往往要独自面对整个世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孤身奋战的人,一定不是只有你一个。
  ——说如是
其他文献
小时候,听大人讲,乡下田里的所有庄稼和植物,在生长的日子里,一定会经历一个叫作拔节的环节,有些庄稼和植物拔节时还会发出声响。  我走到它们身边,特地弯膝蹲地、屏住呼吸、耳朵竖起,听了一分钟,两分钟……始终没有听见什么拔节的声音。我对母亲说,这个拔节声,可能是大家想出来的。  母亲一脸不满,埋怨我对万物不敬。她坚定地认为拔节声肯定存在。  清晨,东方的地平线微红浮现,我就去了菜园,想摘几只落苏。菜园
期刊
大部分人在步入社会以后,应该很少有机会去解一元二次方程、计算向量内积或是微分吧。可是几乎所有国家都把学习数学纳入义务教育的一环,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学习数学是一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一元二次方程或向量都只是用来锻炼逻辑思维的工具而已。  “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不分文理,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在这个早已迈入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时代,想要达到不说话就“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几乎是一种幻想。当
期刊
清末小说家刘鹗所著谴责小说《老残游记》记载了一副对联: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据记载,位于济南市大明湖铁公祠东侧,有座“古水仙祠”,上面的这副对联不仅将济南大明湖的景色描摹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对联本身也非常有艺术特色。  这副联语使用的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创作手法——集句,即从古人诗词文章中剪辑匹配出上下两句,既能合时应景,又自有渊源,不仅能反映出集者的文心巧慧,同时也能体现其淹通书史
期刊
“你还有其他研究计划的选题吗?”我的硕士导师用犀利的目光看向我,浓重的威尔士口音里带着淡淡的疑惑。  我很坚定:“没有了。中国大陆的明星与粉丝公益文化,是我最想做的研究。”  “如果这就是你想做的,那我支持你。”导师的肯定让我长舒一口气。  20歲之前,我都很难理解这种狂热的追星行为。直到20岁那年,我稀里糊涂地喜欢上了三个初中小男生。  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最初是寝室老大带我“入坑”的,她拉着
期刊
逛书店,注意上一个人。他古怪的行为吸引了我的目光。   他围着书架转一圈,再转一圈,终于停下来,仰起头,目光定格在架上的一本书。他又开始来回转动起脖子,目光在挑书的顾客身上游移。忽而触着我的目光,迟疑一下就移开了,继续左顾右盼。  他想做什么?这样想着,脑海里浮出两个字:偷书。但我不觉得他是坏人。不经意又碰着他的目光,我用笑容示意他,需要我帮忙吗?他仿佛听见我的心声似的,朝我笑一下,说,麻烦你帮我
期刊
迪托马索是澳大利亚有名的跑酷运动员,他参加过很多跑酷比赛,难度系数都非常高,看起来既惊险又刺激。  在迪托马索发布的一些跑酷视频中,人们看到了他的高水准——再艰难复杂的路程他都能够跑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尤其是其中一个镜头,迪托马索要挑战蹦到河中央的一个水泥柱子上。那是一根很细的圆形柱子,圆形的面积仅仅够两只脚站上去。只见迪托马索在河岸快速助跑之后,腾空而起翻了个跟头,落地时刚好稳稳地站在水
期刊
去年早春,去白洋淀采访。我们坐了一艘窄窄的渔船去淀中,摇船的夏大爷,向我们讲述这一大片水域的故事——他说,我们来的时间不对,这个时节,并不是白洋淀最美的时候。  “你们应该在七八月间来。那时候,芦苇荡子里,四面都是盛开的荷花!”我可以想象到大片红莲盛放的情景了。夏大爷说,这淀里全部是红莲。花刚开时,花瓣是玫瑰红的,渐渐地,花瓣变成粉红,再渐渐变成白色。白洋淀里有这么多的荷花,并非人工种植,而是莲蓬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我开始远离网络社交软件了。作为个人经验,我发现,当你像蜘蛛一样天天将自己挂在网上,并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时,有些麻烦就会接踵而至。例如总是感到一种强烈的“审恶疲劳”,让人很快精神疲惫。  对我个人而言,微博最大的坏处,就是偶尔写了几句吸引人的话,并被不断转发时,一种成就感便油然而生;被转发的次数再多一点,就真以为自己是个人物了,尽管你实际上仍然什么也不是——这真是值得警惕的。因为,自
期刊
前两天,网上流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采访视频。记者在北大校园内随机采访了一个匆匆赶路的男生。这名男生左手提着一瓶水房里打来的水,右手拎着一袋馒头,看上去挺不修边幅的。这位不起眼的小哥名叫韦东奕,其实是传说中数学院的“首席扫地僧”。  北大校园里流传着这样的段子:学期开学,一位老师带着一个助教进了课堂。老师对同学们说:“我是你们这一学期的数学老师,我旁边的是你们的助教。如果你们有不会的问题,可以来问我。
期刊
“碗里有肉,心中有情,头顶有毛茸茸的星空,笔下有世界最简单奇妙的样子。”翻开《嗨,这个有情有肉的世界》这本书,可以看到素素的小肉姑娘眼里的世界,清新呆萌中藏着不露痕迹的思考。画风简单近乎朴拙,配文寥寥数字,合在一块儿看时,却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作者周小肉以幽默的现代哲思对传统的中外名画、典籍故事进行了趣味重构,观察细致入微,笑点拳拳到肉。她用一种温柔的方式构筑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人们既能感受到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