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从其发展趋势看,出现了一些与传统教学有着明显区别的变化。现代教学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转向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了教学追求目标;更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能力、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这也是当前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些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改革课堂教学,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途径。我校近年来积极开展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和探索,以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为目标,按照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传统教学方法被赋予崭新的内容。教学过程的诸要素达到了优化组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是以“四个结合”为教学指导原则,落实课堂教学“五要素”,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1 指导是教学过程的“四个结合”
1.1 教与学结合。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在重视“教”的环节,选择好“教”的方法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学”的研究,加强学法指导,通过“教”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备课要具备“教法应为学法服务”的意识,教学程序安排要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教师中,我们提倡两个教案:一个学生学的方案,一个教师教的方案。学案指导学生学习、思维,教案规范教师施教。“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步骤、学习方法提示等内容,“教案”的内容和“学案”相对应,突出教师的指导性。在课堂上,学生依照“学案”进行阅读、思考、讨论、练习,教师则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点拨、引导、答疑、检查。
1.2 发展智能与优化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在一贯重视“两基”的基础上,我们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1.3 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既在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为落实这一点,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发挥教学系统的负反馈功能,重视教学系统正反馈的作用,把教学中的“补短”与“扬长”有机结合起来。
“补短”教学是指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负反馈进行矫正,以适当的个别辅导、补课等方式,使他们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跟上班级的整体步伐。这样做,减少了“落伍”、“掉队”现象,保证了全体学生共同前进。“扬长”教学是指通过正反馈的强化作用,对有特长的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在某些方面冒尖。为此,我们开出了众多的选修课、活动课,举办了许多兴趣小组,保证学生们有发展自己特长的机会。
1.4 教学与教研结合。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要从经验型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唯有科学的、理性的教学才有可能是高效率的意识,向教研要质量、要效益,以教研促使教学上档次、上水平。
教学与教研的结合,既是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学与教研的结合,是促使教师和学生同步成长的有效方法,“教学相长”是教学与教研相结合的理想境界。
2 五要素的有机结合
2.1 准。教学目标准确,符合教学大纲,符合学生的实际程度,具体表现为科学性、量力性和程序性。
科学性。首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准确的,而不是错误的。学生容易先入为主,如果学生接受了错误的概念,纠正时势必浪费更多的时间。教师本身所储备的知识,有些往往是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授课中难免发生错误,备课时应纠正和充实。教师应以十分负责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去组织课堂教学。
量力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来确定自己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节奏,把大纲的钻研和教学对象的研究结起来,使自己的教学组织安排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程序性。教学程序的安排应该合理、科学,体现教学内容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分到合。在小学一年乃至六年教学中有一个发展的程序,现实中教师常见的毛病是过早地出现高难题、综合题,这应引起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程序性还包括思维方式的程序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散与收敛、分析和综合等在教学中都要注意安排上的顺序。
2.2 精。教学范围的界定,语言的表达,训练方案的制定,例题、作业的选择等要精,做到数量少、代表性广、熟练程度够。
教学过程要精。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要求,精炼显得十分重要。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进度、课堂准备工作都要精心组织安排。
教学取材要精。学科的教学内容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已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生化出许多内容,所以课本中引伸的内容越来越多,教师手头上的材料越来越多,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也越来越多。
教学训练要精。从培养技能、技巧的角度上说训练必须有足够的量,并不是越少越好。写作练习、运算练习、实验练习等训练都必须有一定的量,练得过少则达不到要求。训练方面的精是持能达到基本要求,使技能形成并巩固所需要的训练量的极少值。
2.3 硬。教学过程中的安排和组织实施必须是具体的、严格的、落实的。掌握知识点要硬,技能训练要硬,方法指导也要硬,要条理化、明朗化、可操作。
硬必须是具体的。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使学生明确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如在早自修我们经常看到语文教师布置学生第几课第几段,然而学生并不明白自学过程中该做什么,应达到什么要求。如能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掌握生词,分析课文主题思想,提出疑问,体味写作特色等,要求具体明了,学生可以操作,时间花得值得,效果就好。
2.4 活。教学过程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此,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
活,要求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的组织者虽然是教师,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使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必须改革教法,变“灌”为“导”。教师要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应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时间,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事实证明,教得活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必须大,教学效率也就高。
2.5 情。课堂教学应该创造和谐宽松的气氛,调动情感力量,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学内容所蕴藏的审美功能,巧妙地利用它们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优化他们的非智力因素,陶冶他们的情感,强化其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奋发进取,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准、精、硬、活、情”这课堂教学的五要素涉及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内容、结构、方法等各个方面。依据“五要素”实施教学可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把“四结合”和“五要素”落实到教学过程
3.1 依据课本,分层引伸。基础教育要求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在教学大纲中,课本是专家们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他们对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知识经过提炼、浓缩,根据课程编制的规律,按照学生的程度,以学生比较能够接受的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教师和学生学的依据,其内容的科学性的难易程度一般比较准确,语言文字、例题、练习都经过精心选择,比较精炼。所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落实“四结合”、“五要素”,课堂教学必须以课本为本。
3.2 合理分解,加快节奏。饭要一口一口地吃,知识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一个较高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通过一个一个子目标的实现而逐渐逼近。我们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这种目标分解、逐步达成的“小步目标”法。一个教学目标,学生接受有困难,就对目标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子目标,指导学生逐个达成,最终导向教学目的。对目标包容范围较大的,就分解成几个步骤,逐步达成。在目标分解中我们非常注意分解的全程性,分得好,学生能接受,分得不好,知识会支离破碎。分解的依据是知识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讲课必须有一定的节奏,不能因为用于分解而随意增加时间、放慢进度。我们在教学上要求语言精炼,举例精选,过渡自然,阶梯幅度得当,点拨要领明确,做到要言不赘,教学过程安排要避免受阻,避免返工,一气呵成,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积极思考状态中。
3.3 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把这一点真正落实,我们要求:
3.3.1 还给学生自读权。我们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面与参与度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反对教师讲得过多、过细、过详,一讲到底。要重视学生的活动,运用启发法课堂思维的活跃,要保证学生自我理解、自主思维的自读权。教学中有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把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2 授予学生自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把研究学生、指导学生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来抓。一方面我们要求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学法的一般原理,同时深入研究学科的特定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法指导活动。采取的有:课程式,开设学生指导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理论;渗透式,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讲解一些学习方法、诀窍;活动式,通过开展活动演示和交流学习方法,相互借鉴。
3.3.3 保证自学时间。学校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课时数排课,教师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不得任意占用自修课,节假日不得全班补课,学生活动时间不得挪作教学用,课外作业量不得超过规定的时间。这些做法,既保证了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又为教师充分备课、研究教材、精选作业创造条件,加强了教学针对性,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
3.3.4 “爱”字当头,民主和谐。教学应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克服消除学生生理、心理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利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3.3.5 围绕课堂,丰富感受。现实的教学基本上在课堂中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不能仅限于课堂,课堂教学系统必须与社会生活其它系统保持必要的信息、能量的交流,才能维持其高效运转。我们在实施教学中,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课余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接触社会各阶层的方方面面,形式不拘,范围不限;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课外,通过社会调查,小论文写作,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深化知识,提高能力。这些做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力地促进学生认识由实践——理论——实践——飞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在此要发挥二个作用:一是作好课前铺垫,在教学前,有准备地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一些社会自然现象,以增加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打基础;二是课堂教学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他们感到一种内在需要,体会有辟,产生顿悟,形成思维的飞跃。
以上这些具体,明确的操作要求,有效地保证了“四结合”和“五要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改革课堂教学,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途径。我校近年来积极开展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和探索,以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为目标,按照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传统教学方法被赋予崭新的内容。教学过程的诸要素达到了优化组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是以“四个结合”为教学指导原则,落实课堂教学“五要素”,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1 指导是教学过程的“四个结合”
1.1 教与学结合。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在重视“教”的环节,选择好“教”的方法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学”的研究,加强学法指导,通过“教”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备课要具备“教法应为学法服务”的意识,教学程序安排要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教师中,我们提倡两个教案:一个学生学的方案,一个教师教的方案。学案指导学生学习、思维,教案规范教师施教。“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步骤、学习方法提示等内容,“教案”的内容和“学案”相对应,突出教师的指导性。在课堂上,学生依照“学案”进行阅读、思考、讨论、练习,教师则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点拨、引导、答疑、检查。
1.2 发展智能与优化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在一贯重视“两基”的基础上,我们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1.3 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既在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为落实这一点,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发挥教学系统的负反馈功能,重视教学系统正反馈的作用,把教学中的“补短”与“扬长”有机结合起来。
“补短”教学是指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负反馈进行矫正,以适当的个别辅导、补课等方式,使他们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跟上班级的整体步伐。这样做,减少了“落伍”、“掉队”现象,保证了全体学生共同前进。“扬长”教学是指通过正反馈的强化作用,对有特长的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在某些方面冒尖。为此,我们开出了众多的选修课、活动课,举办了许多兴趣小组,保证学生们有发展自己特长的机会。
1.4 教学与教研结合。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要从经验型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唯有科学的、理性的教学才有可能是高效率的意识,向教研要质量、要效益,以教研促使教学上档次、上水平。
教学与教研的结合,既是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学与教研的结合,是促使教师和学生同步成长的有效方法,“教学相长”是教学与教研相结合的理想境界。
2 五要素的有机结合
2.1 准。教学目标准确,符合教学大纲,符合学生的实际程度,具体表现为科学性、量力性和程序性。
科学性。首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准确的,而不是错误的。学生容易先入为主,如果学生接受了错误的概念,纠正时势必浪费更多的时间。教师本身所储备的知识,有些往往是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授课中难免发生错误,备课时应纠正和充实。教师应以十分负责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去组织课堂教学。
量力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来确定自己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节奏,把大纲的钻研和教学对象的研究结起来,使自己的教学组织安排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程序性。教学程序的安排应该合理、科学,体现教学内容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分到合。在小学一年乃至六年教学中有一个发展的程序,现实中教师常见的毛病是过早地出现高难题、综合题,这应引起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程序性还包括思维方式的程序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散与收敛、分析和综合等在教学中都要注意安排上的顺序。
2.2 精。教学范围的界定,语言的表达,训练方案的制定,例题、作业的选择等要精,做到数量少、代表性广、熟练程度够。
教学过程要精。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要求,精炼显得十分重要。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进度、课堂准备工作都要精心组织安排。
教学取材要精。学科的教学内容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已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生化出许多内容,所以课本中引伸的内容越来越多,教师手头上的材料越来越多,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也越来越多。
教学训练要精。从培养技能、技巧的角度上说训练必须有足够的量,并不是越少越好。写作练习、运算练习、实验练习等训练都必须有一定的量,练得过少则达不到要求。训练方面的精是持能达到基本要求,使技能形成并巩固所需要的训练量的极少值。
2.3 硬。教学过程中的安排和组织实施必须是具体的、严格的、落实的。掌握知识点要硬,技能训练要硬,方法指导也要硬,要条理化、明朗化、可操作。
硬必须是具体的。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使学生明确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如在早自修我们经常看到语文教师布置学生第几课第几段,然而学生并不明白自学过程中该做什么,应达到什么要求。如能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掌握生词,分析课文主题思想,提出疑问,体味写作特色等,要求具体明了,学生可以操作,时间花得值得,效果就好。
2.4 活。教学过程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此,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
活,要求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的组织者虽然是教师,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使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必须改革教法,变“灌”为“导”。教师要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应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时间,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事实证明,教得活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必须大,教学效率也就高。
2.5 情。课堂教学应该创造和谐宽松的气氛,调动情感力量,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学内容所蕴藏的审美功能,巧妙地利用它们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优化他们的非智力因素,陶冶他们的情感,强化其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奋发进取,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准、精、硬、活、情”这课堂教学的五要素涉及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内容、结构、方法等各个方面。依据“五要素”实施教学可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把“四结合”和“五要素”落实到教学过程
3.1 依据课本,分层引伸。基础教育要求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在教学大纲中,课本是专家们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他们对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知识经过提炼、浓缩,根据课程编制的规律,按照学生的程度,以学生比较能够接受的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教师和学生学的依据,其内容的科学性的难易程度一般比较准确,语言文字、例题、练习都经过精心选择,比较精炼。所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落实“四结合”、“五要素”,课堂教学必须以课本为本。
3.2 合理分解,加快节奏。饭要一口一口地吃,知识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一个较高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通过一个一个子目标的实现而逐渐逼近。我们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这种目标分解、逐步达成的“小步目标”法。一个教学目标,学生接受有困难,就对目标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子目标,指导学生逐个达成,最终导向教学目的。对目标包容范围较大的,就分解成几个步骤,逐步达成。在目标分解中我们非常注意分解的全程性,分得好,学生能接受,分得不好,知识会支离破碎。分解的依据是知识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讲课必须有一定的节奏,不能因为用于分解而随意增加时间、放慢进度。我们在教学上要求语言精炼,举例精选,过渡自然,阶梯幅度得当,点拨要领明确,做到要言不赘,教学过程安排要避免受阻,避免返工,一气呵成,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积极思考状态中。
3.3 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把这一点真正落实,我们要求:
3.3.1 还给学生自读权。我们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面与参与度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反对教师讲得过多、过细、过详,一讲到底。要重视学生的活动,运用启发法课堂思维的活跃,要保证学生自我理解、自主思维的自读权。教学中有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把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2 授予学生自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把研究学生、指导学生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来抓。一方面我们要求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学法的一般原理,同时深入研究学科的特定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法指导活动。采取的有:课程式,开设学生指导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理论;渗透式,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讲解一些学习方法、诀窍;活动式,通过开展活动演示和交流学习方法,相互借鉴。
3.3.3 保证自学时间。学校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课时数排课,教师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不得任意占用自修课,节假日不得全班补课,学生活动时间不得挪作教学用,课外作业量不得超过规定的时间。这些做法,既保证了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又为教师充分备课、研究教材、精选作业创造条件,加强了教学针对性,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
3.3.4 “爱”字当头,民主和谐。教学应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克服消除学生生理、心理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利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3.3.5 围绕课堂,丰富感受。现实的教学基本上在课堂中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不能仅限于课堂,课堂教学系统必须与社会生活其它系统保持必要的信息、能量的交流,才能维持其高效运转。我们在实施教学中,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课余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接触社会各阶层的方方面面,形式不拘,范围不限;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课外,通过社会调查,小论文写作,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深化知识,提高能力。这些做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力地促进学生认识由实践——理论——实践——飞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在此要发挥二个作用:一是作好课前铺垫,在教学前,有准备地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一些社会自然现象,以增加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打基础;二是课堂教学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他们感到一种内在需要,体会有辟,产生顿悟,形成思维的飞跃。
以上这些具体,明确的操作要求,有效地保证了“四结合”和“五要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