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作为普及数学常识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学科,对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多数采用的是教师讲授、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听取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较差。为了回归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在初中数学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思维,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以此来实现素质教育和落实新课改理念。本文中,笔者结合一定的教育教学原理,在一线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方法,希望能对数学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学生发展
数学课堂应该改变以往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多开展探究性性模式授课。探究性授课就是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在观察、参与和分析数学问题解答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自己思考,这样做就改变了以往学生依靠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大大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益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转变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模式
开展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关键是要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革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要循序渐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其中。所以在新授课的开始,采用问题设疑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有着积极的作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对于数学课来说,很多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巧妙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拨动他们求知的心弦,从而导入新课。如在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本来学生对这些枯燥的数字和公式都比较反感,学习的兴趣自然无法提起来,那么教师就可以采取巧妙设计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意识的提升。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组较为典型的问题设计就是鸡兔同笼的问题:现有鸡兔同笼,共有35头,9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这样的设计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究性,学生自然会被牢牢的吸引。
二、思考全面,认真剖析问题
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当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你能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探究性的教学贵在探究,所以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学生全神贯注的参与其中,并且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在解答问题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看到问题之后,先要学会思考,并且尽量做到全方位的深度思考,对问题认真剖析,切记拿到问题之后急于求成,盲目解答。
比如: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2)x+2k=0,求证无论k取何实数值,方程总有实数根;若等腰△ABC的一边长a=1,另两边长b, c恰好是这个方程的两个根,求△ABC的周长。看到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思考题目中的数值都是恒定量吗,如果不是又要分别为哪几种情况呢。当面临的问题不宜用一种方法处理或同一种形式叙述时,就把问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分为若干类,然后逐类进行讨论,再把这几类的结论汇总,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的实质是把问题“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其一般规则及步骤是:确定同一分类标准;恰当地对全体对象进行分类,按照标准对分类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逐类讨论,按一定的层次讨论,逐级进行;综合概括小节,归纳得出结论。
三、强化习题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要想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必须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上和练习中不断的提升。初中数学试题考察的内容非常的灵活,解答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问题可以采取传统的常规的有已知问题推导计算出待求量,有时候也可以倒换顺序,问题迁移、巧用整体思维等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逆向思维能力,顾名思义就是采取非常规的,逆程序化的思维方式,不是从问题和已知条件入手,而是从待求量或者是结果作为切入点进行问题解析。解题实践证明,对于一些问题,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可能会使得问题趋于简单化和直观化,有益于提升解题的效果。
四、创设既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对于数学知识来说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就初中数学而言,很多的数学知识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常识,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把知识升华了而已。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情境教学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思想上给予重视,这样他们的数学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才能得到优化。
在信息技术中,由于对计算机的运用,进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它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且还可以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比如在学习数学公式:(a+b)(a-b)=a2-b2时,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对其理解和应用就显得不畅通。那么在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诱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构建解题模型,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采用化归思想,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多项式乘法进行计算。另外,学生还可以借助图形来诠释,巧妙的推导出:(a+b)(a-b)=(a2-ab)+(ab-b2)=a2-b2。通过诱导,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灵活的掌握住了知识,学生才会理解深刻,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通过这样的演示和设问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开思维空间的机会,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的思路开阔,学会用自己所学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找出问题的本质,并逐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已经呼喊了多年,但是在目前的教学状况下,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在初中数学课堂,很多的教师依然是满堂灌,采用一些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比如背诵、默写等,虽然很多的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数学定理或者公理,也记住了一定的数学计算公式,但是在分析和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时候却显示出能力不足的情况。数学课堂应该重视学生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多开展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知识的有用性,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黄驰峰.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6).
[2]杨莹.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3]钱贵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35).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学生发展
数学课堂应该改变以往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多开展探究性性模式授课。探究性授课就是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在观察、参与和分析数学问题解答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自己思考,这样做就改变了以往学生依靠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大大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益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转变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模式
开展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关键是要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革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要循序渐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其中。所以在新授课的开始,采用问题设疑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有着积极的作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对于数学课来说,很多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巧妙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拨动他们求知的心弦,从而导入新课。如在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本来学生对这些枯燥的数字和公式都比较反感,学习的兴趣自然无法提起来,那么教师就可以采取巧妙设计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意识的提升。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组较为典型的问题设计就是鸡兔同笼的问题:现有鸡兔同笼,共有35头,9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这样的设计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究性,学生自然会被牢牢的吸引。
二、思考全面,认真剖析问题
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当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你能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探究性的教学贵在探究,所以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学生全神贯注的参与其中,并且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在解答问题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看到问题之后,先要学会思考,并且尽量做到全方位的深度思考,对问题认真剖析,切记拿到问题之后急于求成,盲目解答。
比如: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2)x+2k=0,求证无论k取何实数值,方程总有实数根;若等腰△ABC的一边长a=1,另两边长b, c恰好是这个方程的两个根,求△ABC的周长。看到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思考题目中的数值都是恒定量吗,如果不是又要分别为哪几种情况呢。当面临的问题不宜用一种方法处理或同一种形式叙述时,就把问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分为若干类,然后逐类进行讨论,再把这几类的结论汇总,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的实质是把问题“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其一般规则及步骤是:确定同一分类标准;恰当地对全体对象进行分类,按照标准对分类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逐类讨论,按一定的层次讨论,逐级进行;综合概括小节,归纳得出结论。
三、强化习题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要想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必须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上和练习中不断的提升。初中数学试题考察的内容非常的灵活,解答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问题可以采取传统的常规的有已知问题推导计算出待求量,有时候也可以倒换顺序,问题迁移、巧用整体思维等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逆向思维能力,顾名思义就是采取非常规的,逆程序化的思维方式,不是从问题和已知条件入手,而是从待求量或者是结果作为切入点进行问题解析。解题实践证明,对于一些问题,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可能会使得问题趋于简单化和直观化,有益于提升解题的效果。
四、创设既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对于数学知识来说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就初中数学而言,很多的数学知识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常识,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把知识升华了而已。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情境教学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思想上给予重视,这样他们的数学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才能得到优化。
在信息技术中,由于对计算机的运用,进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它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且还可以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比如在学习数学公式:(a+b)(a-b)=a2-b2时,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对其理解和应用就显得不畅通。那么在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诱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构建解题模型,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采用化归思想,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多项式乘法进行计算。另外,学生还可以借助图形来诠释,巧妙的推导出:(a+b)(a-b)=(a2-ab)+(ab-b2)=a2-b2。通过诱导,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灵活的掌握住了知识,学生才会理解深刻,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通过这样的演示和设问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开思维空间的机会,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的思路开阔,学会用自己所学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找出问题的本质,并逐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已经呼喊了多年,但是在目前的教学状况下,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在初中数学课堂,很多的教师依然是满堂灌,采用一些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比如背诵、默写等,虽然很多的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数学定理或者公理,也记住了一定的数学计算公式,但是在分析和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时候却显示出能力不足的情况。数学课堂应该重视学生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多开展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知识的有用性,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黄驰峰.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6).
[2]杨莹.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3]钱贵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