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无泪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a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全文以“悲”为感情基调,重点叙写了对三代女性的追思。对三代女性的追思都充满悲情,却各有特点,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剪材艺术和抒情手段。
  【关键词】《项脊轩志》;“悲”;感情;艺术
  
  《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全文以“悲”为感情基调,读来真切自然,深沉委婉,感人至深。笔者在此就作者归有光对母亲、祖母、妻子的回忆浅谈一下本文“悲”的艺术。
  其一,老乳母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勾起归有光对先母的怀念,归有光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泣”《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无声出涕曰泣”,归有光为人子,想起逝去的母亲,无声地流泪,此悲乃情动于中、情不自禁之悲。
  其二,回忆起先大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抚、教诲、期望,“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号”《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痛声也”。由“泣”而“号”且“长号”(大哭),归有光为人孙,想起逝去的祖母,“悲”从中来,然其“悲”的程度为何比回忆母亲的要深呢?我们先看一下归有光的身世:归有光,生于1506年,明代昆山(现代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仕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写作本文时,作者已18岁,当回忆起逝去的祖母的关心爱抚时,已“悲”,更回忆起祖母对自己的期望:“吾家读书久之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想到自己在仕途上遥遥无期,其悲怎能不加深,此“悲”不仅在于感念祖母,更在于伤心自己辜负了祖母的期望,其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悲?
  其三,回忆亡妻,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表面上不言“泣”又不言“号”,无一字言及思念、悲伤,但已如明人王锡爵评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此悲,含而不露,深沉感人,此乃大悲也。正所谓“大悲无泪”。归有光写亡妻时,已35岁左右,感情较之回忆母亲、祖母时已深沉成熟得多,家道的衰落,仕途的不利,人生的坎坷,已使归有光从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变得“如今识尽愁滋味了”,回忆起当年和妻子的恩爱生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及“述诸小妹语”,而今物在人亡,睹物思人,又怎能不令人黯然伤悲。此处写“悲”和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壁中》一词写“愁”——“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有异曲同工之妙,实在是不言悲而悲无限,言语尽而意无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这三“悲”虽都是写“悲”,但“悲”的内涵不同,程度也不同,从“泣”到“号”到不言悲,是由浅至深的“悲”。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多媒体教学与讲读教学、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多元创造与一元标准等几组关系的认识、处理上。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反思,以求正本清源。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矛盾;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江苏已实施两年了,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风貌,让广大的语文教师感到耳目一新。但事物往往过犹不及,语文教学
摘 要:文章以台湾地区的两所高水平大学为案例,分析了高校的学生评教改革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与系统建构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结合理论架构与案例分析发现,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评教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上:在学习成效维度上,主要表现为从“孤立”到“系统”的外部结构转变;在学习过程维度上,主要表现为从“制式化”到“多样化”的内部结构转变;在学习发展维度上,主要表现为从“绩效控制”到“教学改善”
【摘 要】经过新课程理念的洗礼,我对《蜀道难》的教学设计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具体教学流程为以下四个环节:诵读文本,感悟文体——再读文本,文意切探——作者背景介绍、合作探究主旨——自主鉴赏艺术,自我总结诗风。整个课堂有张有弛,有读有思,有说有写,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开放状态,教学效果很好。这得益于让质朴回归课堂、把主权教给学生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  【关键词】理念 转变 回归 质朴    经过新课
【摘 要】在《全唐诗》中,以“马嵬坡”或“马嵬驿”为题,或以马嵬坡事件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有十几首。这些诗歌,有如下几种态度:一是圣明天子斩断私情,二是女色亡国千年冤情,三是君王也有常人的悲情,四是怜香惜玉之人之常情。同一个历史故事,诗人们有如上种种的反应,由此可见:诗人可以使这个世界感情更加丰富多样,色彩更加绚丽多彩,生活更加有趣美好。  【关键词】马嵬坡事件 历史故事 唐诗 态度    天宝十五
【摘要】应用文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用的重要文体,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水平,既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目标,也是为学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论述了应用文写作的一些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应用 教学方法    应用文是日常生活中办理公务及个人事务所使用的重要文体,也是中小学生习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应用文教学效果,使中小学生打下良好的应用文写作基础,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让学生
【摘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传统题型,甚至有逐年加强的趋势。对于此类题型,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做。本文以近年来各地高考试题为例,分析了回答这类题目的一些方法与技巧,以期对学生的答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解题方法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传统题型,甚至在有些地区的高考命题中逐年强化,因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诗词选取上,也慢慢
【摘要】高效作文教学训练是一种合理有序高效的作文训练途径:(1)选定兴趣点,突破写作的恐惧心理;(2)选定积累点,突破写作素材缺失的瓶颈;(3)选好读写结合点,突破学生写作与阅读的脱节;(4)选好导练与自练的结合点,突破课内老师引导与课外学生自主写作的游离状态;(5)选好评改结合点,突破作文“练”“评”的不和谐;(6)选定能力点,突破写作训练的随意性;(7)激活发散点,突破寫作的锁链;(8)选定情
【摘 要】诗歌文化记载着华夏民族的心灵历程,诗歌教学需立足于中华文化的特点,在意象的解读中品味漫漫长河中的文化意蕴和民族精神。  【关键词】诗歌 意象 教学思考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通过引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来感受诗歌的美。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实现的。  诗歌中的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客观形象与诗人心灵融
【摘要】当前高中生作文普遍出现趋同化现象,这与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理想归宿是完全相悖的。要打破这种状况,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改变观念,加强指导,合理讲评。这也依靠学生的写作智慧,要思维求异、用材求新,语言求鲜。  【关键词】作文 趋同 讲评 求异  写作上亦步亦趋,简单模仿,是一大弊病。宋人黄庭坚诗云:“文章最忌随人后”,又云:“随人作计终后人”。黄庭坚的这些话,本指诗文而言,不幸时隔千年,这两句话对
【摘 要】对语文教学质量偏低的指责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而语文教学质量偏低的根本原因却是语文学科建设没有搞好。本文探讨了语文学科建设没有搞好的主要表现、原因,并提出了学科建设的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学科建设 表现 原因 措施    语文自1904年清政府“癸卯学制”规定单独设科以来,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但它从来没有消停过,先后经历过三次大的激烈争论:文白之争,“语”“文”之争,工具性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