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一个星期又要开始了,他起得很早,6点20就赶到了学校。和往常一样他早早地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同学们,几个姗姗来迟的学生,是偷偷地从后门溜进教室的。
学校管理层要强化管理,对学生实行快节奏,军事化。从起床、做操赶到教室的时间由原来的25分钟改为20分钟,学校课程安排是早上一节晨读,上午4节,下午4节,晚自习4节,共13节。早餐吃饭和自由安排的时间不过50分钟,其它学生支配的时间基本上没有,管理层就想突出一个字“紧”。据传这样做家长喜欢,社会效应也很好。6点50分,处室工作人员就开始把守学校大门,迟到的学生按班级站成一队,要班主任来领人,据说这样可以增加班主任和学生的压力,实际上就是要让相关的班主任和学生难堪,好长点记性。他问一个学生:“你怎么又迟到了。”“实在是没有办法,早餐以后去厕所,人太多,等了很久,现在都还没有机会。”他真不好再去责备他的学生。到底是时间安排不合理,还是学校硬件条件有限?如果不去思考这些现实的东西,总是对所期望的结果一味的施加压力,再逼下去也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孩子从6岁开始直到高中毕业,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关系着孩子成长,课堂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如果在孩子走出课堂,离开学校的时候,变得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育失败了。如何合理的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如何科学地操作课堂教育教学,这不是哪一个学校,哪一个老师的事,而是全民都应该关注和思考的事情,作为学校管理者更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学生作息时间安排得不合理,每天的学习就像拉满的弓,除了课程交流,老师、学生、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被阻塞,学生就会变成书呆子,性格就会畸形。
现在中学生自杀现象已经见怪不怪,而且这种怪异的性格在更高层次的人群中也在发酵,高等院校中人格不完整学生也屡见不鲜,女硕士杨元元上吊,年轻的大学团委副书记陈刚在遗书中称“为正风气而献身”,马家爵杀同学藏尸于寝室,药家鑫怒车祸而对伤者拔刀,付成励砍死法学教授程春明,留美博士卢刚在爱荷华大学大开杀戒…… 血淋淋的教训应该使教育者醒悟,为什么教育会造成如此大的落差呢?
高中教育封闭得像温室,经不起灼热阳光和凛冽北风。眼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老师的观点,也是家长的想法。如果一个人长期地囿于狭小的圈子里,那他的精神和气质就会受到伤害,个人生活能力,同学之间的沟通能力就会变差。有人把高中教育和中师教育作了一个对比,中师教育基本上是开放性的,学生从来不搞统一的大联考,晚自习和自习课基本上由学生自己支配,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广而宽,大多数学生有一技之长,适应能力很强。追踪他们以后的生活,中师生大多数生活开朗,就是在官场上为人民服务的比例同比高中生也要大得多。这到底说明了什么?高中教育为了分数,过分压制人性的发展。同学之间稍有一点矛盾他们往往把问题往最坏处想,或把对方看成敌人,或急于报复,或邀其他同学帮忙报复。帮忙的同学也不问青红皂白,无端的参与进去,其报复手段之残忍无不触目惊心。这些人对家长、对社会没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我为中心顽固得很,在学校花钱如流水。他们把自身的不幸归因于人世间故意给他们设置的障碍,其实学生之不幸原本存于他们破碎的心中和被搅乱了的头脑里,这都与现行高中教育现状以及课程安排脱不了干系。
高中生的人格本来就该如此吗?当然不是。教师不仅仅是课堂内容的讲述者,更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调控者;不仅仅指导者,更是设置有梯度的问题,通过追问引领学生解决问题的人。如果老师们能多花一点时间去思考学生们学习以外的东西,像对待知识一样去满足学生们生活上的或其他方面的需要,去处理那些学生有诉求的全盘皆错,错了一半或错了四分之一的事情,并对之进行筛选,引导学生把正确的部分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去,学生也就不会那么粗暴或消极的对待自己乃至整个社会了。总而然之,不论从社会需要还是学生人格健康上来讲,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比多考几个分数要重要得多。
美国纽约有三所世界上闻名的高中,分别是史蒂文森高中、布朗克斯高中和布鲁克林高中。它们实施的都是四年制普通高中教育,这三所高中都有60年以上的办学历史,并聚集了一批纽约市一流的老师,追求拔尖,不断创新的校风使这三所学校人才辈出,其中布朗克斯高中的毕业生中,就有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三所学校均无住宿设施,所有学生全部早出晚归。对人才培养目标这三所学校都非常明确,史蒂文森高中提出,要培养善于观察,富有想象,思维敏捷的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人;不断进取,能说能做,乐于实践,身心健康的人;实现自我,愿意协作,贡献社会的人。布朗克斯高中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布鲁克林高中激励有潜力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贡献社会。
学校每天安排10节课,每节40分钟,课间只休息5分钟,实行分层次教学。每天下午3点正课结束以后,全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老师有时参加并提出指导意见。史蒂文森高中有100多个俱乐部、30多种刊物、26个体育运动队;布朗克斯高中俱乐部也有60多个,学校礼堂经常被忙于彩排的学生占领。学校要求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每学年不得少于50小时,这不正是中国高中教育与美国高中教育之不同吗?更有看点的是他们学科考核实行学分制,如语文,课堂可以得分,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也可以得分;体育课参加球类比赛也可以得分,这正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体现。三所学校课堂教学特色鲜明,课外活动也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们非常重视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合作的机会和时间。比较中美教育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特征,中国传统教育重视闭门造车单打独斗,强调服从权威,尊重秩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比较胆小,动手能力差,个人应付考试的能力很强。但应用知识适应社会的能力却相对较弱,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学习应该是一个探险旅程,只重态度不重效果的教育模式难出人才。
他曾经到过江苏省洋思中学参观,他认为洋思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改革课堂教学是有影响的。因为它其中有一个步骤就是,提问以后,分6人一组的讨论,这里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沟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哪怕是学生沟通的时候来两句题外话,这也不影响沟通的整体氛围,学生学习过程是“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他们得来的知识有自主性,不是强行灌入,学得轻松,记忆牢固。以告诉为主的课堂,剥夺了学生选择与尝试的权利,扼杀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在某些教师眼中,只有规规矩矩的学生才是好学生,那些爱问好动的孩子有时甚至会受到指责。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墨守成规,孤陋寡闻的下一代。
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生活的引领者,班主任的工作是围绕学生生活而展开的,班级生活是学生走入社会生活的模拟演练。首先,要保证班主任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与课外环境沟通,每天至少半个小时,他去过很多高中学校,几乎没有这样安排的。在很多老师看来,让学生与社会环境沟通,无异于让学生去玩耍,这是对学生生命时间的浪费。其实“玩耍”就像个万花筒,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他认为,有选择性的“玩耍”能提升孩子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当孩子们遇到意外情况或处于新环境时,将更具竞争优势。适度的“自由玩耍”,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都很有好处。
孩子们每天都要面对新的生活,每天都要排除新的矛盾,除了同学之间沟通以外,重要的是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因为老师的经验可以加速学生心灵的进化,当然这还有赖于老师自己接受新知识能够日新月异,跟上时代的脉搏。做班主任的如果认为有一天没有什么话可讲,那他这天的工作就不会称职,因为他对今天的班级工作不了解。一个好的班主任他会在今天工作结束的时候,把今天遗留的问题写在纸上,而不是无休止地拖延今天的时间硬要解决这个问题才罢休,因为他知道解决问题不能靠硬拉。明天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落实今天的问题,进而又去发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班主任工作便有了无穷的动力与魅力。班主任要留心观擦,要保持每天有事做,一个星期确定一个主题,一个学期有个计划,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机会不能等,等机会的人,只有班上出大事了,他才会匆忙上阵。课堂作业的布置可以更加广义化,不应当仅限于文字摘抄和解题训练,一项研究任务、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件用品制作、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次汇报演出、一个主题班会等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为等诸多方面能力的好机会。课堂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的丰富而多彩,而不拘泥于原来已经设计好的内容。
一天他去听一位老师的课,课讲完了,老师问学生:“听懂了吗?” “听懂了。”同学们齐声回答。“还有谁不懂请举手。”全班静悄悄的,一位同学的手稍伸了一下很快就缩了回去。细心的老师还是发现了,他温和地说:“你那里不懂,没关系,讲出来。”孩子怯怯地站起来叙述着,老师一边鼓励孩子大声点儿,一边过去俯下身听,很耐心地又讲了一遍,最后对这位同学说:“请坐,以后要注意听讲。”下课后,他把老师和学生请进了办公室。学生说:“校长。我以后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他对学生说:“孩子,今天请你来是要表扬你,你敢说真话,不懂就问,这很了不起的,今后要理直气壮地问,不懂就把手高高地举起,你说对吗?”孩子惊奇地看着他,又看看老师。老师点了点头,孩子高兴地飞奔而出。这位老师若有所悟地说:“我还以为自己很有耐心呢。现在明白了,学生好不容易敢举手说不懂的勇气,却被我自己‘以后要注意听讲’永远地吓了来回去。他以后就可能加入全班‘听懂了’的行列。”
事实上,教学过程中只有敢于问,才会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交流,也是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开端。“学会”是关注的结果,“会学”才是要重视的过程。遗憾的是现有的考察体制对教学效果的考查死盯着“学会了没”,而对“会不会学”只强调于虚无的教育理想上,这就造成了一种尴尬局面:谁都知道“会学”重要,可下的工夫全在“学会”上,这是理想与现实脱节的症结所在。问题学生并不一定就是坏学生,所谓问题学生,不过是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想法、不准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这个时候学生最需要关爱和引导。百分之八十的学习困难的学生与过重的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学生就会如鱼得水,有助于他们的提高学习效力,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比渊博的知识更加重要。
家长和老师都要学会赏识孩子,高智商老师都非常自信,他们从来不怕孩子淘气和“不听话”。他们可以承受孩子给他们带来的各种麻烦和闯祸,能在麻烦和闯祸之中看到机遇而不是危机。乐观的老师能够积极地看待其孩子,期望从孩子身上看到最优秀的东西,使得孩子总是期待未来会变得更好。反之,如果老师总是看不见孩子的优势和长处,那老师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感,对孩子的态度将会越来越严厉;由于老师越来越严厉,孩子的叛逆也将越来越强烈,这样,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老师不要幻想孩子会变得完美无缺。但可以努力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希望孩子完美是不现实的,追求完美的老师在最后往往会非常失望。学校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积极开设第二课堂显得十分必要,由有特长的学生和老师来辅导,在每学期期初与期末,对学生感兴趣的技能项目进行培训和测试。这样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通过测试都可以找到一项适合自己的技能。选拔出来的特长生又不断地充实学校特长生队伍,届届相传,这就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形式。经常测试,可以使学生清楚认识自身技能发展状况,在发展中实现人人能够找到自我。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把那些所谓的规范降低到最基础、最必要、最原则的程度,让学生以最轻松、最活跃的心情参与课堂。学贵在于问,好课应该越讲问题越多。
学以致用应该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永远是教育教学的直接目的。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的机会,听与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永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与能力,听的东西忘得快,看的东西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让学生心动不如让学生行动,学生是否能够跟随师生沟通的课堂进展情况而积极动手参与,应该成为评价课堂好坏的重要标准。现在教育界对课堂的描绘、期待和不满很多,原因是从学校里出来的产品(学生)质量跟人们的预期相差太远,。不管是先学后教、民主课堂,还是研究性学习,其实讲的是一回事,就是还原课堂的民主和自由,让教师文化从强势走向民主。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本来是与生俱来的,后来之所以受到扼杀是因为学生的整个中小学阶段一直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家长的鞭策,教师的排名,教材编排的超平均智力水平。很多家长和老师有一样的心态,看眼前利益,同样的知识不厌其烦的让学生反复练习或背诵,直至滴水不漏,以保证学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现状。一些有地位的研究者,他们根本未从事过高中教育,或长期远离高中教育几十年,要他们去研究高中教育本来就可能困难多多,工作中他们又喜欢在一些“高级”学校跑,对下层的学生和老师采取冷淡和疏远的态度,加上基层教师队伍中一些轻薄仔又跑出来奉承,研究者们便膨胀得飘飘然,教材的编写偏离了方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跟上去天天都得提心吊胆,生怕那一天掉了队,成绩差的学生,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进而产生挫折感。无论成绩的好坏,现在的学生学习过程都是痛苦的,为了完成学业,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自主思考。他们所获取的知识大多是强制的、被动的,过不了多久又返还给老师,甚至连回忆起来都有困难,这该是老师和学生的悲哀。
在国家正在实施教材改革的时候,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不能等待的,他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游戏过程,整个中小学教育应该逐步被认可为大众化教育,不要把传授知识过程看得那么伟大、高尚和神秘。上课不过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去完成某种规则的游戏。那些远离人们生活需要,而又晦涩难懂的东西,不妨暂时从这里拿去,让以后用得着的人或者那些感兴趣的人去研究罢。中小学教学不一定要求高等数学那样的精确和规范,有时候感悟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全因为老师们的故弄玄虚而越来越糊涂了。老师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如果大多数学生并不买你的帐,这说明学生并不喜欢你这种授课游戏方法,这时候老师就很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了。
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绝大多数老师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怪学生天资愚昧和不配合自己,老师的顽固或许来源于长期以来的教学“规范”和过度的自信,但正是这种“规范”和自信阻碍现代教学的发展,影响了老师与学生自己之间“游戏”的持续进行,给学生课堂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天才学生的兴趣就这样被扼杀了。老师上课要有预见性,可以对教材内容作一些适当的增减或顺序上的交换。与其讲多了搞不懂,又浪费时间,还不如减少一些内容,给学生多一点自主的时间。美国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晚上8点到10点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
课堂授课可以尝试把45分钟改为30加15的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累加不得少于15分钟。课堂上应舍得划出相当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做作业,扬州市梅岭小学特级老师翟裕康在小学数学中实行的“四了”(讲了,练了,评了,收了)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上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只问有没有按时交而不问学生是如何完成的,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教师对待课堂应有选择、探索、变革和创新的权利,切不可让自己独特的理念和个性化的特色成为规范化教学的牺牲品。现在最怕的是把上面的规定太捧为经典,不敢越雷池一步,命题的人这样,上课的人也是这样。要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时间适应千人一面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改革还真的不行。人生最难抗的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个就是强迫,你不根据学生需要去设计课堂,又如何能够诱惑学生。课堂应该属于学生的,授课的过程要充满诱惑性,要诱惑学生就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足够的想象空间和时间,想学生之所想。当然课堂自由又不能绝对化,每堂课的讨论和提问都要尽可能围绕重点目标去展开,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提问,当老师发现讨论问题偏离主题的时候,老师有责任巧妙地把主题引重点目标上来,海阔天空,漫无目的的自由课堂是不提倡的。
他主张上课只要有个大致的目的就够了,不要强求统一,不要为完成目的而完成目的,只要学生自由的心灵通过课堂的飞翔每天有一点点进步就足够了。实现自由课堂的方法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用手去交流,用脚去拉近,用心去体会。自由课堂的目的是让记忆更加牢固,让理解更加深刻,让联想更加宽广。他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修正(上一节课遗留的问题)探究(新课题)、提问(教师和学生的提问都写在黑板上)、释疑(教师答疑或小组派代表互相答疑)、小结的做法,自己没有了“专制”,也从苦不堪言中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上课过程不忙碌,学生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很快活。他经常提醒自己提问不能太多,给学生多一点想象空间,当学生讲题外话的时候,要冷静处理;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提问,哪怕是很简单的;学生答疑的时候让小组派代表,一般不用群答。
学校管理层要强化管理,对学生实行快节奏,军事化。从起床、做操赶到教室的时间由原来的25分钟改为20分钟,学校课程安排是早上一节晨读,上午4节,下午4节,晚自习4节,共13节。早餐吃饭和自由安排的时间不过50分钟,其它学生支配的时间基本上没有,管理层就想突出一个字“紧”。据传这样做家长喜欢,社会效应也很好。6点50分,处室工作人员就开始把守学校大门,迟到的学生按班级站成一队,要班主任来领人,据说这样可以增加班主任和学生的压力,实际上就是要让相关的班主任和学生难堪,好长点记性。他问一个学生:“你怎么又迟到了。”“实在是没有办法,早餐以后去厕所,人太多,等了很久,现在都还没有机会。”他真不好再去责备他的学生。到底是时间安排不合理,还是学校硬件条件有限?如果不去思考这些现实的东西,总是对所期望的结果一味的施加压力,再逼下去也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孩子从6岁开始直到高中毕业,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关系着孩子成长,课堂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如果在孩子走出课堂,离开学校的时候,变得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育失败了。如何合理的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如何科学地操作课堂教育教学,这不是哪一个学校,哪一个老师的事,而是全民都应该关注和思考的事情,作为学校管理者更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学生作息时间安排得不合理,每天的学习就像拉满的弓,除了课程交流,老师、学生、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被阻塞,学生就会变成书呆子,性格就会畸形。
现在中学生自杀现象已经见怪不怪,而且这种怪异的性格在更高层次的人群中也在发酵,高等院校中人格不完整学生也屡见不鲜,女硕士杨元元上吊,年轻的大学团委副书记陈刚在遗书中称“为正风气而献身”,马家爵杀同学藏尸于寝室,药家鑫怒车祸而对伤者拔刀,付成励砍死法学教授程春明,留美博士卢刚在爱荷华大学大开杀戒…… 血淋淋的教训应该使教育者醒悟,为什么教育会造成如此大的落差呢?
高中教育封闭得像温室,经不起灼热阳光和凛冽北风。眼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老师的观点,也是家长的想法。如果一个人长期地囿于狭小的圈子里,那他的精神和气质就会受到伤害,个人生活能力,同学之间的沟通能力就会变差。有人把高中教育和中师教育作了一个对比,中师教育基本上是开放性的,学生从来不搞统一的大联考,晚自习和自习课基本上由学生自己支配,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广而宽,大多数学生有一技之长,适应能力很强。追踪他们以后的生活,中师生大多数生活开朗,就是在官场上为人民服务的比例同比高中生也要大得多。这到底说明了什么?高中教育为了分数,过分压制人性的发展。同学之间稍有一点矛盾他们往往把问题往最坏处想,或把对方看成敌人,或急于报复,或邀其他同学帮忙报复。帮忙的同学也不问青红皂白,无端的参与进去,其报复手段之残忍无不触目惊心。这些人对家长、对社会没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我为中心顽固得很,在学校花钱如流水。他们把自身的不幸归因于人世间故意给他们设置的障碍,其实学生之不幸原本存于他们破碎的心中和被搅乱了的头脑里,这都与现行高中教育现状以及课程安排脱不了干系。
高中生的人格本来就该如此吗?当然不是。教师不仅仅是课堂内容的讲述者,更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调控者;不仅仅指导者,更是设置有梯度的问题,通过追问引领学生解决问题的人。如果老师们能多花一点时间去思考学生们学习以外的东西,像对待知识一样去满足学生们生活上的或其他方面的需要,去处理那些学生有诉求的全盘皆错,错了一半或错了四分之一的事情,并对之进行筛选,引导学生把正确的部分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去,学生也就不会那么粗暴或消极的对待自己乃至整个社会了。总而然之,不论从社会需要还是学生人格健康上来讲,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比多考几个分数要重要得多。
美国纽约有三所世界上闻名的高中,分别是史蒂文森高中、布朗克斯高中和布鲁克林高中。它们实施的都是四年制普通高中教育,这三所高中都有60年以上的办学历史,并聚集了一批纽约市一流的老师,追求拔尖,不断创新的校风使这三所学校人才辈出,其中布朗克斯高中的毕业生中,就有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三所学校均无住宿设施,所有学生全部早出晚归。对人才培养目标这三所学校都非常明确,史蒂文森高中提出,要培养善于观察,富有想象,思维敏捷的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人;不断进取,能说能做,乐于实践,身心健康的人;实现自我,愿意协作,贡献社会的人。布朗克斯高中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布鲁克林高中激励有潜力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贡献社会。
学校每天安排10节课,每节40分钟,课间只休息5分钟,实行分层次教学。每天下午3点正课结束以后,全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老师有时参加并提出指导意见。史蒂文森高中有100多个俱乐部、30多种刊物、26个体育运动队;布朗克斯高中俱乐部也有60多个,学校礼堂经常被忙于彩排的学生占领。学校要求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每学年不得少于50小时,这不正是中国高中教育与美国高中教育之不同吗?更有看点的是他们学科考核实行学分制,如语文,课堂可以得分,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也可以得分;体育课参加球类比赛也可以得分,这正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体现。三所学校课堂教学特色鲜明,课外活动也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们非常重视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合作的机会和时间。比较中美教育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特征,中国传统教育重视闭门造车单打独斗,强调服从权威,尊重秩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比较胆小,动手能力差,个人应付考试的能力很强。但应用知识适应社会的能力却相对较弱,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学习应该是一个探险旅程,只重态度不重效果的教育模式难出人才。
他曾经到过江苏省洋思中学参观,他认为洋思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改革课堂教学是有影响的。因为它其中有一个步骤就是,提问以后,分6人一组的讨论,这里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沟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哪怕是学生沟通的时候来两句题外话,这也不影响沟通的整体氛围,学生学习过程是“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他们得来的知识有自主性,不是强行灌入,学得轻松,记忆牢固。以告诉为主的课堂,剥夺了学生选择与尝试的权利,扼杀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在某些教师眼中,只有规规矩矩的学生才是好学生,那些爱问好动的孩子有时甚至会受到指责。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墨守成规,孤陋寡闻的下一代。
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生活的引领者,班主任的工作是围绕学生生活而展开的,班级生活是学生走入社会生活的模拟演练。首先,要保证班主任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与课外环境沟通,每天至少半个小时,他去过很多高中学校,几乎没有这样安排的。在很多老师看来,让学生与社会环境沟通,无异于让学生去玩耍,这是对学生生命时间的浪费。其实“玩耍”就像个万花筒,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他认为,有选择性的“玩耍”能提升孩子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当孩子们遇到意外情况或处于新环境时,将更具竞争优势。适度的“自由玩耍”,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都很有好处。
孩子们每天都要面对新的生活,每天都要排除新的矛盾,除了同学之间沟通以外,重要的是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因为老师的经验可以加速学生心灵的进化,当然这还有赖于老师自己接受新知识能够日新月异,跟上时代的脉搏。做班主任的如果认为有一天没有什么话可讲,那他这天的工作就不会称职,因为他对今天的班级工作不了解。一个好的班主任他会在今天工作结束的时候,把今天遗留的问题写在纸上,而不是无休止地拖延今天的时间硬要解决这个问题才罢休,因为他知道解决问题不能靠硬拉。明天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落实今天的问题,进而又去发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班主任工作便有了无穷的动力与魅力。班主任要留心观擦,要保持每天有事做,一个星期确定一个主题,一个学期有个计划,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机会不能等,等机会的人,只有班上出大事了,他才会匆忙上阵。课堂作业的布置可以更加广义化,不应当仅限于文字摘抄和解题训练,一项研究任务、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件用品制作、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次汇报演出、一个主题班会等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为等诸多方面能力的好机会。课堂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的丰富而多彩,而不拘泥于原来已经设计好的内容。
一天他去听一位老师的课,课讲完了,老师问学生:“听懂了吗?” “听懂了。”同学们齐声回答。“还有谁不懂请举手。”全班静悄悄的,一位同学的手稍伸了一下很快就缩了回去。细心的老师还是发现了,他温和地说:“你那里不懂,没关系,讲出来。”孩子怯怯地站起来叙述着,老师一边鼓励孩子大声点儿,一边过去俯下身听,很耐心地又讲了一遍,最后对这位同学说:“请坐,以后要注意听讲。”下课后,他把老师和学生请进了办公室。学生说:“校长。我以后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他对学生说:“孩子,今天请你来是要表扬你,你敢说真话,不懂就问,这很了不起的,今后要理直气壮地问,不懂就把手高高地举起,你说对吗?”孩子惊奇地看着他,又看看老师。老师点了点头,孩子高兴地飞奔而出。这位老师若有所悟地说:“我还以为自己很有耐心呢。现在明白了,学生好不容易敢举手说不懂的勇气,却被我自己‘以后要注意听讲’永远地吓了来回去。他以后就可能加入全班‘听懂了’的行列。”
事实上,教学过程中只有敢于问,才会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交流,也是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开端。“学会”是关注的结果,“会学”才是要重视的过程。遗憾的是现有的考察体制对教学效果的考查死盯着“学会了没”,而对“会不会学”只强调于虚无的教育理想上,这就造成了一种尴尬局面:谁都知道“会学”重要,可下的工夫全在“学会”上,这是理想与现实脱节的症结所在。问题学生并不一定就是坏学生,所谓问题学生,不过是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想法、不准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这个时候学生最需要关爱和引导。百分之八十的学习困难的学生与过重的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学生就会如鱼得水,有助于他们的提高学习效力,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比渊博的知识更加重要。
家长和老师都要学会赏识孩子,高智商老师都非常自信,他们从来不怕孩子淘气和“不听话”。他们可以承受孩子给他们带来的各种麻烦和闯祸,能在麻烦和闯祸之中看到机遇而不是危机。乐观的老师能够积极地看待其孩子,期望从孩子身上看到最优秀的东西,使得孩子总是期待未来会变得更好。反之,如果老师总是看不见孩子的优势和长处,那老师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感,对孩子的态度将会越来越严厉;由于老师越来越严厉,孩子的叛逆也将越来越强烈,这样,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老师不要幻想孩子会变得完美无缺。但可以努力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希望孩子完美是不现实的,追求完美的老师在最后往往会非常失望。学校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积极开设第二课堂显得十分必要,由有特长的学生和老师来辅导,在每学期期初与期末,对学生感兴趣的技能项目进行培训和测试。这样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通过测试都可以找到一项适合自己的技能。选拔出来的特长生又不断地充实学校特长生队伍,届届相传,这就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形式。经常测试,可以使学生清楚认识自身技能发展状况,在发展中实现人人能够找到自我。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把那些所谓的规范降低到最基础、最必要、最原则的程度,让学生以最轻松、最活跃的心情参与课堂。学贵在于问,好课应该越讲问题越多。
学以致用应该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永远是教育教学的直接目的。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的机会,听与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永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与能力,听的东西忘得快,看的东西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让学生心动不如让学生行动,学生是否能够跟随师生沟通的课堂进展情况而积极动手参与,应该成为评价课堂好坏的重要标准。现在教育界对课堂的描绘、期待和不满很多,原因是从学校里出来的产品(学生)质量跟人们的预期相差太远,。不管是先学后教、民主课堂,还是研究性学习,其实讲的是一回事,就是还原课堂的民主和自由,让教师文化从强势走向民主。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本来是与生俱来的,后来之所以受到扼杀是因为学生的整个中小学阶段一直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家长的鞭策,教师的排名,教材编排的超平均智力水平。很多家长和老师有一样的心态,看眼前利益,同样的知识不厌其烦的让学生反复练习或背诵,直至滴水不漏,以保证学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现状。一些有地位的研究者,他们根本未从事过高中教育,或长期远离高中教育几十年,要他们去研究高中教育本来就可能困难多多,工作中他们又喜欢在一些“高级”学校跑,对下层的学生和老师采取冷淡和疏远的态度,加上基层教师队伍中一些轻薄仔又跑出来奉承,研究者们便膨胀得飘飘然,教材的编写偏离了方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跟上去天天都得提心吊胆,生怕那一天掉了队,成绩差的学生,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进而产生挫折感。无论成绩的好坏,现在的学生学习过程都是痛苦的,为了完成学业,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自主思考。他们所获取的知识大多是强制的、被动的,过不了多久又返还给老师,甚至连回忆起来都有困难,这该是老师和学生的悲哀。
在国家正在实施教材改革的时候,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不能等待的,他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游戏过程,整个中小学教育应该逐步被认可为大众化教育,不要把传授知识过程看得那么伟大、高尚和神秘。上课不过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去完成某种规则的游戏。那些远离人们生活需要,而又晦涩难懂的东西,不妨暂时从这里拿去,让以后用得着的人或者那些感兴趣的人去研究罢。中小学教学不一定要求高等数学那样的精确和规范,有时候感悟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全因为老师们的故弄玄虚而越来越糊涂了。老师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如果大多数学生并不买你的帐,这说明学生并不喜欢你这种授课游戏方法,这时候老师就很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了。
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绝大多数老师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怪学生天资愚昧和不配合自己,老师的顽固或许来源于长期以来的教学“规范”和过度的自信,但正是这种“规范”和自信阻碍现代教学的发展,影响了老师与学生自己之间“游戏”的持续进行,给学生课堂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天才学生的兴趣就这样被扼杀了。老师上课要有预见性,可以对教材内容作一些适当的增减或顺序上的交换。与其讲多了搞不懂,又浪费时间,还不如减少一些内容,给学生多一点自主的时间。美国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晚上8点到10点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
课堂授课可以尝试把45分钟改为30加15的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累加不得少于15分钟。课堂上应舍得划出相当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做作业,扬州市梅岭小学特级老师翟裕康在小学数学中实行的“四了”(讲了,练了,评了,收了)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上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只问有没有按时交而不问学生是如何完成的,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教师对待课堂应有选择、探索、变革和创新的权利,切不可让自己独特的理念和个性化的特色成为规范化教学的牺牲品。现在最怕的是把上面的规定太捧为经典,不敢越雷池一步,命题的人这样,上课的人也是这样。要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时间适应千人一面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改革还真的不行。人生最难抗的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个就是强迫,你不根据学生需要去设计课堂,又如何能够诱惑学生。课堂应该属于学生的,授课的过程要充满诱惑性,要诱惑学生就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足够的想象空间和时间,想学生之所想。当然课堂自由又不能绝对化,每堂课的讨论和提问都要尽可能围绕重点目标去展开,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提问,当老师发现讨论问题偏离主题的时候,老师有责任巧妙地把主题引重点目标上来,海阔天空,漫无目的的自由课堂是不提倡的。
他主张上课只要有个大致的目的就够了,不要强求统一,不要为完成目的而完成目的,只要学生自由的心灵通过课堂的飞翔每天有一点点进步就足够了。实现自由课堂的方法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用手去交流,用脚去拉近,用心去体会。自由课堂的目的是让记忆更加牢固,让理解更加深刻,让联想更加宽广。他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修正(上一节课遗留的问题)探究(新课题)、提问(教师和学生的提问都写在黑板上)、释疑(教师答疑或小组派代表互相答疑)、小结的做法,自己没有了“专制”,也从苦不堪言中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上课过程不忙碌,学生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很快活。他经常提醒自己提问不能太多,给学生多一点想象空间,当学生讲题外话的时候,要冷静处理;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提问,哪怕是很简单的;学生答疑的时候让小组派代表,一般不用群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