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十分通俗地表达了他对生活与教育关系的观点,他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所以,我想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好的人生、好的生活、好的社会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我们就应该如何教。
一、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提高责任意识
在校园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或听到某些学生做了不负责任的事情,例如做事情丢三拉四、该带的作业、学习用品忘带,还埋怨父母没给他装、没提醒他;一弯腰就能拾起地上的废纸却视而不见;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等等。在参与“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生活责任研究”的课题研究中,我才深切感受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多么的重要,很难想象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没有爱心的下一代,将如何担负起富强祖国的重任。因此,正确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明事理、辨是非,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和责任感,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经常都能在传媒报道中,听到、看到某地区缺水的情况,在六年级下册的教材里,第五单元”地球真美丽”中,教材的编者就编排了《水的危机》一课,教材通过对淡水资源缺乏、水污染、浪费水现象的呈现,以此引起学生对水资源匮乏的重视,真正唤起学生爱水、护水的意识,并能从自身做起。
非常感谢教材的编者为教师、为孩子编排了这么有时代感,这么有意义的课程内容。课前我所了解到,任教班级的学生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所致,没有亲身感受到缺水给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因而对水资源所面临的严峻现状不是十分地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水危机离他们还很遥远,而且即使水危机真的来了,那也是大人们的事。甚至有些同学自己、家人、周围的邻居正在做着污染水源、浪费水源的事情。
在教学中, 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仅仅把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实际入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注意了本年段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和接受能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谈起,比如谈身边的水资源缺乏现象、水污染现象、水浪费现象等,将学生的所见、所做、所感等新鲜又真实的内容带入课堂,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爱水、护水的意识。
孩子的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知识基础之上的,我们的教学就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样学生就会自己寻找到比较准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生活积累有一个正确地认识。我知道,仅仅凭一堂课就让学生真正去节水,那是做不到的,但通过这堂课,学生已深感节约用水不仅仅是大人的事,它是每个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
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结合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等等,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学会友爱同伴,学会分担同伴的困难。我们设计并实施了“爱心”主题活动,孩子们为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同学捐款、捐物。结合学校少先队的“爱心铸丰碑”活动,去敬老院慰问,给老人带上水果、鸡蛋等等。通过开展这样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爱心扶困,爱心助人”的乐趣,作为一种人生体验,孩子们对社会、对同伴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把实践活动和自我教育融为一体,成为责任感培养的有效载体。
二、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合作的重要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最普遍的特点就是自私、不懂礼貌、总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推卸责任等。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当然,我们也非常希望能从我们的手中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来。所以说,我们小学教师不是在做职业训练,而是为了孩子一生生命的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只要他在真实地经历、感受和体验生活,那么这份经历、感受与体验本身就是一份难得的财富。正所谓“种瓜不为得瓜,而是为了看花”,过程就是目的。
在教《让我们学会合作》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在活动中小组合作用橡皮泥捏出一个动物乐园来,每个小组都捏出很多小动物,其中有一个小组里捏出的小动物中大熊猫全身是白的,于是我就问他们:“大熊猫各部分都是什么颜色的?”,那个捏熊猫的孩子都回答对了,我又问他:“那为什么全都用白色的?”他回答我说:“他们都不借我黑色橡皮泥。”于是我借助他们的“小私心”,让全班同学进行了讨论:为什么熊猫变成了白色?很显然,孩子们都知道该怎样来回答,都会说些动听的话语,可真遇到实际情况时,又以自我为中心,又不会合作了。为了让每一位学生懂得个人的力量很薄弱,个人的智慧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那样微小,许多工作都要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我又设计了几个小活动,让学生再一次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在体验的过程中,再一次感受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平等、团结、友爱、互助、民主的。
我要感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因为课程目标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中,第二条就说到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在能力与方法这个目标的第三条也说到:学会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合作与交流,积极的参与集体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 :“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努力使教学成为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三、走进生活,在参与中具备实践的能力
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传授的内容,虽然是生活实际中的事例,但却不是儿童所感受到、所观察到的生活,不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我们应当承认学生所在的生活世界,是用他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的参与社会公益。
在《规则是怎么来的》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小组合作制定“班级生活公约”,因为班级规则与每个学生都有关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权,所以,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从自身出发,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则来,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公约内容,互相评价内容好坏。大致内容是:“我们做游戏要遵守规则”、“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下课要文明休息活动,同学间不吵架,不做危险性游戏”、“见到老师要问好,有礼貌”……最后通过全班互评,大家一致举手通过,并按上手印,在欢呼声中庆祝公约制定成功。
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好的教师就是好的教育,所以,我要追求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育对象拥有共同幸福的人生。
一、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提高责任意识
在校园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或听到某些学生做了不负责任的事情,例如做事情丢三拉四、该带的作业、学习用品忘带,还埋怨父母没给他装、没提醒他;一弯腰就能拾起地上的废纸却视而不见;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等等。在参与“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生活责任研究”的课题研究中,我才深切感受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多么的重要,很难想象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没有爱心的下一代,将如何担负起富强祖国的重任。因此,正确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明事理、辨是非,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和责任感,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经常都能在传媒报道中,听到、看到某地区缺水的情况,在六年级下册的教材里,第五单元”地球真美丽”中,教材的编者就编排了《水的危机》一课,教材通过对淡水资源缺乏、水污染、浪费水现象的呈现,以此引起学生对水资源匮乏的重视,真正唤起学生爱水、护水的意识,并能从自身做起。
非常感谢教材的编者为教师、为孩子编排了这么有时代感,这么有意义的课程内容。课前我所了解到,任教班级的学生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所致,没有亲身感受到缺水给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因而对水资源所面临的严峻现状不是十分地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水危机离他们还很遥远,而且即使水危机真的来了,那也是大人们的事。甚至有些同学自己、家人、周围的邻居正在做着污染水源、浪费水源的事情。
在教学中, 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仅仅把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实际入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注意了本年段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和接受能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谈起,比如谈身边的水资源缺乏现象、水污染现象、水浪费现象等,将学生的所见、所做、所感等新鲜又真实的内容带入课堂,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爱水、护水的意识。
孩子的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知识基础之上的,我们的教学就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样学生就会自己寻找到比较准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生活积累有一个正确地认识。我知道,仅仅凭一堂课就让学生真正去节水,那是做不到的,但通过这堂课,学生已深感节约用水不仅仅是大人的事,它是每个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
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结合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等等,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学会友爱同伴,学会分担同伴的困难。我们设计并实施了“爱心”主题活动,孩子们为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同学捐款、捐物。结合学校少先队的“爱心铸丰碑”活动,去敬老院慰问,给老人带上水果、鸡蛋等等。通过开展这样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爱心扶困,爱心助人”的乐趣,作为一种人生体验,孩子们对社会、对同伴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把实践活动和自我教育融为一体,成为责任感培养的有效载体。
二、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合作的重要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最普遍的特点就是自私、不懂礼貌、总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推卸责任等。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当然,我们也非常希望能从我们的手中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来。所以说,我们小学教师不是在做职业训练,而是为了孩子一生生命的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只要他在真实地经历、感受和体验生活,那么这份经历、感受与体验本身就是一份难得的财富。正所谓“种瓜不为得瓜,而是为了看花”,过程就是目的。
在教《让我们学会合作》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在活动中小组合作用橡皮泥捏出一个动物乐园来,每个小组都捏出很多小动物,其中有一个小组里捏出的小动物中大熊猫全身是白的,于是我就问他们:“大熊猫各部分都是什么颜色的?”,那个捏熊猫的孩子都回答对了,我又问他:“那为什么全都用白色的?”他回答我说:“他们都不借我黑色橡皮泥。”于是我借助他们的“小私心”,让全班同学进行了讨论:为什么熊猫变成了白色?很显然,孩子们都知道该怎样来回答,都会说些动听的话语,可真遇到实际情况时,又以自我为中心,又不会合作了。为了让每一位学生懂得个人的力量很薄弱,个人的智慧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那样微小,许多工作都要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我又设计了几个小活动,让学生再一次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在体验的过程中,再一次感受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平等、团结、友爱、互助、民主的。
我要感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因为课程目标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中,第二条就说到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在能力与方法这个目标的第三条也说到:学会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合作与交流,积极的参与集体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 :“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努力使教学成为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三、走进生活,在参与中具备实践的能力
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传授的内容,虽然是生活实际中的事例,但却不是儿童所感受到、所观察到的生活,不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我们应当承认学生所在的生活世界,是用他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的参与社会公益。
在《规则是怎么来的》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小组合作制定“班级生活公约”,因为班级规则与每个学生都有关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权,所以,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从自身出发,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则来,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公约内容,互相评价内容好坏。大致内容是:“我们做游戏要遵守规则”、“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下课要文明休息活动,同学间不吵架,不做危险性游戏”、“见到老师要问好,有礼貌”……最后通过全班互评,大家一致举手通过,并按上手印,在欢呼声中庆祝公约制定成功。
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好的教师就是好的教育,所以,我要追求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育对象拥有共同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