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学生经验的负迁移,在错误处“正”生长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usi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反比例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其经历重要的转折点:从“静态”到“动态”,从“离散”到“连续”,在“操作”中厘清“关系”。在正比例图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正比例图像的形成过程,感受量的对应性和连续性,体会量的运动和变化。
  【关键词】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图像 负迁移 “正”生长
   小学正、反比例知识的学习意味着学生由“算术知识”向“代数知识”的转变,这是学生从理解“数量”到探索“关系”的明显转折点(五年级的“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正、反比例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其经历重要的转折点:从“静态”到“运动”,从“离散”到“连续”,从“操作”到“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正比例图像”学习的要求是:“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在苏教版小學数学教材中,学生首先学习“正比例意义”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正比例图像”。具体如下:教材首先根据例题1表中的数据,在方格图上描出了各组数据所对应的点,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背景理解描出的点所表示的意义,再连接图中各点,看能发现什么,进而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在绘制图像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比例图像进行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像上的点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作用,为今后函数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接着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感知正比例图像的特点,逐步积累借助图像刻画数量关系的经验,不断感受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课堂实录——正比例图像的探究过程
   出示例题1的表格:
   师:这是例题1表格中的各组数据,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借助图形来表示它们的变化关系。
   (出示横轴)
   师:仔细观察,横轴表示哪个数量?
   生:横轴表示时间。
   (出示纵轴)
   师:纵轴表示哪个数量?
   生:纵轴表示路程。
   (出示完整的含有横轴与纵轴的方格图)(见图1)
   师:仔细思考,例题1表中的各组数据可以用方格图中哪些点来表示?哪个点可以表示1小时行80千米?
   (学生上台演示)
   生:在横轴上找到1小时,在纵轴上找到80千米,它们的交点就表示1小时行驶80千米。
   师:那么,你能照样子在方格图上,画出其他各组数据的对应点吗?其他同学也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尝试后反馈交流)
   师:同学们经过努力,在方格图上找到了表格中每一组数据对应的点。我们知道A点的意思是每小时行驶80公里,那么B点的意思是什么?其他各点呢?(见图2)
   生1:点B表示5小时行驶400千米。
   生2:点C表示2小时行驶160千米。
   生3:点G表示7小时行驶560千米。
   ……
   师:当汽车还没有启动时,也就是说,当行驶时间为零时,汽车行驶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生:0千米。
   师:那么图中哪个点可以表示这种状态呢?
   (学生在方格图上找到原点)
  师:仔细看看描述的每个点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在自己的方格图上,把这些点按顺序连起来吗?
   (学生自己尝试连线后思考)
   师:连接各点画成的是什么图形?
   (教师出示部分学生的连线图,见图3~图6)
  师: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哪个图形更合理?为什么?
   (小组交流后反馈)
   生1:应该是一条直线,因为表格中最后一栏是省略号,省略号表示有无数,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所以直线合适。
   生2:要从0开始画,因为汽车不可能一下子跑到1小时80千米的位置。
   生3:不从0开始画,汽车行驶的时间小于1小时就找不到对应的点了。
   ……
   师:回顾刚才的研究过程,我们根据表格中每一组数据,在方格图上找到对应的点,连点成线。直线上的每个点不仅代表时间,还代表相应的路程。这条直线是一幅显示路程与时间之间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二、案例分析——正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负迁移
   特级教师贲友林指出:“正比例图像的呈现形式,从表面上看是静止的,但从列表、描点到连线这一过程来看,是运动、变化的。画成的图像从表面上看是完整的,其实是局部的、不完整的,它还可以延伸,即不断地运动、发展、变化。”在正比例图像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受到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水平的影响,在正比例图像的制作过程中,学生画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图像。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两点:思维特点导致理解有偏差,已有经验对理解产生负迁移。
   1.思维特点导致理解有偏差
   由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要理解正比例图像这样一条“直线”,它还包含“两个变量一个扩大(减少),另一个也扩大(减少),其比值保持不变”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2.已有经验对理解产生负迁移
   与学生熟悉的折线统计图相比,正比例图像与其外观相似: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制作过程类似——都是先描点再连线。因此学生很容易将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照搬到正比例图像的制作过程中来,从而得到错误的正比例图像。事实上,两者之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折线统计图的每一个统计数据都是相对独立的,所描述的点是离散的,而在正比例图像中,每个变量的值是连续的,因此描述的点也是连续的。正比例图像反映了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若干个连续的点的集合,自然包含“零点”和无限延伸。    三、教学思考——强化正比例图像的形成过程和分析解读过程
   在正比例图像的教学中,面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负迁移,教师要善加利用课堂中生成的“错误资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比较、辨析、反思、交流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正比例图像的认识,并在研究中进一步感知两个量的正比例关系,渗透函数思想。
   (一)着力于正比例图像的动态形成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在正比例图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正比例图像的形成过程,感受量的对应性和连续性,体会量的运动和变化。
   1.依据已有经验,找到对应点
   通过以往的研究,学生们积累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经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描述点的过程,使学生自觉地将所描述的点与原表中每组数据对应起来,认识到每个点代表汽车在一定时间内行驶的路程,从而了解图像上各点的实际意义。也就是说,每个点代表一组相应的时间和路程的数值。
   2.连点成线,认识正比例图像
   在连点成线的教学中,抓住学生错误资源,有效生成,让学生通过比较与讨论等学习活动,在思辨中感悟正比例图像的特点。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通过把各个点连接成一条直线的过程,对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讓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正比例图像是直线,一是有助于学生根据图像的形状,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二是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自己制作的正比例图像是否正确。
   3.应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正比例图像进行判断,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对应的时间,要引导学生联系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经验进行判断。根据图像进行估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着眼于图像的分析解读过程
   皮亚杰认为:“比例是函数的最初形式”,抓住机会帮助学生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丰富学生对变量的体验,渗透函数的思想,是小学“正比例图像”教学的核心。因此,在正比例图像的研究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正比例图像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正比例图像分析和解读过程中,充分感受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变化,并使相应的关系“可视化”。在运用正比例图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渗透函数思想。
  1.注重比较,深化对正比例图像的认识
   结合例题(见图7)进行设计,例题中为学生展现了汽车在不同状态下的行驶情况。这三组数据虽然都反映的是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且都是直线,但是由于速度不同,直线呈线的角度不同。学生通过对正比例图像的制作和比较,能够充分体会路程与时间的变化规律,感受到这三组数据,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但由于比值(速度)不同,制作的正比例图像也有所不同。速度越快,直线越陡,速度越慢,直线越缓。通过这样的比较实践,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理解,为学生渗透了函数思想。
   2.借助不同的生活场景,丰富对正比例图像的认识
   教师结合实践中不同的生活场景,精心设计的练习可以丰富学生对正比例图像的理解。例如,汽车速度一定,时间和路程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电脑打字的速度不变,字数和时间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班级订阅同一种报纸,订阅数量和总价格是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弹簧秤悬挂每千克物体的伸长长度一定,悬挂物质量和弹簧伸长长度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通过数形结合,变量之间的抽象关系变得生动、直观,为学生今后学习正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图像铺平了道路。
   在正比例图像教学中,要正视学生经验的负迁移,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学生思维特点,通过丰富学生知识探究的过程,合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让课堂在错误处“正”生长,让学生在错误后有更多的收获和体会。
   【参考文献】
   [1]刘淑云,刘晓婷.正比例图像教学应该关注什么——由“小学生学习正比例图像的问题”引发的思考[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2(12).
   [2]沈重予,王林.小学数学内容分析与教学指导[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一表述当中的三个关键词“倾听、表达、应对”,表明“口语交际”有别于过去的说话课,更不同于常规语文课,它更强调交互性和情境性,要求学生在有效情境中,懂得说话的场合、语气、礼貌、肢体语言等,从而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  一年级第一学期口语交际目标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的趋势是“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学生更加“自主”了。小组交流和动手操作成为教师趋之若鹫的课堂模式。在“交流的热闹”与“操 作的自由”背后,往往忽视了学生内在的思维运动,缺少思维含量的交流与操作看似热闹却收 效甚微。只有充分落实操作与思考的通与联,才能将解决问题的技能内化于心。  【关键词】操作思考通联  课改提倡操作理念后,在课堂教学中,动手
【摘 要】表现性评价融教、学、评三位于一体,如果教师在实施表现性评价时,巧妙设计评价任务,语文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提升。评价任务的设计需要注意:评价任务要紧扣“两个目标”,要从学生视角出发,要彰显“思维递进”。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 评价任务 穷尽思维可能  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融教、学、评三位于一体,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个体的评价,符合新课
【摘要】课堂教学活动从问题开始,教师围绕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学习。小学语文课程由于其学科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凸显小学语文学科特色。本文试以《秦兵马俑》《水》的教学为例,从言意兼得、语用智慧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课堂提问 学科特色 言意兼得 语用智慧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學生知识的习得、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
【摘 要】数学文化是指人类在数学行为活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指数学问题、数学方法、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精神产品指数学思想、数学审美等观念成分。以此定义审视现在的课堂,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数学文化的传播与学习的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过去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传递、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对缓解当前教育的过度焦虑,减轻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更好践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促进“五育”并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学科老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如何在有
平等意识,即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一样,都是权利主体,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平等的义务。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内)没有任何理由享有特权,更不应当利用自己的职位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谋取私利。学生由于缺乏“平等意识”,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歧视他人、特权思想、甚至侵犯他人尊严的事件不能正确对待。笔者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针对教学中如何运用“支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  支架式教学模式来源于建
美第奇家族与艺术大繁荣  15世纪后期,欧洲还处在“中世纪”的尾巴,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有个大城市叫佛罗伦萨,那里有个著名的“美第奇家族”。  “美第奇”在意大利语里的意思是“医生”。据说,他们家原本是江湖郎中一类的角色,家族族徽是一只盘子上摆着六个圆球,看起来像托盘上六个不知怎么揉搓起来的药丸。  这个家族的族长是一头黑鬈发、魁梧如棕熊的洛伦佐·德·美第奇。作为城中第一家族的英俊族长,洛伦佐应该
牛角面包:家资殷盛,喜欢炫耀。  豆沙面包:聪明调皮,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草莓面包:乖乖女,但生气时却是标准的“女汉子”。  鞋袜之所以臭,是因为脚心多汗的缘故。人的手心、脚心汗腺比其他部位都要多。汗液除含有水分、盐分外,还含有乳酸和尿素。在多汗的环境下,脚上的细菌大量繁殖,混合了乳酸、尿素,就会发出难闻的气味。如果这个时候,恰好穿着捂得很严实的球鞋、皮鞋,臭味越積越浓,自然免不了发出一股子臭
【摘 要】既会充分利用教材,又会合理开发教材,应是教师的基本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对概念等新授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引申,还应对习题有深度发掘,在“调整”与“变化”中深刻理解,发展数学思维,努力使学生成为思考领域的劳动者,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深度理解 发掘教材 能力提升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写者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