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非常“头脑”,非常“风暴”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a452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然你是天才,如果没有表现出来或者弱于表现,那么在竞争中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不会表现者=弱者’的不公平公式就会屡屡被套用。”这话出自东方卫视《头脑风暴》栏目主持人、北大博士袁岳之口。近年来,袁岳博士常通过演讲、座谈等方式,一直在关注社会,所到之处,他批评时事,谈论观点,总能与听众掀起一阵“头脑风暴”。
  批纠结心理:想得到苹果,最好去种树
  如今,“纠结”似乎成了人的通病,袁岳在一次与年轻人交流时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什么是‘纠结’?就是心理问题。别人有,自己没,心里不爽,就这么简单。老感觉上天不公平,老抱怨自己命不好,当然越过越纠结啦!当年,我发誓说,老子就是没房子也要下海。换句话说,我要种一棵苹果树,即使将来颗粒无收,我也一定要种它。很多人在纠结,就是因为没种这棵树,你种了你就有方向了,你种了你就会有收获。所以,你要锁定一个领域,然后在这个领域里扎扎实实种好这棵树。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去种这棵树。早种早收,晚种晚收,不种没收。别老纠结不纠结的,是人不能没种,男人更要有种。”
  袁岳一出口就旗帜鲜明地亮出批判观点: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老喊纠结的人为什么可怜、可恶呢?袁岳认为是没有既定的目标和实际的行动。“想得到苹果,最好去种树”,一番类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一个人只有锁定一个领域,并在这个领域扎实用功,才能不纠结。
  评摩登绅士:制定好规矩,按规矩办事
  一次演讲中,袁岳对大学生说:“今天的中国不缺‘快女’、‘超男’,唯独缺摩登绅士。其实,绅士就是能清楚地制定自己的规矩,并且按规矩办事。但很多人穿得人模人样却没规矩,说话不算数,做事爱胡来,这就是一无赖。我们过去说士大夫气节、士可杀不可辱,这是规矩。我们不会说你是领导我就去拍你的马屁,你有权势我就说奉承的假话。耶稣的12个门徒争论谁是老大,听到争论后,耶稣端了洗脚水给大徒弟洗脚,他说,在上的首先要在下,在下的首先要在上。这实际是一个政治规则,但可以归到绅士精神里。如果我们清晰地制定规矩,并且身体力行,这就是真绅士。真绅士尊重自己的尺度,一以贯之,不会轻易地因人而变、因事而变、因时而变。反之,如果只是表演、作秀,那就是装,自欺欺人的把戏。”
  袁岳给真正的绅士下了定义——“制定好规矩,按规矩办事”,这就将那些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之徒推到了门外。他结合古代的士人、西方的耶稣,对绅士的做派、精神做了诠释,从而帮听众增强了对绅士内涵的理解。一番话,有理有据,叙议结合,强烈对比,给人警醒。
  谈交朋结友:喜欢当然好,讨厌也要交
  在谈到交朋友的问题时,袁岳说:“人为亲密、分享、同情、信托等而交少数喜欢的朋友,有这些朋友当然很好。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喜欢很多人,他们也应该要交。为什么?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是动物都不爱干的,但我们很多人却去干了;找自己喜欢的同类这是动物能做到的,而我们有些人只会那么做。人不同于动物的基本特点就是明白与实践自己所喜好和不喜好的事,即便这样的事没那么多油水、体面与光荣。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与更多人包括自己不喜欢的人去协作、去完成我们要完成的任务吧。你竞选班长,你需要的选票难道只来源于你喜欢的人么?答案是不。那么我们难道不该反思我们只与我们喜欢的人一起做事的倾向么?其实,他们品性可能不坏、水平可能不低、做事可能颇有分寸,为什么不去交往呢?”
  我们交朋结友,往往凭感觉、凭喜好,无形中缩小了自己的交际圈,将一大堆品行性不坏、水平不低、做事有分寸的人给排斥了。袁岳倡导年轻人多一份理性和思考,懂得与更多人包括自己不喜欢的人去交往、共赢。这番提醒,对年轻人如何交友有极大的引导作用。
  论T型人才:一横是广度,一竖是深度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袁岳:“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袁岳提出了“T型人才”概念:“专业知识与技能属于‘I’的范畴,是一个人知识的深度;而历史学、未来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知识属于‘一’的范畴,是一个人知识的广度。见多识广、博闻多识是从正面说明我们的知识广博的价值,少见多怪、孤陋寡闻是从负面来说明我们见识稀少而对于事务具备的难以为人称道的反应能力。今天的年轻一代在个体选择自由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好机遇,我们不应只做消费与休闲选择上的自由派,更应该成为博闻强记的知识选择上的自由派。见识决定机会,技能决定地位,无论将来你们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我希望我们人人要把那个T的形象时时地、大大地刻在自己的脑海中,并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分享成功。”
  袁岳借一个“T”字母,形象论述未来人才的特点:一横是广度,一竖是深度。两者结合,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这类集深与博于一身的人才结构不仅在横向上具备比较广泛的一般性知识修养,且在纵向的专业知识上具有较深的理解能力和独到见解,当然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袁岳话语形象通透,对年轻人树立正确人才观大有裨益。
  袁岳说:“我主观上想了解、学习,所以是一个seeker(寻找者),而有的人老等客观条件给他更多东西,所以是waiter(等待者)。”的确,袁岳是一个寻找者,他相信“寻找便能寻见”,正是靠着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见解,才掀起了一场场“头脑风暴”!
  (摘自《真倩交际口才》)
其他文献
波兰历史学家亚当·米奇尼克说:“如果要在希特勒与斯大林之间选择一个,我宁愿选择黛德丽。”正是这么一个文不对题的回答,让我开始对一代佳人黛德丽着迷。  黛德丽19岁时,还只是一个在柏林夜总会里讨人喜欢的歌女,21岁时她嫁给电影制片人鲁迪·萨博,然后走上了银幕。  1930年,她乘船从德国前往美国,好莱坞名导斯坦伯格向她抛出橄榄枝。她不断超越自我,在好莱坞的声望逐渐与葛丽泰·嘉宝平分秋色。  黛德丽离
期刊
卷曲的头发,清瘦的面容,忧郁的眼睛——这就是埃德加·爱伦·坡,一个身世凄凉、命运多舛的“颓废诗人”,一个著述丰盛、颇多创见的天才作家。  生前,爱伦·坡没能得到同代人的理解和赏识;死后,竟然还常常遭到歪曲和攻讦。1848年秋,他在点评平克尼的一首诗时曾讲过:“不幸的是,平克尼先生出生在遥远的南方,不然他早就……成了美国的头号抒情诗人。”于是后人有此一论:如果说平克尼真是生错了地方的话,那么爱伦·坡
期刊
很长时间没回家了,星期四多威的奖品寄来了:父亲的一双鞋。便决定给父亲送鞋,回家一次。  因女儿一直嚷着想到野外玩,便在收拾大包小包的同时,把挖荠菜用的小铲子也顺手装进包里。因回家的最后一段路是走有麦田的土路,便想带着女儿去麦田里挖荠菜,好好地痛快地玩一玩,尽情享受一下周末的快乐。  终于等到了放学,坐上车。暖风在车窗外呼打打而过,暖暖的。麻雀也是飞起一群一群的,叽叽喳喳。我和女儿看着,一路上更是眉
期刊
十年前,一夜成名还只是可望不可及的罕见机遇;十年后,它变得如此稀松平常,以至于少有人愿意以此为切入口,了解发生在“一夜成名之人”身上的种种遽变。理由很简单:对某些人来说,他们早已为成名做好了准备。  但吉克隽逸不是。直至今日,她也只能懵懵懂懂地用“我有了一个舞台,60%的时间都在唱歌,唱打动大家的歌”来概括自己成名后的境遇。她断然不像同期出道的吴莫愁那样,以强势的态度宣告一切来得刚刚好,而是沿袭了
期刊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他从青年时代起就自觉肩负起“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全身心地投入到捍卫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堪称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坚定的守护者和传承人。1967年10月,钱穆夫妇正式迁居台湾。起初住在台北金山街,次年7月搬进位于台北双溪东吴大学校园西南角的一处幽静的小楼里。钱穆为这座小楼取名“素书楼”,从此开始了他在此长达二十多年的著述、讲学生涯。  住进“素书楼”后,钱穆深居
期刊
“文革”时期,他是赫赫有名的“白卷英雄”,并成为“政坛新星”;80年代,他在监狱度过十余年的光阴;90年代,他消失人海,开始创业之路;20年过去了,他已悄然积累上亿身家。从“白卷英雄”到“财富英雄”,他上演了现实版的“王者归来”,也有人调侃他说“4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39年前以“交白卷”闻名遐迩的张铁生,近日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在禾丰牧业招股说明书中,张铁生是第六大股东,若上市成功,他将拥有
期刊
5张毕业证书,40年前我很珍视对它们的保管,藏在木箱底层,上面放了些书和当“礼服”穿的的确凉衬衣,以及一条半新不旧的茄色裤子。  1986年到江西当省长时,不知是由于淡忘还是衣服多了几件,也不知是谁有意无意的“帮助”,证书找不到了,政务缠身,无暇以顾,也未放在心上。  约两年前,要搬家,杂七杂八的东西不少,家人在破烂堆里扒拉,可能是找找还有没有可用的东西。据说在一个旧塑料包里发现了我小学、初中、高
期刊
还是接着说有关高考的话题,——民国时期算是历史上的乱世,但不可否认是一个大师辈出的辉煌时代,那个时期的学者文人有很多至今仍令我们怀念不已。在废除科举制度之后的民国时代,近代教育体制确立,读书人开始依靠“高考”来“考取功名”。  自光绪二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1903年)“壬寅癸卯”学制颁布,到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得到确立,高等教育应运而生。  在1938年之前,大学
期刊
德国科学家苏力贝克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野草种子的发芽率高达80%,约为前者的40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后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便难以发芽。  其实,个人的成长进步也离不开“光”的激励。只不过激励我们的那一束光,有时是一个微笑,有时是一声赞扬,有时则是一句问候。然而生活中,别人赐“光”的机会毕竟很少,更多的
期刊
最近收到一个很久不联系的朋友的邮件。其实,很难清楚定义我和这个朋友之间的关系。  约10年前,我家做了一个月的host family(交换生接待家庭),一名来自德国的中学生住在我家里。她的名字叫薇弗卡,我需要每天保证她顺利到西单地区的一所中学上课,还要负责她的吃住。虽然一起生活了一个月,但是德国人太过严谨的性格,加上非母语交流,我们之间并没有变得很亲密。  薇弗卡离开北京后,我们之间保持着邮件沟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