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教育赢在“起跑线”上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孩子学习语文的“起跑线”。它既是帮助儿童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也是连接儿童阅读和认识的纽带,因而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创新教育在拼音教学中如何体现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学习拼音与认知事物、发展语言、培养能力的“三结合”上。
  
  一、“学拼音”不忘“认识事物”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关键时期,汉语拼音教学中配有大量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图片,不仅使抽象的符号变得具体可感,为学生架起了一座轻松有趣的桥梁,也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事物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应借此加深、拓宽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例如字母“k”配有小蝌蚪附着在水草上的图,教学到此处时可相机向学生提问:“水草上有什么?”学生答:“水草上有两只小蝌蚪。”教师又问:“你们看看,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呀?”学生答:“小蝌蚪是灰黑色的。”“小蝌蚪的尾巴很长。”“小蝌蚪的脑袋很大。”老师接着问:“那你知道小蝌蚪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吗?”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青蛙”的图片,简单讲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教育学生保护青蛙就要从保护小蝌蚪做起,渗透环保教育。
  
  二、“学拼音”链接“语言发展”
  
  1.利用字母的形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初入学的孩子,已具有一定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但不太规范。在拼音教学时,教师就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失时机地进行训练,以规范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字母“o”时,趁机点拨学生:“o像什么?”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记忆的闸门打开了,有的说“o像一个圆圈”,有的说“o像一个乒乓球”,有的说“o像弟弟的小脑袋”……从而根据儿童善于联想记忆、形象记忆和韵律记忆的特点,引导学生编出顺口溜:“小小的圆圈ooo”、“奶奶的拐杖fff”、“解放军的机枪kkk”、等。这样不仅强化记忆了字母的音和形,而且还扩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
  ②利用形象的插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行的拼音教材为每一个字母都配备了一幅形象的彩图,这些插图接近生活,富有童趣,既表音又表形,具有实用性,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字母的音和形。因此,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看图,创设语言情境,诱发学生说话。如教声母“h”时,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说:“一个小男孩在喝水。”老师借机设问:“一个穿着什么衣服的小男孩坐在什么上喝水?他拿着什么在喝水?”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思维顿时打开了。这样,学生不仅说出了一句完整通顺的话,而且还在观察中认识了“h”的形状,从说话中掌握了“h”的正确发音。
  ③利用音节遣词造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鉴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的特点,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在学生的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所以,我们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例如在教学“guā”这个音节时,我先请学生用这个音节组词,然后再让他们从中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词说一句话。有的孩子说:“西瓜长得又大又圆。”有的说:“小青蛙在田里呱呱叫。”还有的说:“新疆的哈密瓜,真好吃!”由此可见,当音节仅仅作为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单独存在时,学生的记忆是非常困难的,而当把音节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相连时,就很容易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拼音”注重“能力培养”
  
  学龄前儿童是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
  ①在拼音教学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思维源于观察,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是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敏锐、精细的观察是创新的起点。因此,在拼音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启迪学生仔细地观察日常生活,教给其观察的方法,使之能抓住特点,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曾引导学生这样观察书上的插图:首先在学生观察后我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夏季。”“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有的说:“小草绿了,花儿开了,蝴蝶在花丛中跳舞。”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②在拼音教学中启迪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因此,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借助创造性想象丰富自己的心理活动,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如在教学复韵母“üe”的时候,我有意识地让学生用编故事的方式解决复韵母的组成问题。其中,有一个孩子是这样编的:“有一天,小鱼儿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这时,一只大白鹅也跳进了水里游泳。小鱼见了,连忙大声喊:‘鹅哥哥,鹅哥哥,让我们做好朋友,亲亲热热在一起。’”孩子那充满童趣的想象不得不令人赞叹,这不正是一种创造吗?
  在一年级拼音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把学习拼音与认识事物、发展语言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教育在拼音教学中的重要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教育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责编 钟 岚)
其他文献
在我们的思维中,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因此,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辩论也能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一大亮点。  一、立足生活,提供辩论的源头活水  从本质上说,辩论其实就是一种思辨能力,基于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与生活的高度融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起点。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与生活贴近的话题,让他们
习作指导课是培养习作兴趣,强化习作训练,提升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学中能够找准习作指导的着力点并加以积极引导,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现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5》教学为例,通过“激趣——启思——导写——评改”四个环节来谈谈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提高能力,从而实现习作教学的低耗高效。  一、激趣——“未成曲调先有情”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习作5
习作内容  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可以把生活中一些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变成精美的艺术品。你会做哪些小制作?将你的制作过程和制作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写下来。如果别人一看到你的习作,就清楚知道怎么做,你的习作就成功了。    设计理念  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自己身边不起眼的东西,变成精美的小玩意儿,是小学生津津乐道的事。当孩子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陶醉在别人对自己的赞美的时候,及时指导他们写下自己的心里话,学生
去年3月底,我校举行了小片区教学公开周观摩研讨活动。九年级语文科方面,由林老师和王老师各上一堂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两堂课都根据中考记叙文的考点和题型,比较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训练。其中林老师的课,无论是复习内容的选择还是复习程序的安排,都触发笔者比较认真地去思考一些问题。  一、林老师的教学流程  课题:叙事性记叙文阅读——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  第一课时(分发学案一)  (一)美文欣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根据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不仅要还给学生一片天地,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好语文学科的特点。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最自由、最灵活、最具灵性,是至纯至美的科目,它讲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注重人文素养,它体现师生的创造精神,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摘要】文章从来源期刊、栏目分布、作者所属地域和单位等方面对《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度论文转载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回顾本年度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几个热点和重点问题所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研究热点,复印报刊资料  一、2020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1.论文来源期刊转载数量  《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以下简称《初中语文教与
咏物题材是中国诗词一大宗,可以借物言志,发抒心怀,也可以把不便明言或言之有碍的心头话语,借客观物体曲折传出。苏轼与陆游各有一首《卜算子》,一借大雁曲传自己处境的困危,一借梅花叙说投闲置散、报国无门的苦闷。动植物都成了诗人的化身,物与人融为一体,都写得非常贴己,为^传颂。  一、苏轼《卜算子》咏雁词之主旨  苏轼因不赞成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条例,有人便在苏诗里寻衅上纲,说他“指斥乘舆”——反对神宗皇帝,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能令人满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当前的语文教学实际密不可分。我就如何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略陈我的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交际氛围  要激发学生人人参与交际的热情,良好的氛围是前提。因此,教师要根据每次口语训练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地取材,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训练效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目标表明,阅读课要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体验课文丰富的内涵,感受语言的无限魅力。教师有责任引导、启发学生与文本开展对话,通过教师精心、有效的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其
教材分析:  《自然之道》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将头探出巢穴,欲出又止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出于好心,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我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