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辩论”也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jxffxx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思维中,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因此,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辩论也能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一大亮点。
  一、立足生活,提供辩论的源头活水
  从本质上说,辩论其实就是一种思辨能力,基于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与生活的高度融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起点。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与生活贴近的话题,让他们从心理上觉得有“辩”的可能,产生“辩”的兴趣。
  首先,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共同讨论,选出主题。如小学生看电视是否合适,小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电脑,等等。其实,这些问题也常常出现在我们平时的谈话中,小学生虽然无法有高水准的阐述,但如果他们能根据生活实践,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并非难事。
  其次,可让学生关心学校或本地区以及国内外的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得出话题,进行交流、辩论。如学校一部分特困生家境贫寒,大家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但有的同学却因为大家的帮助而伤害了自尊,如何帮他们才能既表达心意,又不造成伤害呢?这也可作为一个小辩题,让班委会成员陈述充足的理由,最终确定正确的办法。其实只要教师留心观察,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时时处处都能有辩论的议题,有辩论的机遇。
  二、依托文本,挖掘人物的思想內涵
  小型的课堂辩论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研读、质疑、辩难的能力,是很有价值的。它是一种讨论形式的提升,最适合语文课堂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论题不宜太深刻,但要有一定的探究性,使学生对议题产生高度热情。
  首先,学生在课文中总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物,深刻体会其内心世界,感悟其精神内涵,形成有意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将此内化为自己行事做人的标准和追求。如果教师留心,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直达文章主旨,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五年级的一篇课文《爱如茉莉》中,爸爸和妈妈的感情从平常小事中,尤其是妈妈生病时,爸爸细心的照顾中得到有力体现。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爸爸妈妈的感情。许多学生深有感触,但一位学生却提出与众不同的话题,即父母平时常常吵架,他无法体会到书中说的感情。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小型辩论,最终学生明白了,吵架也是一种平凡真实的情感,也如茉莉般纯洁芳香。这既是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也是自然精彩的生成。学生通过思、辩、论,挖掘到了人物内心、文本背后的思想,这样,让学生掌握课文主旨,达到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常常会遇到有争议的人物。如我在教学《成语故事》时,让学生也讲一讲这类故事,有学生讲到了《愚公移山》并质疑: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是否太不切实际?他为什么不直接搬家,或找上级领导解决?对这些略显稚气又充满探究性的话题,学生兴致盎然、各抒己见,最后得出共识: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搬石头。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和实干。学生在热烈的交流中,深深体会到文章的主旨,印象深刻。
  此外,某篇课文的写作方法、表达顺序,或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字的意思,都有值得探讨之处。只要教师善于创设“论”的情境,引发“辩”的激情,没有辩论的约束,就能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
  三、积累经验,激发辩论的浓厚兴趣
  20世纪90年代,国际大专辩论赛成为电视媒体中的重要栏目。对于这样的辩论,小学生只能以欣赏的眼光、羡慕的心态去谈论,以理想的目标去追求。教师要抓住教育机遇,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积累经验,辩论就并非望尘莫及了。
  首先,从口语交际入手,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教材中每个练习编排的“口语交际”,由于它无法以笔试形式来考查,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一带而过,没有让学生真正“说”起来,更谈不上“论”和“辩”了。书中“请求别人的帮助”、“到商店买东西”等话题,就是让学生能发表见解、重点突出并有层次地进行表述训练。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也逐渐提高,训练方式也需作出相应变化。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让学生围坐一起共同探讨问题所在,这样的平等交流更有利于学生说、论、辩等技能的培养。
  其次,要努力营造适合学生辩论的环境氛围。各门课程都具有一定的学科特色,“辩”的形式或范围都各有千秋。小学语文课堂尤其具备这样的优势,因为辩论作为语言文字的一种实用样式,有它永久的魅力。当前,“活动单导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就充分体现出你辩我论的浓烈氛围,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培养,其学习劲头不断高涨并能产生教师预设之外的动态生成。这不正是每位教师所追求的充满张力、生命飞扬的课堂吗?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就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倾尽其力播撒阳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4年  ISBN:9787100106184  定价:56元  隨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加之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青少年的阅读呈现碎片化趋势。在此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列为日常教学任务,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将其置于十八个任务群之首,贯穿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习作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学生的习作能力往往又是衡量其认识水平和语文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可通常我们要面对这样的情景:“又要写作文了啊!不知道今天写什么呢?”教室里的叹气声此起彼伏。作文课前,气氛绝对沉闷。“眉头紧缩”、“咬着笔头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边写边数格子”,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一篇习作的诞生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写并痛苦着。用他们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苦不堪言”。其实,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过程指导,《西游记》  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教材中单篇阅读而言的。早在1941 年,叶圣陶先生在《論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就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其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都一以贯之地对各学段课外阅读进行了量化要求,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读整本书”的实施建
优美的事物具有淡雅清香、 圆润和谐、轻盈柔和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和资源是很好的美育载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给学生授以相应的知识,而且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施以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美的感情,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促使其更加热爱生活。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就蕴含着这些优美特征,其主要表现为淡雅之美、轻柔之美、天人合一之美。  《荷花
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构建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范式,使课堂有的放矢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的《秦始皇兵马俑》的三个片断,从中探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策略,感受由此而引发的课堂增值效应!    【精彩片断】    片断一:目睹秦俑风采  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案例描述】  二年级口语交际课《话说姓名》  上口语交际课一直是最令我头疼的事,就怕课堂上冷冷清清,学生在交际时无话可说,上课成了我和少数几个学生的表演,其他众多的孩子只是陪衬。所以,当我带着孩子们走进多媒体大教室时,听课的老师已经坐在了后面,孩子们也发现了今天的不同寻常,不再吵闹嬉戏了,而是乖乖地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我扫视了大家一眼,发现了孩子们的局促不安和紧张。我也不由地担心起来:不知道今天
设计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化公民必备能力”。语文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变能力的重任。本着这样的理念,本课教学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引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师生间、学生间的说、问、评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成为口语交际课堂的主体。    教学目标    1.在讨论中,训练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理念。个性化阅读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策略的阅读活动。张鹏举教授认为,个性化阅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独立阅读并思考,独特体验并表述,独到见解并交流”。  由此可见,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
打开小学语文课本,我们发现很多课文都配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优美插图,这些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它,灵活地使用它,挖掘它丰富的内涵,就会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  一、以图导入,走近文本  与黑压压的方块字比起来,与之相搭配的绚丽插图对孩子们来说更具诱惑力。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打开课本,绝大多数孩子的目光直接投向那些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插图,因
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如果学生学得主动,肯动脑筋,那么,每个汉字都可以用多种好方法来识记。这一目标能否成功实现,牵涉到一个有关“教学结构”的问题。因此,我作为一名低段的语文教师,深感这有着极大的创新空间。我们应努力改变传统的识字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遵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