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教学重心,合理取舍内容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Y7896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3月底,我校举行了小片区教学公开周观摩研讨活动。九年级语文科方面,由林老师和王老师各上一堂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两堂课都根据中考记叙文的考点和题型,比较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训练。其中林老师的课,无论是复习内容的选择还是复习程序的安排,都触发笔者比较认真地去思考一些问题。
  一、林老师的教学流程
  课题:叙事性记叙文阅读——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
  第一课时(分发学案一)
  (一)美文欣赏
  课前查找一篇叙事性文章,课上推荐,并从语言、选材、结构、立意等方面任选其一想想推荐理由,课上小组交流,之后推荐两位学生发言。
  (二)温故知新
  1.明确单元说明及单元写作要求。
  2.以《风筝》为例,复习单元知识点。
  ①整体感知
  记叙顺序、记叙内容。
  ②分析感悟
  主旨、语言(人物描写、环境描写、重点词句)、写法。
  ③延伸拓展
  引发对如何关爱孩子的思考:《风筝》呼吁鼓励孩子保护自身权利;《清兵卫与葫芦》呼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小男孩》呼吁关爱未成年人,尽抚养责任;《__》呼吁______。
  3.学生从知识点、写作借鉴等方面说说单元复习收获。
  4.学生提出记叙文阅读分析中的疑难点。
  第二课时(分发学案二)
  (一)课件展示
  1.学生提出的经过教师整合的疑难点。
  2.《2012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之“现代文阅读”。
  (二)答题指导
  以2011年泉州市泉港区重要考试的记叙文为例,从概括事例、品析语言、把握主旨、体会情感、探究内容等考点和题型出发,细细指导答题技巧。
  (三)实战演练
  1.学生阅读铁凝《一件小事》并答题,教师要求明确知识点及答题思路,并适当点拨。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短文《美丽如初》,从考点、题目、答案三方面进行自拟自答。
  二、教学分析与建议
  (一)两个课时之间的杂糅
  以上课例根据林老师提供的材料和她的教学过程整理而成,其中第二课时是观摩课。为了这堂观摩课,林老师花费了大量时间,作了精心准备,也可以看出她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语文素养。然而,林老师把大量的备课时间用在哪里了呢?用在搜集各方面的资料,用在考点、知识点的延伸和细化,用在准备了两个课时的“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而恰恰忽视了阶段性复习的要求(第一阶段重文本、重基础,第二阶段重专题、重能力)和复习内容的合理取舍,以致把两个不同复习阶段的内容生硬地连接成紧挨着的两个课时。通过这堂观摩课,笔者发现了几种“教学过度”现象——阶段复习目标超前、教学内容太多太杂、知识点拓展偏离等。
  出现这些教学过度现象完全可以理解。主要有两种人容易出现上述问题:一是新教师,他们唯愿把平生所学都传于学生,唯恐哪一个知识点没教给学生而误人子弟;二是责任心太强的教师,他们往往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既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想保证学生的学业成绩,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中,胡子眉毛一把抓,因而既加重了自己的负担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如果把林老师两个课时的教学设计分开来看,似乎都没有什么问题。第一课时是“点”,侧重于文本,侧重于基础;第二课时是“面”,侧重于专题,侧重于能力。两个课时的安排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什么不对?然而,纵观毕业班复习的全盘安排,特别是看到课题中的“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一句,就发现教学设计出问题了。第二课时内容与“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或者说是教师拓展得太多太深了。从这个大局来看,这两个课时的内容应该是复习时间相距较远的两节课。对于刚刚开始的中考总复习,第一课时的安排是可行,而第二课时的安排未免早了点(可以安排在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而到了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则应该摈弃第一课时而选择第二课时。再者,中考复习的时间最多只有三个月,如果一个单元的复习就占用了两个课时,那么六本教材的复习时间应该是多少?专题复习和模拟练习还有时间吗?也许我们可以把文本复习和专题复习结合在一起,但是这样一来,复习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就大打折扣了。
  (二)单个课时中的“过度”
  由于没有听过第一课时,所以没有多大的发言权,只能根据教学设计简单说说。从教学设计看,单元复习目标有否落实暂不必说,但笔者觉得有两个地方应该斟酌:一是“美文赏析”环节,虽与叙事性记叙文阅读有关系,但与本单元的复习内容没关系,却占用了课堂10分钟的时间,那么单元复习内容的有效落实就不敢保证了;二是明确单元写作要求,这与本节课的主题(阅读)关系不大,可以不提。教学时如果能注意到这样的细节,就会尽量避免出现课堂冗余、课堂容量太满的问题了,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若从一般性记叙文专题复习的角度来看,第二课时是比较成功的。教师能够鼓励学生怀疑、发问,并根据学生提出的记叙文阅读分析中的疑难点,结合《考试说明》的相关考点进行复习指导,既避免了教师一厢情愿、有点盲目的教学工作,又具有很强的学情针对性。其二,课堂围绕几个考点,以学生考过的题目为例子,展示不同的题型,细细指导答题技巧,做到有理论、有实例、有演练,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其三,这堂课也是为践行省级子课题“问-学-问”教学模式而设,事实证明,林老师已经基本做到了。
  但是这堂课还是存在着几个值得商榷的教学过度现象。一是《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有没有必要展示并解析?《考试说明》为教师指导学生中考复习提供方向和建议,其研究者应该是教师。如果教师在展示学生疑问后直接根据自己整合的复习要点导入课堂,也许课堂组织会更加简练。二是本节课的教学重心是叙事性记叙文专题复习还是一般性记叙文专题复习?从课题看,应该是属于前者。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看,“概括事例”“品析语言”“把握主旨”“体会情感”“探究内容”等环节与《考试说明》中的现代文阅读要求“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基本一致,所以本节课更像是后者。这样一来,要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五大考点的复习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仅仅局限于叙事性记叙文,即使这是一个学习程度较高的班级。因此,教师有必要围绕教学重心——叙事性记叙文专题复习,确定几个更为具体的教学要点,才更有利于复习目标的达成。如记叙的要素和线索、记叙的顺序和人称、叙事文中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概括事件与把握主旨等。三是“语言品析”环节是否偏离“语言”?品析语言最常见的考点和题型就是理解词句在特殊语境中的含义,林老师着重从内容、结构(开头、结尾、中间)、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其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是品析语言的角度,而内容是基于某种品析角度应该抓住的答题要点,结构已经涉及段落,涉及文章的谋篇布局了,已经偏离了语言。另外,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也与“品析语言”相距甚远。所以“语言品析”环节是教学过度了。四是实战演练内容的选择是否合理?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实战演练有两个环节,而要完成这两个环节至少需要20分钟。好在课堂组织过程当中,林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舍弃了其中的一个。当然,林老师选择的是第一个环节,而舍弃了“自拟自答”这一环节。这样的安排不能说有什么问题,只是在践行上述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方面处理不当。
  综上所述,一个完整的课堂就像一篇完整的文章。一篇文章必须有一个明确统一的中心,然后据此合理剪裁、巧妙布局,使人读之有种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之快感。就像这堂观摩课,它必须围绕教学重心——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或者叙事性记叙文专题复习,明确复习思路,合理取舍教学内容,以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其他文献
优美的事物具有淡雅清香、 圆润和谐、轻盈柔和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和资源是很好的美育载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给学生授以相应的知识,而且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施以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美的感情,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促使其更加热爱生活。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就蕴含着这些优美特征,其主要表现为淡雅之美、轻柔之美、天人合一之美。  《荷花
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构建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范式,使课堂有的放矢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的《秦始皇兵马俑》的三个片断,从中探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策略,感受由此而引发的课堂增值效应!    【精彩片断】    片断一:目睹秦俑风采  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案例描述】  二年级口语交际课《话说姓名》  上口语交际课一直是最令我头疼的事,就怕课堂上冷冷清清,学生在交际时无话可说,上课成了我和少数几个学生的表演,其他众多的孩子只是陪衬。所以,当我带着孩子们走进多媒体大教室时,听课的老师已经坐在了后面,孩子们也发现了今天的不同寻常,不再吵闹嬉戏了,而是乖乖地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我扫视了大家一眼,发现了孩子们的局促不安和紧张。我也不由地担心起来:不知道今天
设计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化公民必备能力”。语文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变能力的重任。本着这样的理念,本课教学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引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师生间、学生间的说、问、评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成为口语交际课堂的主体。    教学目标    1.在讨论中,训练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理念。个性化阅读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策略的阅读活动。张鹏举教授认为,个性化阅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独立阅读并思考,独特体验并表述,独到见解并交流”。  由此可见,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
打开小学语文课本,我们发现很多课文都配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优美插图,这些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它,灵活地使用它,挖掘它丰富的内涵,就会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  一、以图导入,走近文本  与黑压压的方块字比起来,与之相搭配的绚丽插图对孩子们来说更具诱惑力。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打开课本,绝大多数孩子的目光直接投向那些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插图,因
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如果学生学得主动,肯动脑筋,那么,每个汉字都可以用多种好方法来识记。这一目标能否成功实现,牵涉到一个有关“教学结构”的问题。因此,我作为一名低段的语文教师,深感这有着极大的创新空间。我们应努力改变传统的识字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遵循儿
在我们的思维中,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因此,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辩论也能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一大亮点。  一、立足生活,提供辩论的源头活水  从本质上说,辩论其实就是一种思辨能力,基于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与生活的高度融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起点。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与生活贴近的话题,让他们
习作指导课是培养习作兴趣,强化习作训练,提升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学中能够找准习作指导的着力点并加以积极引导,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现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5》教学为例,通过“激趣——启思——导写——评改”四个环节来谈谈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提高能力,从而实现习作教学的低耗高效。  一、激趣——“未成曲调先有情”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习作5
习作内容  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可以把生活中一些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变成精美的艺术品。你会做哪些小制作?将你的制作过程和制作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写下来。如果别人一看到你的习作,就清楚知道怎么做,你的习作就成功了。    设计理念  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自己身边不起眼的东西,变成精美的小玩意儿,是小学生津津乐道的事。当孩子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陶醉在别人对自己的赞美的时候,及时指导他们写下自己的心里话,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