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ha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目标表明,阅读课要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体验课文丰富的内涵,感受语言的无限魅力。教师有责任引导、启发学生与文本开展对话,通过教师精心、有效的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其“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让语文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
  一、课始引领,增添品读感悟的厚度
  课始,由于学生刚接触新的课文,所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把握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段进行导学。教师帮助学生找准文脉,学生围绕这样一根主线学习,课堂就会在主题线上开花结果,更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整体,到位理解局部,做到“提领而顿百毛顺”。
  【案例1】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
  师:说起刘备和诸葛亮,老师还带来一份资料,请看——
  (课件出示)在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
  师:请你看表说说话。
  生1:刘备46岁,诸葛亮26岁。
  师:相差20岁,整整一代人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2:在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刘备是皇叔、镇东将军,诸葛亮是草民、书生。
  师:在阅读的时候,如果我们能了解一下故事发生时的背景,会对我们的阅读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磨刀不误砍柴工”,以背景材料作依托,学生解读文本将更透彻。在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可以让学生在自我阅读时关注到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材料,让阅读更完整,更有效,更有深度。
  二、课中引领,增长品读感悟的深度
  课堂教学不能完全由课前的预设排定,在“还学于生”的课堂里,我们更需要的是顺学而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跟着学生的学情走,因势善诱,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如果教师只满足于一厢情愿地“走教案”,以为把教案走一遍,便是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大错特错了。须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复杂而多变的,许多情况难以预料,只有顺学而导,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实现品读感悟的要求。
  【案例2】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
  生1: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提醒柴进不要上当受骗,其实是在诋毁林冲。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他在诋毁林冲?
  生2:冷笑。
  师:怎样的笑称为冷笑?
  生3:不怀好意,充满嘲讽的笑。
  师:洪教头在笑谁?笑他什么?
  生4:笑林冲冒称武师找柴进骗吃骗喝。
  师:第一,笑林冲的身份,笑他是流配的犯人。第二,笑林冲没真本事,冒称武师,找柴进干吗来了?(生齐:骗吃骗喝。)第三,笑林冲走投无路只得来柴进庄上——(生齐:依草附木。)看,人物的语言多有意思呀!洪教头还笑谁?
  生5:还笑柴进如此轻信。
  师:这就是名著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多么耐人寻味啊!(板书:语言)洪教头冷笑着说的这句话,既表达了对林冲的不屑、骗吃骗喝、依草附木,同时又表达了对柴进的不满,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阅读教学,如果只局限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上,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只有把理解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教师的一系列追问,让学生将“冷笑”一词所包含的意思一一品读了出来。洪教头的话耐人寻味,教师的引领也值得品味。
  三、课尾引领,增加品读感悟的长度
  一堂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求知的开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能适当进行延伸拓展,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语文课的结束对所学内容的升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必须“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
  【案例3】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而不在房子里面留影呢?
  生2:为什么要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呢?
  ……
  师:走进宋庆龄,了解宋庆龄,或许能解答我们的疑问。
  师:下面,介绍三种走进宋庆龄的方式:
  A.借助老师提供的资料;
  B.上网搜索;
  C.借阅图书《宋氏三姐妹》。
  学习是世界上无法由别人代替完成的事,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实践。教师让学生带着问号走出课堂,带动起学生求知的渴望和践行,又告诉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可以说是实现了完整的教学。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宋庆龄其人其事,为下节课学习从樟树“四季常青”、“香气永存”、“不招虫”的特点体会宋庆龄的可贵品质埋下伏笔。
  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学习语文,光靠课堂四十分钟是不够的。课堂四十分钟,教师“授之以渔”,我们期望学生在课外大量的阅读中,能靠教师给予的“渔”自己去“捕鱼”。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打开小学语文课本,我们发现很多课文都配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优美插图,这些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它,灵活地使用它,挖掘它丰富的内涵,就会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  一、以图导入,走近文本  与黑压压的方块字比起来,与之相搭配的绚丽插图对孩子们来说更具诱惑力。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打开课本,绝大多数孩子的目光直接投向那些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插图,因
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如果学生学得主动,肯动脑筋,那么,每个汉字都可以用多种好方法来识记。这一目标能否成功实现,牵涉到一个有关“教学结构”的问题。因此,我作为一名低段的语文教师,深感这有着极大的创新空间。我们应努力改变传统的识字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遵循儿
在我们的思维中,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因此,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辩论也能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一大亮点。  一、立足生活,提供辩论的源头活水  从本质上说,辩论其实就是一种思辨能力,基于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与生活的高度融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起点。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与生活贴近的话题,让他们
习作指导课是培养习作兴趣,强化习作训练,提升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学中能够找准习作指导的着力点并加以积极引导,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现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5》教学为例,通过“激趣——启思——导写——评改”四个环节来谈谈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提高能力,从而实现习作教学的低耗高效。  一、激趣——“未成曲调先有情”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习作5
习作内容  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可以把生活中一些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变成精美的艺术品。你会做哪些小制作?将你的制作过程和制作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写下来。如果别人一看到你的习作,就清楚知道怎么做,你的习作就成功了。    设计理念  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自己身边不起眼的东西,变成精美的小玩意儿,是小学生津津乐道的事。当孩子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陶醉在别人对自己的赞美的时候,及时指导他们写下自己的心里话,学生
去年3月底,我校举行了小片区教学公开周观摩研讨活动。九年级语文科方面,由林老师和王老师各上一堂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两堂课都根据中考记叙文的考点和题型,比较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训练。其中林老师的课,无论是复习内容的选择还是复习程序的安排,都触发笔者比较认真地去思考一些问题。  一、林老师的教学流程  课题:叙事性记叙文阅读——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  第一课时(分发学案一)  (一)美文欣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根据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不仅要还给学生一片天地,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好语文学科的特点。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最自由、最灵活、最具灵性,是至纯至美的科目,它讲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注重人文素养,它体现师生的创造精神,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摘要】文章从来源期刊、栏目分布、作者所属地域和单位等方面对《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度论文转载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回顾本年度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几个热点和重点问题所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研究热点,复印报刊资料  一、2020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1.论文来源期刊转载数量  《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以下简称《初中语文教与
咏物题材是中国诗词一大宗,可以借物言志,发抒心怀,也可以把不便明言或言之有碍的心头话语,借客观物体曲折传出。苏轼与陆游各有一首《卜算子》,一借大雁曲传自己处境的困危,一借梅花叙说投闲置散、报国无门的苦闷。动植物都成了诗人的化身,物与人融为一体,都写得非常贴己,为^传颂。  一、苏轼《卜算子》咏雁词之主旨  苏轼因不赞成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条例,有人便在苏诗里寻衅上纲,说他“指斥乘舆”——反对神宗皇帝,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能令人满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当前的语文教学实际密不可分。我就如何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略陈我的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交际氛围  要激发学生人人参与交际的热情,良好的氛围是前提。因此,教师要根据每次口语训练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地取材,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训练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