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 教师要在语文教学渗透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与教学设备,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本课题主要探究除了传统教学之外还有哪些适合教师实施、易于学生接受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传承方法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方法研究”项目概况
“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方法研究”属于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申请立项时间为2019年6月,项目计划开展时间为一年,该项目研究初衷是为了探究更好的语文教学方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繁荣发展。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文化的渗透,不断改进,找到更加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使他们在热爱家乡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提高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和道德修养,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扬光大,进一步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2]
该项目属于探究类项目,是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以及十九大为传统文化代“代言”而生的,该项目最高的追求是找到最适合的教法,最大限度的在语文教学中完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求全面与精准,只希望能为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时提供更广泛的思路。
二、项目实施问题及解决办法总析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
首先,在我们最初研究这个项目的时候,想实现的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双箭头”,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快乐课堂上明晰授课内容的考纲考点,并且能够熟练掌握与运用,既提高学生素质又提升学生应试能力。然而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注重考试,面对古诗词与文言文往往以能够背诵默写作为过关条件,很少有学生能够理解古诗文的语言之美、音律之美,更有甚者面对已经背诵下来的古诗文却不能用白话表达出来,这样的功利学习绝不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过错。
还有一部分学生,本着猎奇的心理,往往对文本背后的故事更为感兴趣,对于相较来说比较枯燥的文本提不起兴趣,忽略了语文课程本身想要传递的东西,我们不能否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了解这些对于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确实有所帮助,然而教会他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才是语文课程真正想达到的目的。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部分中学生进行了采访,面临以上情况,学生本人提出的建议往往是以下几点: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增加课堂学习时长,更有的同学说,因为减轻其余科目压力。通过观摩网上的名师公开课,我们发现有趣的课堂确实能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睡倒一片”的状况。经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青少年眼中的有趣课堂大抵分为两类:内容有趣和形式多样。中国传统文化的背后有很多故事能提高内容丰富性,同时不能忽略语言文字,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是最好的状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拥有悠久历史的汉语背后繁杂的创造历程鲜少受到关注。在课堂形式上,从前的师生互动当然是主要,但有时候师生角色互换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穿插辩论和演讲等形式。例如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的曲荣芳老师曾经组织了一堂辩论形式的语文课,教学效果甚好。
(二)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合理应用
在今天,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视频和音效带来的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建立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尤其是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无法简单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让学生产生印象,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泥人张》,有视频辅助观赏学生能更好的了解捏泥人这项技艺有多复杂和珍贵。然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依赖。有些老师过度使用幻灯片展示教学内容,导致设备出现故障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现影响了教学进度。
大数据时代微课也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逐渐流行,用名师微课代替教学课堂是不可取的,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他们对微课并不“感冒”,认为微课里的老师没有自己的老师亲切,隔着屏幕沒有互动等等从而拒绝微课。
三、对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的展望
教材的编写经过深思熟虑,作为新统一教材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这可能意味着古诗文是我们撬开传统文化的有效杠杆;同时如果我们利用好学生阅读练习的机会,多一些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少一些迷离懵懂的深奥文章,也不失为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方法;最后,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节日或者气节,多组织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例如:剪纸、陶瓷等等,给学生真切的体验感与自豪感,这种内部认同的传承,才是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归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2]张兆芬.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J].黑河教育,2020(01):16-17.
基金项目:
本研究为2019年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
项目“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方法研究”成果之一
负责人:王水,参与人:张静宜,程铭,季佳彤,于敏思。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传承方法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方法研究”项目概况
“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方法研究”属于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申请立项时间为2019年6月,项目计划开展时间为一年,该项目研究初衷是为了探究更好的语文教学方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繁荣发展。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文化的渗透,不断改进,找到更加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使他们在热爱家乡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提高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和道德修养,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扬光大,进一步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2]
该项目属于探究类项目,是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以及十九大为传统文化代“代言”而生的,该项目最高的追求是找到最适合的教法,最大限度的在语文教学中完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求全面与精准,只希望能为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时提供更广泛的思路。
二、项目实施问题及解决办法总析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
首先,在我们最初研究这个项目的时候,想实现的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双箭头”,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快乐课堂上明晰授课内容的考纲考点,并且能够熟练掌握与运用,既提高学生素质又提升学生应试能力。然而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注重考试,面对古诗词与文言文往往以能够背诵默写作为过关条件,很少有学生能够理解古诗文的语言之美、音律之美,更有甚者面对已经背诵下来的古诗文却不能用白话表达出来,这样的功利学习绝不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过错。
还有一部分学生,本着猎奇的心理,往往对文本背后的故事更为感兴趣,对于相较来说比较枯燥的文本提不起兴趣,忽略了语文课程本身想要传递的东西,我们不能否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了解这些对于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确实有所帮助,然而教会他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才是语文课程真正想达到的目的。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部分中学生进行了采访,面临以上情况,学生本人提出的建议往往是以下几点: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增加课堂学习时长,更有的同学说,因为减轻其余科目压力。通过观摩网上的名师公开课,我们发现有趣的课堂确实能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睡倒一片”的状况。经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青少年眼中的有趣课堂大抵分为两类:内容有趣和形式多样。中国传统文化的背后有很多故事能提高内容丰富性,同时不能忽略语言文字,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是最好的状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拥有悠久历史的汉语背后繁杂的创造历程鲜少受到关注。在课堂形式上,从前的师生互动当然是主要,但有时候师生角色互换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穿插辩论和演讲等形式。例如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的曲荣芳老师曾经组织了一堂辩论形式的语文课,教学效果甚好。
(二)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合理应用
在今天,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视频和音效带来的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建立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尤其是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无法简单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让学生产生印象,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泥人张》,有视频辅助观赏学生能更好的了解捏泥人这项技艺有多复杂和珍贵。然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依赖。有些老师过度使用幻灯片展示教学内容,导致设备出现故障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现影响了教学进度。
大数据时代微课也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逐渐流行,用名师微课代替教学课堂是不可取的,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他们对微课并不“感冒”,认为微课里的老师没有自己的老师亲切,隔着屏幕沒有互动等等从而拒绝微课。
三、对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的展望
教材的编写经过深思熟虑,作为新统一教材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这可能意味着古诗文是我们撬开传统文化的有效杠杆;同时如果我们利用好学生阅读练习的机会,多一些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少一些迷离懵懂的深奥文章,也不失为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方法;最后,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节日或者气节,多组织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例如:剪纸、陶瓷等等,给学生真切的体验感与自豪感,这种内部认同的传承,才是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归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2]张兆芬.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J].黑河教育,2020(01):16-17.
基金项目:
本研究为2019年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
项目“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方法研究”成果之一
负责人:王水,参与人:张静宜,程铭,季佳彤,于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