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观之,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要更为注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拥有较强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探究能力和逻辑创新思维能力,以期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生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25-01 语文是中国人学习母语的基础,它作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也可以说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发展而来的一种综合素养。中学生是一个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成型阶段的特殊群体,因此,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分数万能
就目前而言,考试成绩是社会评价一个学校,学校评价一个教师,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在答案格式标准化,过程要点化,结果数据化,效果功利化的隐形前提下,语文考试的分数高低就是评价语文成绩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更是直接影响到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是否值得重点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就忽视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和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其评价标准不是唯一性质的,而是具有多重标准的,分数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已,绝对不是万能的。在太过功利性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过程中,过分的追求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弱化了培养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认知偏差
现在很多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认识不清晰,态度很无所谓,对语文学习不上心,认为上课听与不听并没有任何区别,至于课后作业做与不做也没有任何关系。尤其是一些基础好一点的学生,觉得平时自己的语文还不错,没必要十分用心的去学,只要考前复习一下就好,于是,语文就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其实可学可不学,因为即使学得再认真也不可能会出现像数学理综那样的高分出现,不认真学,也不见得分数就会低到哪儿去。尤其在进入高中以后,有些学生自我调适能力比较差,偏科情况十分普遍,特别是高三,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强,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以期高考答题时能达到最佳分数值。理科的题目透明度很高,答案明确,会一个题,那么与该题同一类型的其他题目也就不会存在太多难度了,解题成功率高,很有成就感,自然就是大多数学生热衷的选择。因此和其他的科目相比较而言,高考语文则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低则决定于综合素质的表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靠一朝一夕的补习就能够有所收获的。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许多时间却看不到明显的效果,很容易让人在学习上产生挫败感,但是只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所以说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沉淀,水滴石穿,厚积薄发。
二、关于培养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转变观念
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单一的教授知识不如教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单一的课堂学习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帮助并不明显,对于文学底蕴的积累和文学素养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是很有必要的,作为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国内外的名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读后感,用以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涉猎范围广了,眼界自然也就开阔了,思想情感也会得到丰富和升华,并且能将课外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信息应用到学习中,让语文学习事半功倍。
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的一个学习科目,还贯穿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语文教学除了要让学生学习好母语以及母语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母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通过对母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崇高的灵魂。语文教学应当弘扬崇高的人文精神,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精神,也应当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名人名著以及教授者正确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改变主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为主导,老师从字、词、句、篇、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一一讲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容易产生依赖或者抵触的学习心理,缺乏自主思考的机会,这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教授者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如果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学习效果自然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教授者与学生应该处于一个同等的地位,教授者处于一个引导者的地位,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性的提问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启迪,这对激发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样的,在遇到问题时,不要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来语文就是一门灵活性很强的学科,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没有标准的唯一的答案,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去学习语文,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起着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教师在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同时又不能放任自流,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
三、总结
语文是一门艺术,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习语文的目的是用来指导生活的。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中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语文课程则是现阶段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最主要的途径。语文课程即使一门工具性课程,又是一门人文社会性课程,其教材内容涵盖范围广阔,对语文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王焰辉.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考试周刊,2012,(2):42-43.
[2]牛国辉.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10):96.
[3]覃光明.提倡名著阅读.提升高中生语文综合素养[J].中学语文:下旬,2012,(2):19-20.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生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25-01 语文是中国人学习母语的基础,它作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也可以说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发展而来的一种综合素养。中学生是一个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成型阶段的特殊群体,因此,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分数万能
就目前而言,考试成绩是社会评价一个学校,学校评价一个教师,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在答案格式标准化,过程要点化,结果数据化,效果功利化的隐形前提下,语文考试的分数高低就是评价语文成绩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更是直接影响到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是否值得重点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就忽视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和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其评价标准不是唯一性质的,而是具有多重标准的,分数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已,绝对不是万能的。在太过功利性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过程中,过分的追求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弱化了培养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认知偏差
现在很多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认识不清晰,态度很无所谓,对语文学习不上心,认为上课听与不听并没有任何区别,至于课后作业做与不做也没有任何关系。尤其是一些基础好一点的学生,觉得平时自己的语文还不错,没必要十分用心的去学,只要考前复习一下就好,于是,语文就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其实可学可不学,因为即使学得再认真也不可能会出现像数学理综那样的高分出现,不认真学,也不见得分数就会低到哪儿去。尤其在进入高中以后,有些学生自我调适能力比较差,偏科情况十分普遍,特别是高三,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强,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以期高考答题时能达到最佳分数值。理科的题目透明度很高,答案明确,会一个题,那么与该题同一类型的其他题目也就不会存在太多难度了,解题成功率高,很有成就感,自然就是大多数学生热衷的选择。因此和其他的科目相比较而言,高考语文则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低则决定于综合素质的表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靠一朝一夕的补习就能够有所收获的。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许多时间却看不到明显的效果,很容易让人在学习上产生挫败感,但是只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所以说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沉淀,水滴石穿,厚积薄发。
二、关于培养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转变观念
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单一的教授知识不如教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单一的课堂学习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帮助并不明显,对于文学底蕴的积累和文学素养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是很有必要的,作为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国内外的名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读后感,用以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涉猎范围广了,眼界自然也就开阔了,思想情感也会得到丰富和升华,并且能将课外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信息应用到学习中,让语文学习事半功倍。
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的一个学习科目,还贯穿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语文教学除了要让学生学习好母语以及母语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母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通过对母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崇高的灵魂。语文教学应当弘扬崇高的人文精神,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精神,也应当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名人名著以及教授者正确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改变主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为主导,老师从字、词、句、篇、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一一讲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容易产生依赖或者抵触的学习心理,缺乏自主思考的机会,这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教授者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如果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学习效果自然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教授者与学生应该处于一个同等的地位,教授者处于一个引导者的地位,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性的提问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启迪,这对激发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样的,在遇到问题时,不要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来语文就是一门灵活性很强的学科,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没有标准的唯一的答案,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去学习语文,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起着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教师在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同时又不能放任自流,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
三、总结
语文是一门艺术,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习语文的目的是用来指导生活的。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中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语文课程则是现阶段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最主要的途径。语文课程即使一门工具性课程,又是一门人文社会性课程,其教材内容涵盖范围广阔,对语文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王焰辉.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考试周刊,2012,(2):42-43.
[2]牛国辉.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10):96.
[3]覃光明.提倡名著阅读.提升高中生语文综合素养[J].中学语文:下旬,2012,(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