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常留有“空白”,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出文章背后隐含的东西,挖掘出文章背后的教育价值,适时地引导学生猜测、构思,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去补白、延伸、创造……让学生的读与写有机地进行巧妙结合。
一、技巧迁移处添白,润泽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风格迥异的文章,在教学时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中的运用规律和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让学生有效地“迁移”一番,仿其构思,仿其技巧,仿其语言,把已有的语言、经验“重组”“转换”,就能使语言润美起来。
如《爱如茉莉》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它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抒发,也呼应了课题。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生活当中的真爱,不仅有爱情,还有师生之爱、朋友之爱……如果你要打一个比方,你会把它比作什么?”并相机出示:“爱如 , , 。”学生在静思默想中纷纷写下自己的感言:“爱如茉莉,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爱如咖啡,苦中有甜,回味无穷。”“爱如拐杖,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二、主题共鸣处挖白,深化内容
文章中一些精彩的、含义深刻的、能引起共鸣的句子以及一些细节描写的句子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继而进行解读文本型练笔,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达到“小练笔”不“小”之境界。
如一位教师教学《珍珠鸟》一文结尾时,学生朗读感悟了人鸟相亲的美好境界后,教师播放了一组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请学生写写自己对“信赖”的一点感觉、一点滋味。这一补白,正是基于教师对文章独特的解读,才使得学生在练笔中深悟到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三、情节高潮处填白,升华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雷利因战争失去父亲之痛后,提问:然而,战争结束了吗?学生很快找到了句子:“……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教师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来谈谈感受。之后,教师又引导道:“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罪恶的子弹是如何威胁娇嫩的‘和平之花’的。”①播放课件:千千万万的人变成了累累白骨,出示一组数据。②师:听,罪恶的炸弹声还在响起;看,一张张的脸上写满了战争的创伤,一双双的眼睛里饱含着痛苦的泪水。配以低沉、哀婉的音乐,教师用沉痛的声音解说,教室里一时寂静无声。
师:此刻你又有什么想说的?请写下来。
以上片段,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画面、补充资料,形象地让学生“看到”战争的残酷,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对战争的愤慨和对和平的渴求,使作者笔下的情和学生心中的情合拍共鸣。这样的课堂练笔不但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更体现出深深的情感味。
四、意犹未尽处续白,领略意境
课文有些地方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地方。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
1. 续在标点符号处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若能抓住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标点处补白,就能激活文本灵性,使学生感悟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起来。
在学完课文《生命 生命》后,我让学生给课题加标点:生命( ),生命( )
生1:生命(,)生命(。)生命,它是墙角破土而出的香瓜子,它是振翅飞翔的飞蛾,它是我强有力的心跳。虽然一样身处逆境,但生命不息,抗争不止。
生2:生命(?)生命(。)生命是生命?它是如何使自己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光彩。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要让短暂的生命变得有意义。黑暗中的蚯蚓默默地耕耘,残疾的张海迪一次又一次书写生命的奇迹。人生是何等宝贵,我们要好好珍惜。
生3:生命(!)生命(……)生命因顽强而美丽。生命之花总会有凋零的一天,但坚强的意志却永不低头,永不言败。
2. 续在课文结尾处
有些文章的结尾处会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留白让学生去遐想,去玩味。
如学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课后有这样一个小练笔: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孩子写道:谢谢你在我生命垂危的时候捐献骨髓,让我获得新生。你我虽然素不相识,但相同的血缘让我们聚到了一起。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完我对你的感激之情,你让我明白了血浓于水的道理,我们同是炎黄子孙。
“补白”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常规教法。教学中,教师应用心去寻找读写的空白点,让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 317700)
一、技巧迁移处添白,润泽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风格迥异的文章,在教学时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中的运用规律和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让学生有效地“迁移”一番,仿其构思,仿其技巧,仿其语言,把已有的语言、经验“重组”“转换”,就能使语言润美起来。
如《爱如茉莉》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它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抒发,也呼应了课题。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生活当中的真爱,不仅有爱情,还有师生之爱、朋友之爱……如果你要打一个比方,你会把它比作什么?”并相机出示:“爱如 , , 。”学生在静思默想中纷纷写下自己的感言:“爱如茉莉,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爱如咖啡,苦中有甜,回味无穷。”“爱如拐杖,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二、主题共鸣处挖白,深化内容
文章中一些精彩的、含义深刻的、能引起共鸣的句子以及一些细节描写的句子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继而进行解读文本型练笔,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达到“小练笔”不“小”之境界。
如一位教师教学《珍珠鸟》一文结尾时,学生朗读感悟了人鸟相亲的美好境界后,教师播放了一组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请学生写写自己对“信赖”的一点感觉、一点滋味。这一补白,正是基于教师对文章独特的解读,才使得学生在练笔中深悟到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三、情节高潮处填白,升华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雷利因战争失去父亲之痛后,提问:然而,战争结束了吗?学生很快找到了句子:“……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教师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来谈谈感受。之后,教师又引导道:“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罪恶的子弹是如何威胁娇嫩的‘和平之花’的。”①播放课件:千千万万的人变成了累累白骨,出示一组数据。②师:听,罪恶的炸弹声还在响起;看,一张张的脸上写满了战争的创伤,一双双的眼睛里饱含着痛苦的泪水。配以低沉、哀婉的音乐,教师用沉痛的声音解说,教室里一时寂静无声。
师:此刻你又有什么想说的?请写下来。
以上片段,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画面、补充资料,形象地让学生“看到”战争的残酷,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对战争的愤慨和对和平的渴求,使作者笔下的情和学生心中的情合拍共鸣。这样的课堂练笔不但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更体现出深深的情感味。
四、意犹未尽处续白,领略意境
课文有些地方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地方。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
1. 续在标点符号处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若能抓住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标点处补白,就能激活文本灵性,使学生感悟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起来。
在学完课文《生命 生命》后,我让学生给课题加标点:生命( ),生命( )
生1:生命(,)生命(。)生命,它是墙角破土而出的香瓜子,它是振翅飞翔的飞蛾,它是我强有力的心跳。虽然一样身处逆境,但生命不息,抗争不止。
生2:生命(?)生命(。)生命是生命?它是如何使自己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光彩。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要让短暂的生命变得有意义。黑暗中的蚯蚓默默地耕耘,残疾的张海迪一次又一次书写生命的奇迹。人生是何等宝贵,我们要好好珍惜。
生3:生命(!)生命(……)生命因顽强而美丽。生命之花总会有凋零的一天,但坚强的意志却永不低头,永不言败。
2. 续在课文结尾处
有些文章的结尾处会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留白让学生去遐想,去玩味。
如学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课后有这样一个小练笔: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孩子写道:谢谢你在我生命垂危的时候捐献骨髓,让我获得新生。你我虽然素不相识,但相同的血缘让我们聚到了一起。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完我对你的感激之情,你让我明白了血浓于水的道理,我们同是炎黄子孙。
“补白”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常规教法。教学中,教师应用心去寻找读写的空白点,让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 31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