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品质的名著阅读,对崇高人性的启迪和引导至关重要。统编教材更是将名著阅读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位置。但是在实际,一线师生大多采用课外自主阅读的方式来阅读名著,最终导致学生阅读效率低下,甚至阅读兴趣缺乏。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作者在积极的调查和实践之后,采用7师生共读的名著阅读方法,发现其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重筑师生品质阅读之路、重构师生阅读专注力和重塑师生勤奋好思的脑回路方面有积极意义。为7让师生共读落到实处,本人设置了阅读打卡、阅读任务单、阅读方法和阅读体会及时交流反馈以及多种形式的阅读成果创设展示等具体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名著 师生共读 共同成长 品质阅读
一、经典名著师生共读的背景
“文学是人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逃不过培养人格健全的人。高品质的名著阅读,对崇高人性的启迪和引导至关重要。大约也是因此统编教材将名著阅读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位置, “新教材专治不读书”成为流传甚广的名言。
按照以往经验,一线学生大多采用课外自主阅读的方式来阅读名著。而老教材“整本书阅读与整本书考试评价之间的错位。让许多认真阅读的孩子,在考试中遇到名著阅读题,并没有优势”,许多学生因此对名著阅读投入较少,兴趣效率相应也不高。很多教师也因事务繁重,无暇读书。
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寻求新的出路,让自己和学生的名著阅读状貌有所改善。在积极的调查和实验之后,本人尝试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
二、经典名著师生共读的意义
(1)相互激励、督促,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保持教师这“一桶水”的鲜活、纯净,尤其重要。重读经典,滋养心灵,是最便捷高效的方法之一。退一步讲,统编教材列出的某些名著可能连语文老师自己平时也不曾关注,自然更需要特意阅读。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教师的督促、引导下来阅读名著,毫无疑问可以提高自己的名著阅讀能力和阅读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而这种督促和引领又能反过来激励教师克服阅读·隋性,加深阅读深度,促进自己的进步一成长。
(2)在低俗阅读横行时代,重构师生品质阅读之路
其实现在的孩子,包括一些一线语文教师自己,并不是缺乏阅读,而是缺乏有品质的阅读。《神印王座》、《斗罗大陆》、《斗破苍穹》、《三生三世》等网络热门小说,在学生之间流传甚广。这些作品往往内容刺激、想象夸张、情节荒诞,最严重是传递一些“作弊神器”、主角光环的理念,对青少年丰盈心灵的成长有害无益。一些语文教师也是此类作品的追文好手,虽然未必会对自己的心灵造成毒害,但毕竟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如何除去地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地里种上庄稼。师生共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和教师剔除“精神鸦片”,给予彼此文学的“人参鱼翅”,从而提高双方的阅读品味,最终养成品质阅读的习惯。
(3)在电子阅读时代重构师生的阅读专注力
很多学生甚至老师不愿意读大部头的经典名著,主要是因为这个过程有些枯燥,他们无法坚持到底。而这恰恰就是师生阅读专注力被破坏的重要表现。
而心理学理念认为,专注力是一个人学习和事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它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专注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它,也可以通过后天的破坏削弱它。面对电子书籍,人们总是轻易地被那些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而读一本纸质书时,读者面对素净的页面,面对无法随时切换的阅读内容,就只能强迫自己尽量延长阅读专注力。而且经典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自然有它的精深之处,更是需要专注阅读。长此以往,定然对重构师生的的专注力有积极作用。
(4)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重塑师生勤奋好思的脑回路
毫无疑问,百度和“Google”大大减轻了人类大脑储备知识的压力。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因此而变得懒于记忆、懒于思考。 可是人之所以为人,除了直立行走,另外就是会使用工具。工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思考意味着创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说过:“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人若不会思想,又懒又笨,和一棵芦苇有什么区别?必须阅读名著、阅读整书。阅读有深度、有系统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读者重塑勤奋好思的脑回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就是这个道理。
三、经典名著师生共读的基本策略
(1)设置长期的阅读打卡
许多学生在老师布置名著阅读的初期也会去翻看,但因为很多名著往往卷帙浩繁,很多学生坚持了没几天就放弃了。同样的情况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一些教师身上。如何避免这种半途而废,我们需要设置一种有效的督促机制。最普遍的做法就是阅读打卡。它的本质是一种提醒,专门针对你可能的懒隋和妥协,让你挤出时间去阅读。而在师生共读的模式里,教师和每个学生每天都需要公布自己的阅读情况,就能更好的发挥打卡机制的作用。
根据心理学理念,大脑构筑—条新的神经通道需要21天时间。所以现在大部分的阅读打卡都被命名为21天阅读习惯养成计划。但是,另一方面,21天只是让这条脑神经通道重筑而已,并不能让它完全巩固。如想巩固成果,我们需要把这个时间延长。所以需要实行长期的阅读打卡,直到真正养成阅读自觉为止。
(2)设置阅读任务清单
我们在现实中也会发现另一类人,读书成山,收获如丝。究其原因,就是阅读的时候没有目标和指向,阅读流于形式。这就需要设置阅读任务单,给予帮助。
阅读任务单,需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便给予指导。数量上,可以用阅读时间来显示。鉴于当下初中生的求学实际,每天的阅读时间争取不少于半小时,当然这个时间可以累积。质量上,必须针对每一部名著,设置相应的阅读思考题。这个阅读思考题可以按学生水平设置初级题和高级题,具体如何就需要师生共同探讨。而这个探讨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过程。 (3)及时交流、反馈阅读方法和阅读体会
很长时间以来,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自己,阅读名著往往采用精读法:认真阅读,摘抄做笔记。这个方法当然可以加深师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印象,但耗费时间巨大,付出和收获未必成正比。可以毫不讳言地说,这已经不适合当下必读书目众多的教学实际。从学生一生的发展来看,这种方法也不适合新书层出不窮的当下和未来。师生需要探讨新的阅读方法。跳读、速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的引入和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师生的阅读效率,而且还可以大大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最终帮助师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体会的交流也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因为一个人的阅读难免孤独和无聊,尤其是有些经典名著离学生的认知实在太远,很难让学生产生阅读认同。阅读交流,师生交流,可以营造一种交融的氛围,从而增强大家的阅读兴趣。而且,不要小觑学生思维的火花。实践表明,学生有些阅读的奇思妙想不但能帮助其他同学打破阅读隔阂,而且还能对教师的阅读产生某些启发,最终让师生发现经典名著独特的美,并最终爱上名著阅读。
(4)创设、展示多种形式的阅读成果
阅读成果是阅读收获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阅读成果的内化吸收。阅读成果的形式最常见的是读后感和书评,但这些形式流于普通,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若是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成果表达形式,相信能够反过来推动学生的名著阅读更好的进行。朋友圈、人物采访、人物纪念馆、舞台剧、辩论赛、专题故事会、思维导图、颁奖词、故事新编……实践表明,这些形式不仅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创意空间,而且需要学生真正读懂作品,甚至还需要学生分享合作,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效率,最后引领其养成品质阅读习惯有积极作用。
名著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名著阅读的策略也要着眼于师生长远的发展。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在以后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阅读经典一起成长,共同成为心灵丰盈的人。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王本华主编.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
[2]李永梅,林茶居主编.刘竹君:<整本书阅读>方法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
[3]吴欣歆、许艳主编.书册阅读教学现场[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6年10月.
关键词:名著 师生共读 共同成长 品质阅读
一、经典名著师生共读的背景
“文学是人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逃不过培养人格健全的人。高品质的名著阅读,对崇高人性的启迪和引导至关重要。大约也是因此统编教材将名著阅读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位置, “新教材专治不读书”成为流传甚广的名言。
按照以往经验,一线学生大多采用课外自主阅读的方式来阅读名著。而老教材“整本书阅读与整本书考试评价之间的错位。让许多认真阅读的孩子,在考试中遇到名著阅读题,并没有优势”,许多学生因此对名著阅读投入较少,兴趣效率相应也不高。很多教师也因事务繁重,无暇读书。
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寻求新的出路,让自己和学生的名著阅读状貌有所改善。在积极的调查和实验之后,本人尝试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
二、经典名著师生共读的意义
(1)相互激励、督促,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保持教师这“一桶水”的鲜活、纯净,尤其重要。重读经典,滋养心灵,是最便捷高效的方法之一。退一步讲,统编教材列出的某些名著可能连语文老师自己平时也不曾关注,自然更需要特意阅读。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教师的督促、引导下来阅读名著,毫无疑问可以提高自己的名著阅讀能力和阅读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而这种督促和引领又能反过来激励教师克服阅读·隋性,加深阅读深度,促进自己的进步一成长。
(2)在低俗阅读横行时代,重构师生品质阅读之路
其实现在的孩子,包括一些一线语文教师自己,并不是缺乏阅读,而是缺乏有品质的阅读。《神印王座》、《斗罗大陆》、《斗破苍穹》、《三生三世》等网络热门小说,在学生之间流传甚广。这些作品往往内容刺激、想象夸张、情节荒诞,最严重是传递一些“作弊神器”、主角光环的理念,对青少年丰盈心灵的成长有害无益。一些语文教师也是此类作品的追文好手,虽然未必会对自己的心灵造成毒害,但毕竟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如何除去地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地里种上庄稼。师生共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和教师剔除“精神鸦片”,给予彼此文学的“人参鱼翅”,从而提高双方的阅读品味,最终养成品质阅读的习惯。
(3)在电子阅读时代重构师生的阅读专注力
很多学生甚至老师不愿意读大部头的经典名著,主要是因为这个过程有些枯燥,他们无法坚持到底。而这恰恰就是师生阅读专注力被破坏的重要表现。
而心理学理念认为,专注力是一个人学习和事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它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专注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它,也可以通过后天的破坏削弱它。面对电子书籍,人们总是轻易地被那些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而读一本纸质书时,读者面对素净的页面,面对无法随时切换的阅读内容,就只能强迫自己尽量延长阅读专注力。而且经典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自然有它的精深之处,更是需要专注阅读。长此以往,定然对重构师生的的专注力有积极作用。
(4)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重塑师生勤奋好思的脑回路
毫无疑问,百度和“Google”大大减轻了人类大脑储备知识的压力。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因此而变得懒于记忆、懒于思考。 可是人之所以为人,除了直立行走,另外就是会使用工具。工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思考意味着创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说过:“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人若不会思想,又懒又笨,和一棵芦苇有什么区别?必须阅读名著、阅读整书。阅读有深度、有系统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读者重塑勤奋好思的脑回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就是这个道理。
三、经典名著师生共读的基本策略
(1)设置长期的阅读打卡
许多学生在老师布置名著阅读的初期也会去翻看,但因为很多名著往往卷帙浩繁,很多学生坚持了没几天就放弃了。同样的情况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一些教师身上。如何避免这种半途而废,我们需要设置一种有效的督促机制。最普遍的做法就是阅读打卡。它的本质是一种提醒,专门针对你可能的懒隋和妥协,让你挤出时间去阅读。而在师生共读的模式里,教师和每个学生每天都需要公布自己的阅读情况,就能更好的发挥打卡机制的作用。
根据心理学理念,大脑构筑—条新的神经通道需要21天时间。所以现在大部分的阅读打卡都被命名为21天阅读习惯养成计划。但是,另一方面,21天只是让这条脑神经通道重筑而已,并不能让它完全巩固。如想巩固成果,我们需要把这个时间延长。所以需要实行长期的阅读打卡,直到真正养成阅读自觉为止。
(2)设置阅读任务清单
我们在现实中也会发现另一类人,读书成山,收获如丝。究其原因,就是阅读的时候没有目标和指向,阅读流于形式。这就需要设置阅读任务单,给予帮助。
阅读任务单,需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便给予指导。数量上,可以用阅读时间来显示。鉴于当下初中生的求学实际,每天的阅读时间争取不少于半小时,当然这个时间可以累积。质量上,必须针对每一部名著,设置相应的阅读思考题。这个阅读思考题可以按学生水平设置初级题和高级题,具体如何就需要师生共同探讨。而这个探讨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过程。 (3)及时交流、反馈阅读方法和阅读体会
很长时间以来,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自己,阅读名著往往采用精读法:认真阅读,摘抄做笔记。这个方法当然可以加深师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印象,但耗费时间巨大,付出和收获未必成正比。可以毫不讳言地说,这已经不适合当下必读书目众多的教学实际。从学生一生的发展来看,这种方法也不适合新书层出不窮的当下和未来。师生需要探讨新的阅读方法。跳读、速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的引入和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师生的阅读效率,而且还可以大大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最终帮助师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体会的交流也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因为一个人的阅读难免孤独和无聊,尤其是有些经典名著离学生的认知实在太远,很难让学生产生阅读认同。阅读交流,师生交流,可以营造一种交融的氛围,从而增强大家的阅读兴趣。而且,不要小觑学生思维的火花。实践表明,学生有些阅读的奇思妙想不但能帮助其他同学打破阅读隔阂,而且还能对教师的阅读产生某些启发,最终让师生发现经典名著独特的美,并最终爱上名著阅读。
(4)创设、展示多种形式的阅读成果
阅读成果是阅读收获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阅读成果的内化吸收。阅读成果的形式最常见的是读后感和书评,但这些形式流于普通,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若是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成果表达形式,相信能够反过来推动学生的名著阅读更好的进行。朋友圈、人物采访、人物纪念馆、舞台剧、辩论赛、专题故事会、思维导图、颁奖词、故事新编……实践表明,这些形式不仅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创意空间,而且需要学生真正读懂作品,甚至还需要学生分享合作,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效率,最后引领其养成品质阅读习惯有积极作用。
名著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名著阅读的策略也要着眼于师生长远的发展。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在以后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阅读经典一起成长,共同成为心灵丰盈的人。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王本华主编.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
[2]李永梅,林茶居主编.刘竹君:<整本书阅读>方法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
[3]吴欣歆、许艳主编.书册阅读教学现场[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