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尤显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02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涵义
(一)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管理的涵义
职业生涯则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职业生涯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课题,尚处于引进与借鉴国外成果及构建自身理论的阶段,根据以上概念,可以把职业生涯管理大致概括为两层含义:一是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管理,称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二是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称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本文所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则侧重于后者。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涵义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生活经历一般都不是很丰富,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正是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即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大学阶段,使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客观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人生发展方向。
根据前文有关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管理的定义,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涵义是:大学生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在自我认识和了解社会的基础上,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人生发展方向,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大学学习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并进行执行、评估、反馈和调整的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转化,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413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目前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就业辅导工作,但是大多数是从毕业年级才开始。不少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难免出现就业恐慌表现。
(二)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
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层面最突出的问题不是“总量过剩”,而是“结构性矛盾”,即高学历的高等教育供给与现实发展低端需求严重脱节和错位。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不足,难以找到理想工作。目前大学生在生涯智能方面,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高校学科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是决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前提,是决定学生知识结构的前提。目前大学生都是“一考定终身”,没有充分的专业自主选择权。入学后,如果不满意自己的专业,想换一个专业学习的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开设的课程跟不上社会的变化,教材更新速度慢。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还比较淡薄
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真正普及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规划,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
(五)高校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个人的自我规划和学校、社会的职业生涯指导结合起来进行,不是仅靠几个指导教师和几场讲座就可以完成的。目前,有些高校还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比例投入资金和人力来发展职业生涯教育。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安置、派遣等层面上。由于缺乏对学生的系统培训和教育,使学生把职业规划与求职技巧、参加招聘会等同起来。
(六)缺乏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测评工具
测评是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它包含了对个体的生理、认知以及情感的测量和评价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跨学科的技术。职业测评能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特点,作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参考。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测评工具是针对社会群体开发的,并不适合大学生这一群体。国内的测评,也主要是引进欧美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这种“引进”会因东西方文化、价值觀差异和翻译偏差而产生问题,但本土化的修订还远远不够,一些测评软件中的常模也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学生的特点。
(七)缺少专业化、职业化、长期稳定的工作队伍
全国大部分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院(系)副书记、辅导员来进行的,专业化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专职的授课教师较少,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专门人员尤其严重不足。呈现出从事就业指导实践工作的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从事理论研究的没有从事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还没有普遍推开,在从事一定时间辅导员工作后就会面临“转岗”的局面,也造成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
三、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的发展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式,进而影响我们对职业的规划和追求。作为社会剧变的产物,生涯规划已成为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首先,高校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潜能,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育理念。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中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校和广大学生中开展。
(二)职业生涯管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时必定会受一定的社会制约,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择业太过理想化而脱离社会需要,则将很难被社会接纳。所以,高校在引导大学生求职时应倡导学生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坚持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积极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的因素,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三)合理调整学科和课程设置
高校应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加快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结合原有学科专业的设置,发挥学校的特长和办学特色,努力探索建设新的专业和课程,使专业课程设置更加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建立学生自主选课制度
只有建立自主的选课制度,才能真正保证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顺利实现。正是由于学分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权,给予学生较大自由度和激励,但同时其赋予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与生俱来的不足。因此,在利用学分制这个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给学生确立一个前进的目标,采取必要的手段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有效促进学生生涯管理的实现。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解答学生就业升学困惑。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修改学习计划,确定所选专业的课程结构及需要补充学习的内容,以保证学生的选课质量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
(五)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教育
生涯辅导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展开,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培养生涯规划及决策能力、培养个体正确认识自我及职业价值观、使大学生具有做出合理选择的能力及开发自我潜能的能力。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全体学生的生涯知识普及教育,还要关注和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真正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
(六)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全程指导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应贯穿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学生临近毕业选择工作时开展的临时性工作。树立职业生涯管理指导工作的全程观,就是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涯管理指导工作体系,使指导工作与学生的生涯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全程指导,使从大一刚刚经过紧张高考的迷茫阶段转变到大二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定向期,再到大三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了解实际应用能力的冲刺期,最后到大四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来择业的分化期。具体而言,高校应采取措施,确保每学期任务的完成。
(七)选择和开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和测评工具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教育和职业选择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凭借内部人员或与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通过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学生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高校在选择和开发适合的测评工具时,应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八)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强、素质高的职业指导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根本在于教师。一个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要通过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他们熟知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管理业务、就业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九)加强大学生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作为学校组织;1、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调查,比较他们的修正规律,总结实践经验,积累案例;2、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后续跟踪,收集就业信息,为学校教学工作反馈信息;3、要做好用人单位的回访工作。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状况和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评价意见;4、邀请各阶段毕业的校友回校交流。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向在校学生讲述他们不断调整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过程,加深在校学生的印象。通过比较研究,探寻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之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律性,为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体系。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国际国内宏观就业环境、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等诸多因素,而目前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长和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因此,高校对能否合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将影响到学生未来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也是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一个考验。
参考文献:
[1]李宝元.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2]周斌,程宏伟,陈晓.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组织模式设计[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3]宋冬梅.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问题的思考[J].市场周刊,2006,(10).
[4]张俊.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
[5]温玲子,梁勇.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09,(5).
[6]支景.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J].文教资料,2006,(12).
[7]龙必尧.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对策[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02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涵义
(一)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管理的涵义
职业生涯则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职业生涯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课题,尚处于引进与借鉴国外成果及构建自身理论的阶段,根据以上概念,可以把职业生涯管理大致概括为两层含义:一是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管理,称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二是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称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本文所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则侧重于后者。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涵义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生活经历一般都不是很丰富,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正是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即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大学阶段,使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客观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人生发展方向。
根据前文有关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管理的定义,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涵义是:大学生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在自我认识和了解社会的基础上,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人生发展方向,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大学学习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并进行执行、评估、反馈和调整的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转化,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413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目前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就业辅导工作,但是大多数是从毕业年级才开始。不少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难免出现就业恐慌表现。
(二)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
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层面最突出的问题不是“总量过剩”,而是“结构性矛盾”,即高学历的高等教育供给与现实发展低端需求严重脱节和错位。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不足,难以找到理想工作。目前大学生在生涯智能方面,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高校学科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是决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前提,是决定学生知识结构的前提。目前大学生都是“一考定终身”,没有充分的专业自主选择权。入学后,如果不满意自己的专业,想换一个专业学习的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开设的课程跟不上社会的变化,教材更新速度慢。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还比较淡薄
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真正普及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规划,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
(五)高校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个人的自我规划和学校、社会的职业生涯指导结合起来进行,不是仅靠几个指导教师和几场讲座就可以完成的。目前,有些高校还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比例投入资金和人力来发展职业生涯教育。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安置、派遣等层面上。由于缺乏对学生的系统培训和教育,使学生把职业规划与求职技巧、参加招聘会等同起来。
(六)缺乏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测评工具
测评是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它包含了对个体的生理、认知以及情感的测量和评价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跨学科的技术。职业测评能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特点,作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参考。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测评工具是针对社会群体开发的,并不适合大学生这一群体。国内的测评,也主要是引进欧美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这种“引进”会因东西方文化、价值觀差异和翻译偏差而产生问题,但本土化的修订还远远不够,一些测评软件中的常模也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学生的特点。
(七)缺少专业化、职业化、长期稳定的工作队伍
全国大部分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院(系)副书记、辅导员来进行的,专业化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专职的授课教师较少,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专门人员尤其严重不足。呈现出从事就业指导实践工作的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从事理论研究的没有从事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还没有普遍推开,在从事一定时间辅导员工作后就会面临“转岗”的局面,也造成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
三、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的发展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式,进而影响我们对职业的规划和追求。作为社会剧变的产物,生涯规划已成为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首先,高校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潜能,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育理念。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中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校和广大学生中开展。
(二)职业生涯管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时必定会受一定的社会制约,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择业太过理想化而脱离社会需要,则将很难被社会接纳。所以,高校在引导大学生求职时应倡导学生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坚持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积极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的因素,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三)合理调整学科和课程设置
高校应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加快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结合原有学科专业的设置,发挥学校的特长和办学特色,努力探索建设新的专业和课程,使专业课程设置更加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建立学生自主选课制度
只有建立自主的选课制度,才能真正保证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顺利实现。正是由于学分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权,给予学生较大自由度和激励,但同时其赋予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与生俱来的不足。因此,在利用学分制这个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给学生确立一个前进的目标,采取必要的手段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有效促进学生生涯管理的实现。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解答学生就业升学困惑。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修改学习计划,确定所选专业的课程结构及需要补充学习的内容,以保证学生的选课质量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
(五)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教育
生涯辅导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展开,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培养生涯规划及决策能力、培养个体正确认识自我及职业价值观、使大学生具有做出合理选择的能力及开发自我潜能的能力。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全体学生的生涯知识普及教育,还要关注和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真正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
(六)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全程指导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应贯穿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学生临近毕业选择工作时开展的临时性工作。树立职业生涯管理指导工作的全程观,就是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涯管理指导工作体系,使指导工作与学生的生涯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全程指导,使从大一刚刚经过紧张高考的迷茫阶段转变到大二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定向期,再到大三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了解实际应用能力的冲刺期,最后到大四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来择业的分化期。具体而言,高校应采取措施,确保每学期任务的完成。
(七)选择和开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和测评工具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教育和职业选择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凭借内部人员或与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通过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学生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高校在选择和开发适合的测评工具时,应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八)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强、素质高的职业指导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根本在于教师。一个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要通过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他们熟知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管理业务、就业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九)加强大学生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作为学校组织;1、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调查,比较他们的修正规律,总结实践经验,积累案例;2、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后续跟踪,收集就业信息,为学校教学工作反馈信息;3、要做好用人单位的回访工作。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状况和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评价意见;4、邀请各阶段毕业的校友回校交流。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向在校学生讲述他们不断调整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过程,加深在校学生的印象。通过比较研究,探寻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之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律性,为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体系。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国际国内宏观就业环境、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等诸多因素,而目前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长和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因此,高校对能否合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将影响到学生未来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也是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一个考验。
参考文献:
[1]李宝元.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2]周斌,程宏伟,陈晓.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组织模式设计[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3]宋冬梅.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问题的思考[J].市场周刊,2006,(10).
[4]张俊.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
[5]温玲子,梁勇.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09,(5).
[6]支景.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J].文教资料,2006,(12).
[7]龙必尧.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对策[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