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的探索和体会,我认识到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模式的合理构建,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新的教学模式不只是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重视教学情境的設置与开展,围绕学生认知和情感价值观,积极促进学生的互动参与。
教学中该如何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情境,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快乐高效课堂的基石
1用实物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先拿出鲜荔枝让学生们观察荔枝的特点,由外而内。当时,学生们积极性很高,观察的很细致,回答也很踊跃。在这过程中,我又让他们选代表亲自品尝荔枝的味道,进而观察果肉的色、味,果核的色、形。这不仅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自然而然的就过渡到了本节课的课题,本节课的课堂氛围特别好,高质量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2用对联或名言警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短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时,我引用了有关香港回归时的一副对联:
何以慰相思一百年天高地迥夜夜芳魂萦故里。
不堪嗟往事整世纪子远亲疏年年酣梦盼回归。
当我说完这副对联时,教室里静悄悄的,静极了。有的学生请求道,老师您再说一遍,我把它记下来;也有的同学建议道,老师您把它板书下来,我们把它抄下来。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课堂上来了。然后我把这副对联板书到了黑板上,接着说道这副对联深刻的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香港回归,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果你是一个新闻记者,让你写一篇香港回归的新闻你将怎样写,从哪个角度切入呢,写那些内容?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3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授王羲之《兰亭集序》时,我给学生们讲了有关“东床快婿”的故事、王羲之为老妇画八角扇的故事,既抓住了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又让学生对王羲之有了更多的了解,更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王羲之的冠世才华,然后怀着一颗崇敬的心、一颗谦卑的心来欣赏他的佳作。
4用层层设问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授《劝学》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1)我先说一段话,让学生认真听,然后谈体会。这段话是这样的:
“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好像没有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
平淡是一本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且每天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发充盈多彩。”
学生自由谈感受——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等
。
(2)但是,我们知道“平淡”它是一种感觉或是一种境界,是抽象的难以表述的,而这段文字却让我们感到很生动、形象,原因何在?
——那是因为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5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对现代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基本技术要求,所以,在这里我不做过多赘述。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我在这里,只选取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深有体会、感到效果比较好的几个案例,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学习。
二、创设文本情境,构建快乐高效课堂的源泉
1讲求语言艺术,创设文本情境。
如教授《劝学》时,讲完课文,让学生谈感悟,学生们感情饱满,积极踊跃,健康向上,都一致认为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意志力,我是这样来安排结束语的:
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件事情很容易,但坚持不懈却很难。因为那是一种信念,信念像高山,需要我们不断攀登;信念如大海,需要我们有踏浪飞舟的勇气。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抓住今天,奋勇拼搏,无怨无悔!下面,老师把蒲松龄的一副自勉联送给大家: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课后有很多学生跟我说:“老师,咱们这节课讲得太成功了,以前有些不学习的学生都备受鼓舞,开始学习了!”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运用,仔细的斟酌、品味,争取做到准确、生动、优美,有感染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快乐高效的课堂。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文本情境。如《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这一课“潮来时”一段,我让学生先观看录像,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气势,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科学地创设情境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努力打破常规、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多一些有效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使我们的学生变得想学、愿学、乐学!让我们携手共同为构建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而努力!
教学中该如何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情境,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快乐高效课堂的基石
1用实物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先拿出鲜荔枝让学生们观察荔枝的特点,由外而内。当时,学生们积极性很高,观察的很细致,回答也很踊跃。在这过程中,我又让他们选代表亲自品尝荔枝的味道,进而观察果肉的色、味,果核的色、形。这不仅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自然而然的就过渡到了本节课的课题,本节课的课堂氛围特别好,高质量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2用对联或名言警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短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时,我引用了有关香港回归时的一副对联:
何以慰相思一百年天高地迥夜夜芳魂萦故里。
不堪嗟往事整世纪子远亲疏年年酣梦盼回归。
当我说完这副对联时,教室里静悄悄的,静极了。有的学生请求道,老师您再说一遍,我把它记下来;也有的同学建议道,老师您把它板书下来,我们把它抄下来。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课堂上来了。然后我把这副对联板书到了黑板上,接着说道这副对联深刻的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香港回归,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果你是一个新闻记者,让你写一篇香港回归的新闻你将怎样写,从哪个角度切入呢,写那些内容?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3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授王羲之《兰亭集序》时,我给学生们讲了有关“东床快婿”的故事、王羲之为老妇画八角扇的故事,既抓住了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又让学生对王羲之有了更多的了解,更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王羲之的冠世才华,然后怀着一颗崇敬的心、一颗谦卑的心来欣赏他的佳作。
4用层层设问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授《劝学》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1)我先说一段话,让学生认真听,然后谈体会。这段话是这样的:
“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好像没有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
平淡是一本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且每天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发充盈多彩。”
学生自由谈感受——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等
。
(2)但是,我们知道“平淡”它是一种感觉或是一种境界,是抽象的难以表述的,而这段文字却让我们感到很生动、形象,原因何在?
——那是因为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5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对现代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基本技术要求,所以,在这里我不做过多赘述。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我在这里,只选取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深有体会、感到效果比较好的几个案例,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学习。
二、创设文本情境,构建快乐高效课堂的源泉
1讲求语言艺术,创设文本情境。
如教授《劝学》时,讲完课文,让学生谈感悟,学生们感情饱满,积极踊跃,健康向上,都一致认为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意志力,我是这样来安排结束语的:
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件事情很容易,但坚持不懈却很难。因为那是一种信念,信念像高山,需要我们不断攀登;信念如大海,需要我们有踏浪飞舟的勇气。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抓住今天,奋勇拼搏,无怨无悔!下面,老师把蒲松龄的一副自勉联送给大家: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课后有很多学生跟我说:“老师,咱们这节课讲得太成功了,以前有些不学习的学生都备受鼓舞,开始学习了!”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运用,仔细的斟酌、品味,争取做到准确、生动、优美,有感染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快乐高效的课堂。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文本情境。如《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这一课“潮来时”一段,我让学生先观看录像,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气势,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科学地创设情境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努力打破常规、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多一些有效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使我们的学生变得想学、愿学、乐学!让我们携手共同为构建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