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33-02
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1 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作用与目标
在传统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学校课程以升学为惟一的价值取向,开设的是有限的几门学科课程,音、体、美、劳等科目往往被严重忽视,活动课程更是无人问津。部分同学误认为参加课外活动是浪费时间,糟踏精力,耽误学业。一般教师更不屑于过问课外活动,认为它是无关紧要的闲事。可见,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活动课的地位基本上是没有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完全改革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认为,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改“学数学”为“做数学”,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展数学活动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2 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如:我在设计《截一个几何体》这一活动课时,做了一个前期准备:即在上课之前,便引導学生准备一些易切割的立方体材料,如萝卜、马铃薯、粘土等。在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采用多种多样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
2.1 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例如:我在教“随即事件的概率时”时,我设计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1(A)— 13(J表示 11,Q表示12,K表示13)的扑克牌,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请先算出±24点的同学任意抽出四张扑克牌,然后当众公布,想好24的同学马上到黑板写出过程。学生经常玩这种游戏,对他们运算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在游戏过程中,快乐、竞赛的气氛,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故事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讲故事不但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学习数学家严谨、刻苦、勤奋的作风,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配合已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设计“数学故事会”活动,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数学知识,介绍好的学习经验,
2.2 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 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我在教了《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后,让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自己操作“七巧板的拼图”及“图案设计”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
3 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教学的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以往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业成绩;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
数学活动课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平台和窗口,站在这个平台,透过这个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活动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所需要的学习评价里,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同时,在评价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行为等等的考查。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课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所以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1 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作用与目标
在传统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学校课程以升学为惟一的价值取向,开设的是有限的几门学科课程,音、体、美、劳等科目往往被严重忽视,活动课程更是无人问津。部分同学误认为参加课外活动是浪费时间,糟踏精力,耽误学业。一般教师更不屑于过问课外活动,认为它是无关紧要的闲事。可见,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活动课的地位基本上是没有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完全改革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认为,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改“学数学”为“做数学”,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展数学活动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2 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如:我在设计《截一个几何体》这一活动课时,做了一个前期准备:即在上课之前,便引導学生准备一些易切割的立方体材料,如萝卜、马铃薯、粘土等。在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采用多种多样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
2.1 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例如:我在教“随即事件的概率时”时,我设计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1(A)— 13(J表示 11,Q表示12,K表示13)的扑克牌,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请先算出±24点的同学任意抽出四张扑克牌,然后当众公布,想好24的同学马上到黑板写出过程。学生经常玩这种游戏,对他们运算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在游戏过程中,快乐、竞赛的气氛,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故事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讲故事不但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学习数学家严谨、刻苦、勤奋的作风,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配合已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设计“数学故事会”活动,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数学知识,介绍好的学习经验,
2.2 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 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我在教了《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后,让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自己操作“七巧板的拼图”及“图案设计”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
3 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教学的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以往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业成绩;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
数学活动课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平台和窗口,站在这个平台,透过这个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活动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所需要的学习评价里,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同时,在评价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行为等等的考查。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课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所以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