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基础型课程的学习,广大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学到一些音乐的知识而去被动地、极不情愿地听或者是唱。其结果就形成了教师满课堂地灌输,学生被动地听讲的局面。学生丝毫激发不起对音乐的兴趣,更别提音乐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人的性情之类的话了。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音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体验音乐,在体验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主动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内容,使得情感和想象力不断提高,进而以音乐为载体,培养丰富而积极的情感。
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呢?下面以《黄河大合唱》选段(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学为例,谈谈这一问题。
一、教学设计
从三维角度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有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1)词曲作者的相关知识;(2)作品中的八个乐章。
技能目标:通过聆听、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感知作品,培养学生的为中华振兴而勤奋学习的爱国热情。
根据以上目标,在设计时我尝试通过学生对作品的聆听、讨论、探索来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一)导入课题——《黄河大合唱》
1.播放课件:有关黄河的图片如《九曲黄河》、《壶口瀑布》等。
2.组内交流:学生结合图片内容,将课后在网上和其它资料上查找的有关词曲作者的介绍和《黄河大合唱》相关的历史背景、内容进行交流。
3.展示:每组推选一学生代表发言,在教师指导下形成共识,并通过课件形式归纳。
课件1词曲作者简介(略)
课件2《黄河大合唱》八个组成乐章(略)
(二)新课教学
1.赏析《黄河船夫曲》和《黄河怨》
①体验感知:学生初步听赏《黄河船夫曲》和《黄河怨》。
②交流思想:学生谈听后的初步感受(内容、情感、速度等)。
③情感升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要求通过再次欣赏,挖掘更深的问题。
课件展示:作品是如何运用节奏和速度来体现情感的?作品的曲式结构如何?
(学生分组讨论,研究上述问题,并推选代表做集体交流,教师做指导性的总结。)
2.情感的拓宽和延伸
①结合史实,引发情感。
在对上述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后,情感的诱导占主导地位。教师播放课件:南京大屠杀的部分史实资料;日本在新历史教科书上美化侵华历史的新闻点。
②学生讨论、交流和畅谈对课件内容的看法和感受(重点)。
(通过这两个课件的引用,要让同学联系实际,进一步树立爱国注意精神。同时,引导广大学生认识到,青少年学生要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
3.情感的运用和表达:演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①初步演唱初中部学过的《保卫黄河》,要求节奏、旋律正确。(音乐训练)
②轮唱。要求学生结合对《黄河大合唱》的理解,结合对两个史实课件的认识,客观认清现实,展望美好未来,将情感在歌声中释放和表达出来。(演唱中情感的二度创作)
③齐唱。要求全体学生释放情感能量,树立民族团结、无畏、勇敢的精神。
(三)结束新课
1.教师总结:对内容的回顾,突出知识点,对课堂评价。(略)
2.作业:课后收集有关的抗战歌曲,找出共同点,撰写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二、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关注了学生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
新课以一组黄河图片导入这节课的主题——《黄河大合唱》。然后让学生交流课后查阅和了解的有关词、曲作者的简介和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是这节课学生要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接下来赏析了《黄河船夫曲》、《黄河怨》两首声乐作品,通过听、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作品的主导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研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以听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反复体验、分析为主要教学方法;感悟、表达作品情感为教学目标和重点。经过教师这样的设计,把学生推向探究知识的前台。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对于能力重于知识的现代社会来说,个体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意义是深远的。
(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作品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后,接下来联系实际,让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等反映史实的资料,分析从网上下载的有关日本新版教科书美化侵华历史的部分资料,让学生发表观点,畅谈感受,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最后,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高涨之时,演唱《保卫黄河》这部声乐作品,主要通过齐唱、轮唱的方式进行。当然这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重复,而是情感上的二次创作,让学生在歌声中演绎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样的教学提供了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象,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由地呼吸,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这样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教学过程中,逐步体会了音乐学习的特征和技术方法,形成了基本的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三)拓展了学习空间
最后布置课后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的抗战歌曲,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以小论文的形式交流。这样就大力改进了音乐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促使每个学生真正地做到了动脑、动口、动手,发展了综合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这节课让学生自己探索、挖掘、创造,这正是我们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方向。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音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体验音乐,在体验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主动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内容,使得情感和想象力不断提高,进而以音乐为载体,培养丰富而积极的情感。
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呢?下面以《黄河大合唱》选段(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学为例,谈谈这一问题。
一、教学设计
从三维角度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有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1)词曲作者的相关知识;(2)作品中的八个乐章。
技能目标:通过聆听、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感知作品,培养学生的为中华振兴而勤奋学习的爱国热情。
根据以上目标,在设计时我尝试通过学生对作品的聆听、讨论、探索来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一)导入课题——《黄河大合唱》
1.播放课件:有关黄河的图片如《九曲黄河》、《壶口瀑布》等。
2.组内交流:学生结合图片内容,将课后在网上和其它资料上查找的有关词曲作者的介绍和《黄河大合唱》相关的历史背景、内容进行交流。
3.展示:每组推选一学生代表发言,在教师指导下形成共识,并通过课件形式归纳。
课件1词曲作者简介(略)
课件2《黄河大合唱》八个组成乐章(略)
(二)新课教学
1.赏析《黄河船夫曲》和《黄河怨》
①体验感知:学生初步听赏《黄河船夫曲》和《黄河怨》。
②交流思想:学生谈听后的初步感受(内容、情感、速度等)。
③情感升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要求通过再次欣赏,挖掘更深的问题。
课件展示:作品是如何运用节奏和速度来体现情感的?作品的曲式结构如何?
(学生分组讨论,研究上述问题,并推选代表做集体交流,教师做指导性的总结。)
2.情感的拓宽和延伸
①结合史实,引发情感。
在对上述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后,情感的诱导占主导地位。教师播放课件:南京大屠杀的部分史实资料;日本在新历史教科书上美化侵华历史的新闻点。
②学生讨论、交流和畅谈对课件内容的看法和感受(重点)。
(通过这两个课件的引用,要让同学联系实际,进一步树立爱国注意精神。同时,引导广大学生认识到,青少年学生要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
3.情感的运用和表达:演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①初步演唱初中部学过的《保卫黄河》,要求节奏、旋律正确。(音乐训练)
②轮唱。要求学生结合对《黄河大合唱》的理解,结合对两个史实课件的认识,客观认清现实,展望美好未来,将情感在歌声中释放和表达出来。(演唱中情感的二度创作)
③齐唱。要求全体学生释放情感能量,树立民族团结、无畏、勇敢的精神。
(三)结束新课
1.教师总结:对内容的回顾,突出知识点,对课堂评价。(略)
2.作业:课后收集有关的抗战歌曲,找出共同点,撰写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二、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关注了学生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
新课以一组黄河图片导入这节课的主题——《黄河大合唱》。然后让学生交流课后查阅和了解的有关词、曲作者的简介和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是这节课学生要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接下来赏析了《黄河船夫曲》、《黄河怨》两首声乐作品,通过听、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作品的主导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研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以听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反复体验、分析为主要教学方法;感悟、表达作品情感为教学目标和重点。经过教师这样的设计,把学生推向探究知识的前台。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对于能力重于知识的现代社会来说,个体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意义是深远的。
(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作品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后,接下来联系实际,让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等反映史实的资料,分析从网上下载的有关日本新版教科书美化侵华历史的部分资料,让学生发表观点,畅谈感受,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最后,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高涨之时,演唱《保卫黄河》这部声乐作品,主要通过齐唱、轮唱的方式进行。当然这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重复,而是情感上的二次创作,让学生在歌声中演绎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样的教学提供了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象,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由地呼吸,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这样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教学过程中,逐步体会了音乐学习的特征和技术方法,形成了基本的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三)拓展了学习空间
最后布置课后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的抗战歌曲,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以小论文的形式交流。这样就大力改进了音乐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促使每个学生真正地做到了动脑、动口、动手,发展了综合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这节课让学生自己探索、挖掘、创造,这正是我们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方向。